前陣子看了不少文學理論的大學開放課程,後來再重看舞台劇、歌詞等等的東西都在本來覺得莫名其妙或不有趣的地方挖出了不少意義。我發現正是那些以前覺得平庸的地方確立了作品主題,也凸顯了精彩段落的感染力。所以說一部作品如果有搞不懂的部分,有可能只是缺少觀察的角度而已。以下拿一齣音樂劇為例:
2016年百老匯復排的音樂劇She Loves Me 首演於1963年,是一齣典型的愛情喜劇。以現今的角度乍看之下方方面面都顯得過時,我當初也只是覺得收音很好、演員布景很棒而已。劇情很單純,主角雙方作為素未謀面的筆友意外在同一間香氛店工作,之後又成為一對歡喜冤家。原劇本做成於1937年,多次改編成舞台劇或電影,另一個比較有名的就是1998年湯姆·漢克斯和梅格·萊恩主演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
要知道絕大多數的音樂劇演出就算下檔也是不會有官方完整影像的,這次百老匯復排卻難得在演出期間直接在BroadwayHD 上直播。除了明星陣容外,娃娃屋般精巧可愛的舞台設計、現實時尚的服裝都是這個版本的看點。再配上不過時的喜劇節奏、主角Laura Benanti 的台詞與歌唱功力,總而言之會是一場愉快的觀劇體驗。(bilibili有中文字幕版)
(出自該劇的甄選名曲香草冰淇淋)
先說結論,這齣戲不是一般的愛情喜劇。劇中主角之所以會討人喜歡、劇情引人入勝,中間段落還巴不得讓兩人快快相認。除了來自於音樂劇的傳統套路之外。這些張力都得力於場景以及周遭角色的塑造襯托,而這些「襯托」的背後正是中產階級意識形態。
並不是說這齣戲在反對中產階級,恰恰相反,作為一個在百老匯演出的作品,它受歡迎的要素就是「有一點點」諷刺中產階級,另一方面又在肯定這些價值(相關影片9:30開始)。換句話說,劇中角色最多顯得滑稽可笑,但不會有多驚世駭俗的行動或下場。
以下摘錄課堂內容:中產階級原始就只是指稱非工人非貴族的中間階層。這個群體有四個特色:有財產收入、受過教育、自由主義者、有道德感。是啟蒙運動的發起群體。【按:代表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劇中角色還特別提到中產階級道德。】19世紀末,資本主義競爭發展到壟斷,公司的管理權從所有者轉移到專業管理人員。而中產階級的概念也順勢轉變成指稱那些專業管理人員。再到二戰後,後工業社會來臨,服務業變成社會主導群體,中產階級就變成指稱一切提供知識、專業技術的員工。
新的中產階級特徵如下:
1.收入,技能跟無產階級沒有區別卻拒絕認同無產階級;
2.將自我認同定位於虛幻的聲望、格調;
3.政治冷漠,只關心個人成功;
4.大眾文化的領軍人物。
由此,中產階級的藝術品味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自我標榜、靠近上層社會的工具。有了這層認識看這齣戲就很清晰了。
首先場景設定就很有意思,香氛店,賣香水、護手霜、洗髮乳等等的商品。該店的外送小弟Arpad 開場時還特別提到這裡不同於肉舖、五金行(I represent Maraczek's, don't I? We're not a butcher shop or a hardware store... We're a Parfumerie.)。這就和上面的後工業時代中產階級貼合了。雖然都是賣東西,肉舖代表第一級產業,賣商品本身的價值;五金行代表第二級產業,賣商品的加工價值;香氛店代表第三級產業,賣的是專業知識與服務的價值。所以在之後的劇情可以看到店員如何用各種花言巧語說服顧客消費,以及老闆推銷不便宜又沒什麼用的音樂菸盒。
此外Arpad 還特別強調自己的儀態必須與那些店不同,是「知道要端正自己的帽子的地方(Yes, and we get the tilt of our hats right.)」,他的銷售員同事Mr. Sipos也附議說他們是「有型」、「有一個低調的尊嚴」(We're stylish with a quiet dignity.)。這就表現了將自我認同定位於虛幻的聲望、格調,並以此區隔無產階級。
