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瑟秋寒,九月,遠眺孤寂的離凡港灣。
緊皺著眉頭,男人沉默不語,堅毅的眼神透露出歷盡滄桑的泰然與坦蕩。遠方塔樓傳來暮鐘的迴響,一聲一聲,一響一響,彷彿穿透了地角天涯,依稀可見的高聳十架,是提醒世人迷途知返?還是末日審判已悄悄來臨?
地處北疆之巔的摩港(Murmansk),眼下已不見長日餘暉。黯淡星光,無垠夜幕領著莫名惆悵,似乎奏起了《悲愴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將軍?」
黝黑高聳的艦旗指揮塔上,陣陣寒意逼近襲來。
中年長官與年輕屬下間或許不該出現的目光對峙,是疑惑不解或心生試探?輕撫著胸口星星與勳章,男人打破了僵局,笑了笑,默默地指往西方夜空中的某一點。
「中校,你知道我們此次演習的地點嗎?」
「是!長官!我知曉,地點乃是敵軍艦隊集結所在,北緯三十……」
「那你清楚我們隱匿出海的動機嗎?」
「……」
如弦樂急版的狂嘯不止,秋風正奮力拍打著不凍港的水面。海天一色的白浪,不是讚揚和平的頌歌,反倒有股風雨欲來的緊迫與不安;
男人比了一個「潛航出發」的指示後,鋼鐵堡壘就此展開了無聲無息的萬里征途……
在闔上與真實世界最後的「羈絆」前夕……
「中校,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吧!」
「是!長官!」
「叫我『馬克』就好。」
西元1922年12月,距離歷史性的「紅色十月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家推翻舊政,建立嶄新的蘇維埃俄國(蘇俄)五年之後,隨著紅白內戰告終,保皇勢力、自由派人士與資產、地主階級等白軍一一遭到共產紅軍殲滅,俄國、烏克蘭,白俄羅斯等蘇維埃國家陣營決議成立一支前所未有且難以被西方資本家所摧毀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團隊,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USSR),並開始「邀請」和「接納」更多志同道合的共產盟友加入其中,壯大聯盟聲勢……
當時蘇聯政府以人們相當熟悉的俄語修正版《國際歌》(L'Internationale、The Internationale)作為官方版國歌。這也是自西元十八世紀末期以來,包含過去的沙俄帝國在內,俄國執政者所採用的第七首事實上或法律明文規範的國歌。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鬥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自比無產專政的政治總工程師,以及共產治國的領頭羊跟實踐者,選擇以《國際歌》作為蘇聯國歌乃是理所當然的手段,更能宣誓其社會主義法統,延續「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和「第二國際」(社會主義國際)的正朔地位……因為前兩者都是以《國際歌》當作正式會歌使用。
然而,
當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也就是西元1943年5月間,為求能順利擊潰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等軸心國政權而決定轉向對英、美等民主國家靠攏並結盟作戰時,原本統一由革命家與思想家列寧(VladimirLenin)所成立之「第三國際」(共產國際)專責管理的各國共產黨(或勞動黨)分(支)部,考量自身政黨在國內所面臨的立場抉擇與戰況截然不同,而且蘇聯也是當年世界上唯一一個全面由共產黨完全執政的國家,因此執委會決議解散似乎已無政治影響力的「第三國際」,相關人員、檔案文件或編制則隨即改納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負責蘇聯共產黨與其他海外友黨之間的聯繫……執委會主席季米特諾夫(Georgi Dimitrov,後來的保加利亞最高領導人)也順勢成為蘇共國際部的負責人。
既然「共產國際」不復存在,「第三國際」設立時也未持續沿用《國際歌》為會歌,所以蘇共政府也開始思考替代歌曲的可能性,在強調「蘇聯」,「社會主義」優先的情況下,官方更舉辦了徵選新國歌的全國競賽……但數以百計的成品卻沒有一首曲子能滿足並獲得當時蘇聯實質最高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青睞……
史達林,俄文辭意中的「鋼鐵之人」,也是繼列寧之後得以統御赤色山河的政治領袖跟武裝統帥,他強調在蘇德戰爭(蘇聯衛國戰爭)尚未落幕之際,東線戰場的激戰廝殺,膠著不明的混沌攻防,此刻更需要振奮士氣的歌聲傳揚……
就在這個時候,
自由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偉大的列寧,指引了前程。
史達林教導,要忠於人民;
更激勵我們,務建立功勛。
自由的祖國,您無比光輝:
各民族幸福的堅固堡壘!
蘇維埃紅旗,人民的紅旗,
從勝利迎向勝利!
