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深入探討《阿維斯陀》這本書的內容、編排、歷史和起源,並最後簡要解釋書中使用的主要術語。

內容與結構
一般而言,現存的《阿維斯陀》通常被分為以下六個部分 :
1.《亞斯納》,包括五個《偈陀》
2.《維斯配雷德》
3.《雅什特》
4. 次要文本
5. 《萬迪達德》
6. 《殘篇》
這六個部分被分為兩大組。 第一組包含了《萬迪達德》(5)《維斯配雷德》(Visparad)(2)和《亞斯納》(Yasna)(1),這些被歸為禮儀目的的一組。第二組被稱為《小阿維斯陀》(Khordah Avesta),由一些小祈禱文和經常包含在手稿中的《雅什特》組成。後者大部分內容沒有巴列維語(Pahlavi)的翻譯。現在我們將更仔細地探討這幾個部分的內容和特點,包括一些殘篇,以便對整本書的範圍和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亞斯納》和《偈陀》
《亞斯納》(1),意為「犧牲」和「崇拜」,記載了主要的神聖崇拜儀式。它主要由讚美和祈禱的文句組成,並插入了《偈陀》,這是由索羅亞斯德佈道的 17 首「讚美詩」或詩句組成;這些是《阿維斯陀》中最古老和最神聖的部分。《亞斯納》共有72章,而帕西人(Parsees)的腰帶上織有 72 條線,正是這個象徵的來源。
我們可以將數字72與《舊約》中經常出現的數字70和7進行比較,每個數字都有明確的神秘含義,就像我們在有關數字神秘科學的文章中所討論的那樣。由於《亞斯納》中有幾章是重複的,因此可能有額外的兩章或更多章節是為了掩蓋數字7本身的一種方式,就像在《聖經》和埃及宗教神話中經常這樣做一樣。例如,賽特(Set)和他的72位陰謀者。
《亞斯納》的第一部分始於對奧馬茲德神(Ormazd)和其他神靈的祈禱。隨後的內容涉及奉獻、祭祀,提到了蘇摩(Haoma),即某種植物的汁液,在神聖的儀式中祭司們將其飲用,並獻上受祝福的蛋糕和肉食,同樣被祭司們食用。
接下來是《偈陀》,直譯為「歌曲」或「詩篇」,是包含了先知瑣羅亞斯德本人主要教義和啟示的經文。在這里,他以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出現,勸誡人們摒棄黑暗,擁抱光明。因此,在這一部分中,我們聽到了神聖導師本人的聲音,而在《阿維斯陀》的其他部分,他則成為了一個虛影。這部作品的其余部分由解釋、評論、補充內容或插圖組成。
《維斯配雷德》
《維斯配雷德》(2)是對《亞斯納》的一部分進行補充,它們在語言和形式上都非常相似。共有23個章節,長度約為《亞斯納》的七分之一。在儀式中,《維斯配雷德》的章節被插入《亞斯納》的章節中。它包含了對「所有的主們」的祈禱和致敬。 因而被稱為《維斯配雷德》。
《雅什特》
《雅什特》(3)包括二十一首讚美詩,以及對神靈或天使的崇拜,是瑣羅亞斯德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詩讚美著「水女神」(Ardvisura)、「天狼星」(Tistrya)、天使密特拉(Mithra,亦稱為真理之神)、正義者的「佛拉瓦奇」(Fravashis,詳見詞彙表)、勝利之神維斯拉格納(Vethraghna),並賦予他們國王般的榮耀。《雅什特》主要以優美的詩歌形式呈現,其中蘊含著眾多神話和歷史內容。
次要文本
次要文本(4)包括《尼亞伊斯》(Nyâyis)、《加斯》(Gahs)、《錫羅薩斯》(Sîrôzahs)、《阿夫林甘》(Afringans),內容涵蓋了簡短的祈禱、讚美或祝福,常由祭司在日常或特殊儀式中朗誦。
《萬迪達德》