這樣的環境確立了劇中角色的行動邏輯,並且各自在這個體系裡代表不同主題(後述)。這齣戲的其他場景除了女主家與醫院病房等私人的場所外,重要的是上半場最後出現的「帝國咖啡廳(Cafe Imperiale)」,同樣是一個第三級產業場所。這在外場經理的Number 「Romantic Atmosphere」中得到了印證,說這裡是賣「氣氛」的地方,禁止客人有任何破壞浪漫氣氛的行為。隨後女主因與男主吵架被外場經理關切,被誤會為情侶的女主又辯稱只是談公事,結果還是被白眼。說咖啡廳是談情的,談公事可以找其他地方。
這些環境都凸顯了中產階級特有的冷漠、虛偽、獨善其身。也是在這個氛圍下主角透過寫信交筆友的動機才有說服力,因為兩個人身處在一個難以與人交往的環境中。這種疏離也再再被當作笑點使用。
承接上面的觀點,這齣戲充斥著場面話與階級意識。就拿開場的Number 「Good Morning, Good Day」來說:前面已經提到了外送小弟Arpad 與男銷售員Mr. Sipos 的對話,隨後登場的是女收銀員Miss Ritter,在調侃Arpad 年紀小之後,Arpad 沒聽懂潛台詞就轉述了另一名女銷售員的話。說:「我會趕上你(的年紀)的,他說我會比你早活到35歲(意味Miss Ritter 活不到35歲)。」察覺女方變臉後,Mr. Sipos 立即制止Arpad 並轉移話題向另一名登場的男銷售員Mr. Kodaly 打招呼。風流浮誇1的Mr. Kodaly 稱讚Miss Ritter 的洋裝並說他今天特別漂亮,馬上被不識風情的Arpad 吐槽說明明跟昨天穿的是同一件。發現氣氛不對的Mr.Sipos 又馬上拉開Arpad 並轉移話題與經理主角Mr. Nowack 打招呼。之後一夥人的共同話題是不想上班2,並一同幻想在這個好天氣可以去野餐。Mr. Sipos 作為團體理智線,馬上和大家說保住飯碗要緊,眾人才不情願的回來等老闆開門。
這段劇情中說話者的身分,甚至是稱謂都是有必要的,劇情要塑造外送小弟Arpad 不僅是一名青少年,還是聽命行事的無產階級,所以不曉得上班打哈哈的那套禮數,也就是沒有人在意真實情況,只要說出來的話好聽,大家一樂就好。此外這一段只有他稱名不稱姓,也是凸顯他未經人事,不受職場規則限制的面向。之後的一些情節條列如下:
1.Miss Ritter 用手勢示意眾人稱讚女主角 Amalia 為了約會特地的打扮;
2.老闆Maraczek 因懷疑男主角與自己的妻子有染所以屢屢拿小事當眾斥責男主角;
3.男主角反過來斥責女主角來工作之後打壞了職場「氣氛」;
4.男主角因為頂撞老闆被開除,事後同事只能在商店歡快的背景音樂與嘈雜的顧客交談中為男主送行;
5.前面提到的帝國咖啡廳的事件;
6.女主角後來還以在咖啡廳內尖叫來威脅男主角速速離去;
7.下半場聖誕節採購季時歡樂的氣氛,歌詞中卻總是在最後偷偷嘴客人。
這些情節都一再強調「氣氛」的重要。用台灣的情境就是「不想把事情鬧大」的那種社會氛圍。作為中產階級的格調,這種「氣氛」等同於公眾場所的和平,是一種必須維持的狀態。所以老闆,作為統治階級,有權力用破壞氣氛來攻擊員工而不受質疑;男主角在職場用破壞氣氛的罪名來譴責女主角,也因破壞職場氣氛被開除;女主角則在咖啡廳用破壞氣氛對男主角施加壓力3。沒有權力的人就只能遵從這個「氣氛」的法律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格調,甚至是人格。也因此人與人之間是疏離的,有很多話不能說,很多事不能做。這就是為什麼老闆在店裡咆哮,開除男主之後顧客都不當一回事,員工也只能偷偷送別男主。
