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否如我們所想般炙熱?探索科學與神秘學的不同見解

我們將比較物質科學的推測性理論和神秘科學中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以揭示太陽背後的一些隱藏奧秘。
涼爽的太陽
在1926年,美國工程師詹姆斯·丘奇沃德(James Churchward)聲稱:「太陽並非極為炎熱的物體。」這一言論震驚了科學界,但很快被具有洞察力的科學家坦策博士 (G. L. Tanzer) 所接受,坦策認為:「我們所感受到的熱量並非來自太陽,而是地球與太陽能量互相交換的結果。」這一觀點證實了幾千年來神秘學所傳承的智慧。丘奇沃德並非第一位提出太陽並未散發熱量的研究者。早在19世紀初,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爵士(Sir William Herschel,也是天王星的發現者)曾寫道:「太陽表面可能和地球表面一樣冷。太陽光只有在作用於產熱介質時才會產生熱量;只有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熱量才會變得可感知。」赫歇爾所謂的「產熱」指的是「產生熱」。他接著說道:「如果太陽光本身攜帶了所有來自太陽的熱量,那麼我們應該在陽光持續照射的地方感受到最多的熱量,例如在高山頂上。」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被赫歇爾和其他人稱為「產熱」的神秘力量的性質和特質。
在19世紀,羅伯特-亨特(Robert Hunt F.R.S.)在《大眾科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太陽發光的外層,現在我們稱之為光球,並引用了赫歇爾對其特殊的「捲曲狀」外觀的描述。他寫道:『它宛如珍珠母,宛如一片平靜夏日的海洋,被輕柔微風拂過,泛起漣漪。』接著,亨特將我們現在所知的太陽耀斑描述為『奇特的透鏡形狀,像柳葉一般,大小不一,交錯在各個方向。這些火焰片,無論其本質如何,顯然是太陽熱量和光的直接來源。』我們曾將這些形態比作某些有機體,而赫歇爾曾言:『雖然將這種有機體視為生命體可能有點大膽,但我們仍然不清楚它所展現的熱能、光能和電能的活力來自何處。』這美好的想法是否屬實?在太陽系中心的太陽裡,這些活力物質的脈動是否可能是所有生命的源頭呢?我們知道地球上充滿生命,且其他行星無疑也是如此,那麼太陽是否是這些行星的主宰呢?』神秘科學確認了這些命題,也許將來,物質科學也會如此。
丘奇沃德得出了與亨特和赫舍爾相同的結論。他說,如果太陽真的很熱,那麼地球在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應該感受到更高的溫度。但事實並非如此。在他1934年出版的《穆的宇宙力量》一書中,他對我們在地球上所經歷的熱量提出了一個合乎邏輯和神秘科學法則的解釋。就像我們在關於重力波的文章中所討論的那樣,地球被視為一塊磁鐵,這也是帕拉塞爾蘇斯在500多年前所確認的。地球充滿某種形式的電,而太陽則像一個更大更強的磁鐵,充滿另一種形式的電。地球的電磁力就像一塊普通的磁鐵,離它最近的地方最強,而越遠則越弱。現在,神秘科學指出,所有被電極化的物體都會發出射線(或波),而物質科學對其性質還只是部分瞭解。當這些射線交匯時,會激發出各式各樣的自然現象,其中包括了熱和光。
丘奇沃德正確地推斷,我們在地球上感受到的熱量多寡,取決於太陽光線與大氣層中地球力線的夾角。以下事實證實了這一點:當太陽光以直角切入地球力線(例如在南北極),則形成寒帶;而當太陽光以較鈍的角度切入時,則形成溫帶;而在地球力線被整個切割的地方,即在熱帶地區,我們感受到最多的熱量。第二個影響熱量的因素是在特定緯度上,太陽光線和地球力線交互作用的時間總和。這也解釋了為何大氣層中升高後會變得更冷。科學對此提出了質疑,目前認為地球大氣層的最高部分實際上比地表任何一點都更為炎熱。我們將在後續討論熱和能量時探討這一理論。
如果你仍然懷疑太陽不是一個涼爽的物體,而是像科學認為的那樣是一個燃燒中的火球、且有一天會「耗盡燃料」的話,那麼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對太陽溫度的看法。在《秘密教義》中,H.P.布拉瓦茨基引用了1881年的《科學雜誌》(今天仍以《美國科學雜誌》為名印刷),其中記載著一些著名科學家對太陽溫度的「計算」。這些內容相當有趣。下表列出了一些估計值以及提出這些數據的科學家的名字。
對太陽溫度的估計
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1642–1727)1699300°C
普依埃 (Claude Pouillet , 1790–1868 )1,461°C
安傑洛·西奇(Angelo Secchi , 1818–1878 ) 5,344,840°C
斐索 (Hippolyte Fizeau ,1819–1896):7,500°C
沃特斯頓 (John James Waterston ,1811–1883):9,000,000°C
這些數字範圍很廣,從1,461°C到9,000,000°C,相差達8,998,600°C之多!這種差距之大在科學領域中實屬罕見。然而,當像魯珀特-謝爾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這樣的神秘科學家質疑科學的教條時,科學家們會以「精確」科學的名義強烈抗議,並說他是信口開河!若你認為這些估算在最近幾年有所改進,那麼我們可以回顧一下1965年的《能源》(Energy)一書,當中提到太陽內部溫度為10,000,000度(K)。然而,兩年後的1967年,英國著名天文學家伯納德-洛弗爾爵士(Bernard Lovell)則提及一個數字,為100,000度(K),與前者相差驚人的100倍。
如今,要比較各種對太陽「溫度」的估計要困難得多了。科學已經將太陽細分為許多不同的層次或區域,包括核心、內部、對流區、光球(可見表面)、色球和日冕。另一個挑戰在於,現代的研究方法需要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團隊攜手合作,共同投入於龐大的項目中,因此他們自然會得出相似的結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這種共識已經不斷增加。然而,共識並不意味著觀點就更正確。此外,若一位科學家要挑戰這種共識,他需要非常勇敢(或愚蠢),正如有些科學家不認為全球暖化是人為的。
1975年,《科學美國人》報導日冕溫度為1,000,000K;而《新科學家》則提及為2,000,000K。1980年,著名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指出:『太陽核心溫度高達驚人的15,000,000K。』而1994年,《簡明哥倫比亞電子百科全書》則述說核心溫度為20,000,000K。2010年,美國宇航局宣稱:『太陽核心溫度達到1500萬K以上。』這一說法重申了薩根16年前的觀點,卻與1994年的估計相牴觸!讓我們暫且離開科學家們對太陽溫度的爭議,以免激起讀者的火氣!