如落日晚禱時的頌辭,在水深四百公尺的海下蒼穹裡不停輕吟著;幾浬外,「翡翠號核潛艇」(Émeraude S604)的聲納分析員一頭霧水地看著手上的轉譯資料。
史達林的個人海報
據稱史達林一次憶起了由亞歷山德羅夫(AlexanderAlexandrov)所譜曲,完成於西元1938年的蘇共非正式黨歌《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頌歌》(Anthem of the Bolshevik Party)旋律,他認為此曲大有可為,於是下令政治局跟文化部門儘速辦理,更聘請兒童文學作家米哈爾科夫(Sergey Mikhalkov)跟詩人艾爾瑞傑斯坦(El-Registan)對舊歌詞(黨歌)著手進行詞語上的修改,以符合蘇聯當前國勢需要。
亞歷山德羅夫
米哈爾科夫
有此一說,亞歷山德羅夫的黨歌曲調乃參考其西元1936年的歌曲作品《生活變得更美好了》(Life has become better)……而這句話正好就是「恭錄」史達林前一年對工人聯盟集會致詞裡的開場白:「同志們!生活變得更美好了!」
除此之外,也有學者提出亞歷山德羅夫的曲調有「致敬」或「參考」浪漫主義派音樂家舒曼(Robert Schumann)藝術歌曲《春之旅》(Frühlingsfahrt)部分旋律的味道……這首收錄在西元1840年所出版之《浪漫曲與敘事曲》(Romanzen & Balladen)第一輯的獨唱小品,歌詞來自於德國詩人艾興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
基於前線戰況激烈,又適切或完璧地與史達林不斷添柴堆砌的個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做出密切連結,新國歌的草案很快就取得了史達林等蘇聯高層的首肯,從列寧到史達林,一個牢不可破的紅色聯盟,一個強大又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詞彙中沒有失敗,只有一次又一次地邁向勝利……《牢不可破的聯盟》(中文直譯)在西元1943年的11月定稿付印。
偉哉俄羅斯,屹立終不搖。
各民族齊心,建立我蘇聯,
統一而強大,萬年萬萬年!
自由的祖國,您無比光輝:
各民族友愛的堅固堡壘!
蘇維埃紅旗,人民的紅旗,
從勝利迎向勝利!
隔年新曆元旦,在史達林的授命下,《蘇聯國歌》(The State Anthem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被官方正式採納,同時在全聯盟(蘇聯)廣播電台(All-Union Radio,國營電台)的子夜報時中首次播出。同年3月,《蘇聯國歌》取代《國際歌》的地位,成為蘇聯境內各政府機關或民間組織不可或缺的音樂曲目……
新的《蘇聯國歌》主要是由三個敘事段落(詩節)配合三段呼應副歌而成,但在副歌的第二行「各民族『 』的堅固堡壘!」裡,米哈爾科夫跟艾爾瑞傑斯坦則略作變化,空格中依序填上了友愛、幸福跟榮光的詞彙,凸顯了未來社會主義國度的普世三大願景;而元首史達林在此一時空背景下,想當然爾,自己的名字「絕對」會被寫入國歌之中!但據說他當時是婉拒「史達林」的名號每天於升降旗典禮中被大聲吟唱著,可是基於蘇共黨中央成員的一致認同、堅持與信賴,史達林才勉為其難「接受」……這是否是極端個人崇拜主義下所營造出的神話傳說?吾人不得而知。
伴隨新國歌的流通,蘇聯也馬上要求各加盟共和國使用其在地語言的版本,如蘇維埃烏克蘭、蘇維埃立陶宛、蘇維埃愛沙尼亞、蘇維埃亞塞拜然跟蘇維埃雅庫特(位於西伯利亞東北方,是當時主要的政治犯流放地與異議人士勞改營所在地),都在西元1944年跟著採行翻譯之後的新國歌。
西元1945年8月,二戰最末的白旗在東瀛舉起,那是火紅夜空裡數不盡的點點螢火……而蘇聯紅軍展開的「解放柏林戰役」跟「八月風暴行動」,則是一前一後,順勢收割了東、西兩邊戰線的最後勝利,快速躍居世界強權,實質統轄範圍甚至掌控了大部分的東歐、中亞和北亞。
「從波羅的海邊的斯德丁(Stettin,從德國變成波蘭一部分,住民被驅趕)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南斯拉夫企圖從義大利手中攻取),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Iron Curtain)已經拉下。」
,英相邱吉爾,西元1946年的演講。
而國境足足橫跨十一個時區,土地面積廣達2,240萬平方公里的蘇聯,此刻更野心勃勃地在神州大陸猛力推了中國共產黨一把!