男主被開除當下女主正巧不在場,躲開了一次被氣氛規訓的可能。不過從後面咖啡廳的事件來看,劇情有意塑造男女主是唯二沒有權力卻敢挑戰、玩弄「氣氛」的人,並以此使兩名角色討喜。
反過來說,與其他角色互動時,真的要談心的話,劇情就會製造兩人獨處的環境,來暫時逃脫這種公眾場所的束縛,而且雙方就可以稱名不稱姓,象徵暫時跳脫那層社會關係。
1還拿一根手杖,真的浮誇。歐洲男性使手杖起初的理由與帽子相同,都是在需要長期於戶外行走的生活中減輕負擔的實用物件。當然後來會越來越時尚化,一直到汽車普及之後手杖的功能逐漸消失,慢慢的就變成一種古板誇張的東西。
2這個也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價值,體現的是對於身體支配的對抗。這裡就不展開說了,關鍵字是享樂主義與自戀型人格。
3沒想到男主角撩下去,把事情鬧更大說酒裡有蒼蠅。這種打破再打破的感覺就是笑點所在,也讓熟悉社會規則的觀眾感到過癮。
上述狀態可以用來理解一個問題:為何男主在中場前就知道女主角是他的筆友卻遲遲不肯相認?在咖啡廳中的台詞是這樣的:
女主:「I never understand you.」男主:「How could you, Miss Balash? You have never listened to me. You have never really looked at me.」
筆友的關係是私人的、與社會無關的,在那裡兩人可以暢談文藝。但職場同事的關係又讓他們必須用一種疏離的方式看待對方,也就是雙方都要透過一個社會角色的濾鏡來互相審視。因此縱使男主知情也無法接受公眾場所中女主展現的樣貌與「筆友」是同一人。後來不斷調戲女主時也是不斷地想要驗證其到底是不是信中展現的那個樣貌。
相對的,一直蒙在鼓裡的女主一直都是用社會角色的濾鏡來看待男主。其屢屢懷疑當經理的男主刻意調查自己是不是請假偷懶,好跟老闆打小報告,一直到男主對其釋出善意(請他吃冰淇淋),並談論一些文學的東西的時候才漸漸卸下心防。不過筆友與現實朋友的界線仍然堅不可破,所以當男主說出與來信相同的書評時,女主縱使感到驚喜還是不肯透漏筆友的資訊。
上述這些情節都讓作者拿來製造笑點、張力,一方面讓人為情投意合的二人不趕快相認而感到著急,一方面也讓我看到這種疏離氣氛是如何壓抑人的情感,使人變得虛偽、冷漠。人們太善於玩「氣氛」遊戲以至於沒有人相信浪漫、藝術、愛情是真實的,就算那個集三者於一身的人就在眼前,就算那個人與自己朝夕相處。可以說上半場主要是鋪墊這個背景,下半場就是看主角如何穿透這個背景來真的「看到」、「聽到」對方。
首先像是老闆跟銷售員Mr. Kodaly 個人還是沒有太多感覺,只覺得分別是作為外送小弟跟女收銀員的對立面來存在的,就不多描述。其他角色如下:
外送小弟Arpad 的角色成長是學會職場規則並成為一個銷售員,也就是以變成中產階級為目標。對他來說銷售員的符號是一種成長的肯定。所以下半場開頭Number 「Try Me」他向老闆懇求一定要升自己的職,並展示自己已經具備各種知識與服務態度4。老闆看他如此認真模仿同事的台詞與態度語氣,才讓他當銷售員。對我來說這樣的角色是天真可愛的,他全然相信各種媚俗的手段是自我成就的唯一途徑並樂在其中。老闆對他的態度也是對待孩童般哭笑不得。結尾離了婚的老闆在聖誕夜帶他去夜總會,結果他完全沒抓到意思,還說聖誕願望是一台摩托車。作為笑點也是再次呈現這個角色單純的特質。
銷售員Mr. Sipos ,一名中年有家室的銷售員,是討厭衝突的利己主義者,全劇基本只附和他人的觀點,並隨時搓掉公眾場合的衝突,唯一在意的只有自己的工作能保住。用轉移話題的方式迴避工作中他人的衝突是常出現的橋段,基本以不淌混水又可以安然上班為原則。他的Number 「Perspective」,強調不要跟人抬槓的不爭哲學,總之保住工作才能養家活口。這種無條件維持職場氣氛的角色只能當一個旁觀者,本身沒有成長可言。所以在最後他承認匿名告發老闆妻子外遇,防止自己被開除(商店生意不好)。得到的教訓只是沒有署名告發導致冤枉好人(男主)。他的立場與處境沒有絲毫變化,看似無聊無用,但也只有作為理智冷靜的旁觀者才能屢屢幫助推動主角行動,並提供建議給主角。