熱與能量
正如前文所述,科學目前認為地球大氣層的最高部分比地表更為炎熱。科學所謂的「增溫層」指的是地表以上約80公里處,高度達480至960公里(他們尚未確定!),據信溫度超過1000°C!事實上,我們無法用溫度計測量熱大氣層的溫度,且從未有人測量過。因此,科學家們是從該大氣的氣體密度等方面來「推導」出理論溫度,而氣體密度的測定是通過觀察衛星繞地球運行時因「摩擦」而產生的減速來進行的。儘管科學宣稱熱大氣層的溫度極高,但也指出我們不會感受到任何熱量,因為該高度的大氣層極為稀薄,無足夠粒子以傳遞熱量。
神秘科學則認為上述理論完全站不住腳。 增溫層要麼是熱的,要麼不是熱的。 別想用對立的花招擺脫困境,但科學就是這麼做的 : 它聲稱溫度衡量了單個粒子所含的能量,而熱量則是給定體積中所有粒子所包含的能量。如果若你認為這聽起來像胡言亂語,那你是對的。科學根本不了解「能量」是什麼,更別說熱或光了。若你對我們所言表示懷疑,那將是極為明智的,因我們要求讀者不要輕信,而要自行思考。以下是一位優秀物理學家於2014年對「能量」的見解:
『我們談論的方式就像我們對能量有深刻了解一般,但事實並非如此。能量只是一個間接觀察到的量。我們推斷出它的存在。在物理學中,我們將能量定義為一個物理系統對另一個物理系統做功的能力。物理學只是使用和定義「能量」一詞的語境之一。然而,「能量」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涵義。即使一般人也會用「我今天沒有能量」這樣的片語來形容疲憊、無力、熱情不再等等。能量這個詞在科學界和日常交流中都常見,但能量的真正本質仍是個謎。』
這位開明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深入淺出、讓人信服的真誠聲明,,這實在令人振奮!20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曾在一次演講中表達了相同的想法,他坦承說:『重點在於,我們必須認識到,在當代物理學領域,我們對能量的本質其實所知甚少。』另一方面,神秘科學早已瞭解能量的本質:它是宇宙電 (FOHAT),而我們在地球上所熟知的電力僅是其在物質層面上的一種表現。正如布拉瓦茨基在《秘密教義》中告訴我們的那樣: 『這是宇宙電力七大主要力量的本體,而物理學家僅在太陽系層面,特別是地球層面上,認識到其純粹現象性及最終的表現。這些表現還包括聲音、光線、顏色等等。』神秘科學在這些力量和表現中看到了一個階梯,其下層屬於外顯的物理學,而上層則是一種活躍、智能、看不見的力量。
大多數人都知道,普通的磁鐵在加熱後會失去大部分的磁性。在物理學中,這被稱為居里點(Curie point),以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的名字命名。他指出磁性會在特定溫度下消失,這取決於磁體的組成材料。釹磁鐵是商業上最強大的永久磁鐵之一,其居里溫度只有250°C(480°F)。這個溫度是太陽日冕估計溫度5000°C的1/20,也只是估計的太陽核心溫度1500萬°C的一小部分。相對地,在液態氮的沸點 — 驚人的-196°C下,釹磁鐵仍能保持其室溫時約87%的磁場強度。
科學界對來自太陽的「電磁能」大談特談,卻堅持認為這種能量來自一個非常熱的火球,這完全違背了物理學定律和既定事實。科學家不能兩邊都要。要麼太陽是一個磁體,這樣的話它必須是冷的,要麼它是熱的,在這種情況下它不能發射任何電磁波。我們現在已經表明,太陽是一個涼爽的電磁體,其能量通過宇宙電的媒介而產生熱、光和運動。在我們的太陽系裡,太陽就像是一個宇宙能量的儲藏室,這在其它所有的太陽系中也是一樣的;而在原子的世界裡,原子核則是微觀宇宙中的「太陽」,它為繞著自己運轉的粒子提供了生命力。
下一篇 : 揭開太陽的神秘面紗:科學與神秘學的對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