西元1949年,江山易手,兩個「共和國」(republic)政權的更迭,奉行馬列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鬥爭的「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將甫推動新憲改革,寄望落實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民國」(Republic of China)困在了南京市的林森路,坐實「七」朝古都之說……哪怕是後來教科書上隱晦的偏安或轉進。
西元1949年9月27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前夕,參與政治協商會議的重要幹部們以蘇聯《國際歌》和法國《馬賽曲》(La Marseillaise)為依歸,決定不更動以過去對日抗戰軍歌作為背景的詞句,希望能喚起廣大群眾對於共和國創建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艱難,並期許能繼續發揚反帝國、反侵略的愛國熱情,將革命志業進行到底,故擬定《義勇軍進行曲》(March of the Volunteers)……西元1935年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為「代」國歌。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航海圖、尺規,靜靜地被擺放在桌角,持續閃爍的指示燈,標誌著「商級」(Shang-class)攻擊型核潛艦已在雷達範圍之內,但此時也如同被眾人視為無物一般地看待。指揮官像個說書人,不!宛若昔日的魔法吹笛人,讓駕駛艙內的所有官兵深深沉醉於歷史人物的世界裡。
座標:40°0`N 135°0`E
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同一片天空,在千里之外的二戰德國蘇占區(SBZ,SowjetischeBesatzungszone),藉由蘇聯共產黨的佈局,以頒布《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的制憲手段,於10月7日宣告建國,將名義上的主權還交給德國在地的共產黨人,也就是首都訂定於東柏林(Ost-Berlin)的社會主義國家:民主德國或東德(Ostdeutschland),與英、美、法等盟國支持的聯邦德國(西德,Westdeutschland)分庭抗禮。
在德國統一社會黨(SED)為首的「民主集團」領導下,雖然東德一直被西方社會視為是蘇聯遠端遙控的「衛星國」(Satellite State),無法享有真正的國格平權與自主國家尊嚴,更不可能妄想與西德成為攜手共進的兄弟之邦,但在建國之初,東德政府仍舊選定了一首帶有尋求日後「統一的德意志」概念,並且是以和平頌歌為主,少有陽剛戰鬥氣息的《從廢墟中崛起(復活)》(AuferstandenausRuinen)為東德新國歌……作曲家艾斯勒(Hanns Eisler)是當代古典音樂名家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的高徒之一,也曾經在美國好萊塢與喜劇泰斗卓别林合作,擔任他的音樂顧問,作品更數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
清理廢墟,重建家園,
面向未來展雄翅。
為了你的崇高事業,
統一的祖國德意志。
不讓舊日災難重臨,
為此我們團結一心。
我們要讓眾人看見,
空前燦爛的陽光,
照亮祖國的天空,
照亮祖國的天空。
曾經在藝文創作領域遭受納粹迫害的貝歇爾(Johannes Robert Becher),當時為歌曲填詞,也一邊籌組東德的國家藝術學院,培育藝術人才,後來更接下東德文化部長的重要位置。
奧得河(Oder、Odra)對岸的「波蘭共和國」(Rzeczpospolita Polska,西元1952年改名),前身是由蘇聯紅軍與波蘭人民軍在二戰後期所合力解放的前納粹波蘭佔領區,此刻也跟東德一樣,在統一工人黨(PZPR)的一黨專政下,被歸類為聽命蘇聯共產黨指導的衛星國。
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剛成立時的動盪與紛亂,曾擔任過史達林親信的領導人貝魯特(Bolesław Bierut),率先在波蘭實施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畫,將重工業、銀行,和大眾運輸產業全數收歸國有辦理,也展開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著實收到了人民均富,改善戰後困窘的成效…..
至於在共和國新國歌的遴選方面,歷經國土早年三次被列強無情瓜分,國名蕩然無存過的波蘭,統一工人黨即使信仰馬克思主義,但並未忘記深埋血液裡的歷史教訓,因此他們沒有另外創作新曲,而是繼續沿用西元1918年波蘭一戰後重新復國(「第二共和」)的國歌《波蘭絕不滅亡》(Mazurek Dąbrowskiego)。
波蘭絕不滅亡,
只要我們一息尚存!