收銀員Miss Ritter 很受他人外表的奉承,是典型的傻白甜戀愛腦,三十出頭未婚。總是受職場老油條加情場浪子(或者說渣男)Mr. Kodaly 的挑逗。他的角色成長就是逃離這個反覆上鉤又被拋棄的循環。所以上半場的Number 「I Resolve」就有了經典台詞「My feminine intuition is a joke!」。這背後體現一個價值,也是全劇隱含的思想,人的目的是一段穩定的情感關係,浪蕩的生活終究不像樣,這或許在首演當時是一種公認價值,所以很理所當然的成為多數角色的共同目標(除了還不懂的Arpad 跟浪蕩到底的Mr. Kodaly)。
Miss Ritter 有了這個體悟之後決定在下半場的Number 「A Trip to the Library」「跳過電影院,進入圖書館」。但他最後不是在書本中發現更多人生意義,而是被來搭訕的戴眼鏡的讀書人彬彬有禮的氣質吸引。在喝著熱巧克力向其傾訴煩惱時幻想著未來與其組建穩定家庭。所以歌詞說只要他在我下廚時唸書給我聽,我甚至不用再開任何一本書了。對我來說Miss Ritter 就代表了中產階級趣味的媚俗核心,圖書館作為一個文化藝術符號,在他們的眼中是一種輕易簡便的承諾,也就是進去讀書之後直接等於自己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書中說了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可以因此融入一個高級的社會群體,並得到幸福。
與之相對映的就是女主角Amalia Balash。他對文學音樂有真的深切的追求,所以才能在Number 「Three Letters」 中像報菜名一樣說了一堆作家與音樂家的名字5,也相信有共同愛好的筆友會是值得託付的對象。這個信念一般人難以相信,就連與其通信的男主也不相信,所以在下半場女主家中的戲才有如下台詞(前情:男主調戲女主說他的筆友又老又胖又禿,還不一定有錢):
男主:「Does that matter? I thought you said you were in love with him.」
女主:...「I am so ashamed of myself. As if appearances made a difference.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e letters! Just think of all the immortal works of art, ... Inside, they(those writers) had the magic. And that is a glory beyond estimation.」
男女主其實是相同的角色,只是如前面提到的,掌握的資訊有落差。這場戲之後有資訊優勢的男主基本認定女主了,所以之後才說了信中提過的書評來暗示。然後是兩人分別獨自示愛的Number 「Vanilla Ice Cream」、「She Loves Me」。到這裡戲基本演完了,只是之後要收尾配角Miss Ritter 與Mr. Kodaly 的劇情,然後為了熱鬧點再續了一個比較花經費的聖誕節忙碌的劇情就讓主角相認,雙宿雙飛。
4台詞是:「You've got to stop thinking of me as just a delivery boy. In a suit with a tie, I look old. And I've been training myself to be a salesclerk for two years.」
5劇情設定兩人對那些人都有所討論,也姑且相信是深度的討論。至少在後面聊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雙方是真的知道情節的。
引用通常也是有意義的,劇中除了女主角在上半場提的一大堆人名外,有確切提到的書有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巴特勒的眾生之路、司湯達的紅與黑、湯瑪斯·曼的魔山。全部都是寫實主義的作品。所謂寫實主義就是主張作品應當描寫社會的運作本質,並接露其內在矛盾。如此一來作者在這些書名埋下的線索就昭然若揭了。這齣戲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情,而很愛讀這些書的主角就是某種程度上突破了這個社會運作本質的人。
開頭提到這齣戲是「有一點點」諷刺中產階級,另一方面又在肯定這些價值。諷刺的部分在配角上,有天真的、獨善其身的、媚俗的面孔。我會認為三個角色都在諷刺是因為結局表現方式。外送小弟升職了仍舊不解風情,當初他信念的「搭上領帶穿上西裝,我看起來就老成」就是個空話,只是他還沉浸其中;銷售員Mr. Sipos 總是說獨善其身不要衝突,養家活口才重要,看似清醒但最後也是被各種家族關係壓得喘不過氣,臨走時還順走了剛剛慶祝用的香檳;收銀員Miss Ritter 看似進了圖書館成功釣到一個驗光師男友,但從「A Trip to the Library」提到驗光師在認識的第一天讀了一整夜的書給他聽,也沒說愛不愛人家,聖誕夜時Miss Ritter 不知道對方心意卻已經打定說會答應人家的求婚,也是還停留在一個幻想的階段。
肯定價值的部份自然落在主角身上,兩人相信真正的藝術會帶領人們找到真的、永恆的愛,最後他們也成功了,男主還順便升職。貌似是為中產階級的道德束縛提供一個出口。但這樣小清新的作法也就只是另一種獨善其身,香氛店仍舊存在,他們在店裡就是只能偷偷罵客人,老闆就是可以挾怨報復,帝國咖啡廳裡就是要保持「浪漫」,不能大叫,不能熱舞。
所以說這齣戲真正傳遞的價值是舉世皆濁我獨醒;是世界再冷漠,至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樣觀察深刻、批判溫和的調性正中百老匯受眾(也就是有錢的中產階級)的品味。
「觀察深刻、批判溫和」彷彿不是什麼好聽的評價,但這只是一部作品能登上百老匯的必然要素。觀眾不會真的跟自己所處的價值過不去,只要是商業作品必然是要考量受眾的這個面向,尤其是百老匯這種高成本、受眾特性鮮明的環境。真的不考量受眾的人應該都走上街頭了吧。因此也不應該這樣就貶低這部作品,不是所有作品都要顛覆個什麼東西才行(觀點來自上面提到的影片)。
對我來說,首先光是Laura Benanti 的演出這齣戲就很值得一看再看,此外作為寫實主義作品,它確實讓我對社會的有更深的理解。所謂「不想把事情鬧大」這種維持氣氛的想法我一直以來都不能理解、認同,但好像也說不出這樣做具體會有什麼不好。這齣戲就展示了很多東西出來。讓我似乎理解了當中的運作方式。
藝術作品是用情緒作為手段傳達理念東西,只希望看了這齣戲的人能夠跟我一樣感受到社會中的虛偽與疏離。而不是看到上面三個諷刺的配角還沾沾自喜的認同他們的價值並覺得看懂了這齣戲。最後重申一次前言,一部作品如果有搞不懂的部分,有可能只是缺少觀察的角度而已。
這齣戲還有一些比較小的性別主題,香氛店的銷售員都是男性,原本在此工作的女銷售員因為懷孕必須離開職場,也因此女主角上門應徵時縱使職位出缺,老闆還是千百個不願意。直到女主角成功賣出那個沒有用的音樂盒才讓老闆承認他的能力(顯見那個音樂盒真的荒誕無用)。店內另一名女員工只能做知識需求不那麼高的收銀員,而且必須未婚。兩人還必須承擔店裡的手工藝雜活。不過整體而言對劇情主軸沒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