侵略者所奪去的,
我們會以手中的佩劍收復。
一個相當罕見的國歌「特例」,發生在位處中、東歐交界,昔日帝制時代的歐洲霸權之一:匈牙利人民共和國(Magyar Népköztársaság)……因加入軸心國陣營而於二戰後廢除原本的帝王制政體,更在英、蘇兩國最高領導人的斡旋下被劃進蘇聯勢力圈的匈牙利,其共和國國歌最早可追朔到一個世紀之前,西元1844年匈牙利王國(Magyar Királyság)時代就已經採行的《讚美詩》(Himnusz)……
早年讚美詩的開頭是以一段對神的祈禱文「上帝保佑匈牙利人」啟始,並冠以《讚美詩,匈牙利人民百年的風雨如磐》(Hymnus, a' Magyar nép zivatarosszázadaiból)為副標題,過去信仰獨一上帝,將《聖經》當作是人生路引的王權時代,帶有宗教意涵的歌詞自然沒有任何異議。然而,在高舉「無神論」大旗,嘲諷上帝僅是人民精神鴉片的共產國度,當下國歌裡所出現的「上帝」二字就顯得異常諷刺且可笑,還帶點末世的黑色幽默。故在匈國人民勞動黨總書記拉科希(Mátyás Rákosi)的指示下,公開場合演奏國歌時只能有調無詞……雖然他囑咐享譽全球的匈籍著名音樂教育家高大宜(Zoltán Kodály)應儘快提供符合「社會主義」的新歌詞,可惜始終並未如願。
上帝保佑匈牙利,
物阜民康稱心意。
遇有患難常相助,
化險為夷莫拋棄。
人民歷盡地獄苦,
災難深重誰能比,
過去未來一切罪,
已經贖到底。
西元1953年3月,在團團迷霧與眾說紛紜之中,蘇共領導人史達林病逝(腦溢血)或疑似遇刺(毒殺)於莫斯科,結束了長達近三十年的強人專政時代。
赫魯雪夫
人走茶涼,樓起樓塌,三年後的「蘇共二十大」(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時任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於子夜秘密會議裡的一篇演講《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洋洋灑灑,以七大嚴重錯誤展開了對史達林治理時期與其個人施政的全面否定,更進一步要求蘇聯與其盟邦務要進行從上到下的「去史達林化」(De-Stalinization)運動:平反昔日的政治迫害者,有限度的開放經貿與藝文創作自由……還有刪除掉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與威權迷信。
在蘇共二十大與會成員的討論下,《蘇聯國歌》裡有關史達林的字眼,對領導人的崇拜,已是不被黨允許也不再被接受的舊時代餘毒,因此三段歌詞全部遭到官方刪去,往後正式場合或國際峰會只能夠單純演奏國歌旋律……
西元二十世紀六零年代初期,因多年前抗拒史達林對其境內各種資源之強奪豪取而與蘇聯公開決裂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Federal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強人狄托(Josip Broz Tito)將軍,以冷戰時期不與美、蘇兩大強權合作、堅定選擇第三條路線的「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發起人躍居國際要角。
尤其南斯拉夫向來採行較為寬鬆、自由的經濟體制,較蘇聯擁有較多的政治參與跟言論自由保障,也讓結合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蒙特內哥羅(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南聯邦有著不同於鐵幕世界肅殺的氛圍……其聯邦國歌《嘿!斯拉夫人!》(Hey, Slavs)的原版曲調跟《波蘭絕不滅亡》(Mazurek Dąbrowskiego)系出同門,都是源自西元十八世紀的《駐義大利波蘭軍團頌歌》。
嘿,斯拉夫人!
先祖教示的話語猶存,
只要子孫們的心臟,
還為斯拉夫民族而跳動。
斯拉夫民族精神猶存,
勢必持續數百年,
地獄焰火傷不了,
雷電霹靂也是徒勞。
到了西元1977年,為紀念「十月革命」堂堂邁入六十周年,在蘇共領導人布里茲涅夫(Leonid Ilyich Brezhnev)的提議下,蘇聯文化部門參考了《蘇聯國歌》原作詞者米哈爾科夫於西元1970年書寫的修正版歌詞並予以潤飾之後,呈交新版的國歌草稿:
自由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偉大的列寧,指明了前程。
以正義之名,他領導人民,
激勵我全體,去建立功勛。
榮光永屬於您,自由的祖國,
各民族友愛的堅固堡壘!
列寧的黨,人民的力量,
讓共產主義迎向勝利!
「將軍,我們將在倒數90秒後進入台灣海峽。」
「Full speed ahead!」
蘇聯走入歷史的大型沙漏應該是在車諾比核災(Chernobyl disaster)發生之後進入最後的倒數,但也有可能早在兩次石油危機時就因紅場高層錯誤的經貿決策而緩緩敲響自我毀滅的喪鐘。
但不論如何,從多元民族彼此對立之矛盾,波蘭異議份子「團結工聯」的組織合法化與普選大捷,直至西元1991年的蘇聯解體,曾經的核子軍武霸權,太空競賽先鋒,社會主義長城,最後還是敗給了數以千萬計的群眾意志。
如同東德藝術家在柏林圍牆全面開放前五天於示威遊行時的預見:
《愛國歌》(The Patriotic Song),由浪漫主義時期俄國代表性音樂家葛利卡(Mikhail Glinka)所譜曲的無填詞鋼琴作品,在俄國東正教會牧首等的推薦下,成為了西元1990年以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跟後續承接蘇聯體系的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國歌,但同樣未配上演唱用歌詞。後來藉由全國徵選,俄羅斯總統府辦公室發布了以《榮耀歸於俄羅斯》(Glory to Russia!)的詩句做為未來的國歌歌詞,預定會在千禧年時正式採納。
但是……
西元1999年12月31日,距離新年只剩下幾個小時的時間,順利度過憲政危機(國會政變)與贏得連任的俄國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竟然毫無預警地宣告將從領導人的位置上辭退,將總統職務跟核戰略武器的公事包一併交給自己欽點的接班人,方於8月就任總理的普廷(Vladimir Putin)……當時被外界普遍視為留守內閣(隔年俄國即將進行新一任總統大選),在政壇起不了任何作用的他,在西方觀察家跟黨政老鳥的心中,充其量,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國安局情報工作者罷了。(或是交換條件,以政權轉移來免除掉葉爾欽當時甚囂塵上的貪腐罪行)
隔年3月,普廷在總統大選中以無黨無派的獨立參選人姿態勝出,過半的得票數不只讓人跌破眼鏡,更成功擊退了俄羅斯共產黨提名的反葉派大將裘加諾夫……
9月於澳洲舉行的雪梨奧運,俄羅斯聯邦霸氣拿下了32面金牌,是全體參賽國的亞軍,只比「可敬對手」美國少了5面金牌,但由於頒獎典禮上有歌無詞,單純僅是優美旋律過場,讓許多俄國人感到惋惜或遺憾……甚至被激進派愛國者認為是缺乏熱情可言的三流插曲。
普廷,正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關鍵的一位。
自稱熱衷復興並以俄羅斯民族文化為傲,甚至緬懷昔日蘇聯光輝的普廷,其實早在5月初就任後就馬上表明對《愛國歌》曲調跟詞句不足以代表俄羅斯新國歌的立場。在與克里姆林宮的討論與規劃下,被收入歷史檔案室的《蘇聯國歌》,再次回到紅場的會議桌上,米哈爾科夫也受邀開始了職涯第三次操刀俄國國歌的填詞工作……
俄羅斯,我們摯愛的祖國。
堅強的意志,輝煌的榮耀,
是傳世不變的財富!
為自由的祖國來高聲頌揚,
各兄弟民族的友愛屏障,
讓先祖們的功勳,讓人民的智慧!
引領我們走向遠方的凱旋!
在普廷的建議下,米哈爾科夫的歌詞裡不再提及充滿社會主義論述的「列寧」、「共產主義」與「蘇聯」,而是強調著不一樣的新俄羅斯祖國……雖然部分媒體質疑其採用舊有旋律的做法有暗示或歌頌舊蘇聯的政治性意涵,但在最大反對黨俄羅斯共產黨的鼎力支持與主流民意贊同下,國會在同年12月以壓倒性的票數(381票贊成、51 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新的國歌法令……《俄羅斯聯邦國歌》(State Anthem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若依歌詞內容來計算,也算是《蘇聯國歌》的3.0版。
西元2009年,米哈爾科夫以96歲的高齡辭世。前一年,他獲頒「第一受召使徒聖安德列勛章」,這是俄羅斯聯邦官方所發出最高等級的功績勛章。
尾聲:
金風玉露,十月,遠眺繁華的霓虹港市。
複誦著詞句,男人攤開雙臂,和藹的臉龐蘊含著看破紅塵的清心與自在。
「將軍,日安!歡迎閣下來到自由國土!一趟絕不可能發生的巡航旅程吧?」
「Impossible n'est pas français.」
「拉法葉號」(La Fayette,F710)的甲板上,迎著太西洋的酒紅秋日,可能帶點微醺的徐徐微風,兩個男人,並肩佇立著。過去可能是不同的衝突色彩,但現在為了相同的價值觀與信念握手言和。
靜悄悄地,一艘955型(Borei class)核動力潛艇正在水下護航著巡航艦。
下一個座標,未知。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anthem_of_Russ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Internationa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Vasilyevich_Alexandrov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Stali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rgey_Mikhalkov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kita_Khrushchev
https://de.wikipedia.org/wiki/Russla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viet_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