《萬迪達德》 (5)(或稱為「反對惡魔的法律」)是一部祭司法典,共22章(每章稱為Fargard),與《聖經》中的五經相對應。它的各個部分在時間和風格上都有很大差異,其中許多可能源自近代。第一章描繪了一種阿維斯陀風格的《創世記》,講述了創造的二元論故事。第二章描述了伊瑪(Yima)的傳說、黃金時代和伊朗大洪水的來臨。第三章教授了農業的祝福和其他事項。第四章包含了法律事項,如違反契約、攻擊和懲罰等。第5至12章主要涉及由死者產生的不潔物。第13至15章主要探討了如何對待狗,因為在索羅亞斯德教中,狗受到極大的尊敬。第16至17章以及第18章的部分專門討論了如何淨化各種不潔之物。第19章講述了瑣羅亞斯德的誘惑和啟示,而第20至22章主要涉及醫學方面的內容。在儀式中,《萬迪達德》的章節會被插入《偈陀》之中。
《殘篇》
除了上述書籍,還有一些殘篇(6)都是以阿維斯坦語書寫的;這些都是昔日偉大文學的一部分。
歷史和起源
從上述解釋中,明智的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出,目前的《阿維斯陀》更像是一本祈禱書,而非聖經。祭司們將《萬迪達德》、《維斯配雷德》和《亞斯納》匯編在一起,用於儀式活動。這些經文的莊嚴朗誦可比作基督教會的禮拜。 在儀式方面,部分《萬迪達德》的內容與《摩西五經》相對應。在《亞斯納》和《維斯配雷德》中,描述了如何準備聖水、蘇摩汁和獻祭祭品的過程,這與基督教聖餐儀式相對應。
《亞斯納》的格律部分相當於基督教的聖詩,而《偈陀》的吟誦則有點像《新約福音書》中的寓言和敘述,甚至是佈道。在《小阿維斯陀》中,偉大的《雅什特》也許可與《聖經》中更史詩般的部分相提並論。然而,《雅什特》的各章是奉獻給特定神祇的,其中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波斯神話,因此,與《聖經》即使是《啟示錄》也沒有直接對應。
如前所述,《阿維斯陀》可謂是文學遺珍,其規模曾遠超眾作。從該書的內容和歷史資料都能明顯看出這一點。這部作品目前的形式特徵顯示,它是由多種資料來源編撰而成。 這觀點更得到歷史權威的印證。羅馬史學家普林尼(Pliny,公元23–79年)言道,瑣羅亞斯德所創詩句不下200萬首。阿拉伯歷史學家塔巴里(Al-Tabari,公元839年-923年)則指出,瑣羅亞斯德的作品共有12,000張羊皮紙。
帕西人的傳統記載於《登卡德》(Denkard)這本巴列維語書中,被認為成書於9世紀。書中描述了兩份完整的《阿維斯陀》,一份存放於波斯波利斯 (Persepolis)的檔案庫,然在亞歷山大入侵伊朗時遺失;另一份後來被希臘人某種方式毀壞。自那時起,經文就以散佚的篇章及祭司口耳相傳了近500年。
索羅亞斯德
據說查拉圖斯特拉或索羅亞斯德是這個古波斯宗教的創始人,也是其先知。在這部最古老的文獻中,他被描繪為一位歷史人物。根據傳說,他出生在波斯西北部,大約在公元前660年左右,甚至更早。關於他的生平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他來自貴族家庭,並據說他從神聖來源獲得了古老的帕西經文。最終,在巴克特里亞(Bactria)遭到殺害,這是他努力為這個愚昧的世界帶來光明的代價。這便是眾所周知,許多使者的命運,正如我們在關於《啟蒙者和啟蒙》的文章中所討論的那樣。該文包括了希臘聖人畢達哥拉斯的簡短傳記,他在公元前495年左右與他的弟子一起被憤怒的暴徒燒死。
詞彙表介紹
我們在下方總結了《阿維斯陀》中使用的主要術語,以便作為您研究這些重要神聖文本的參考。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這本書更廣泛地被稱為《阿維斯陀》(Avesta )。在我們深入探討詞彙之前,我們想提醒各位讀者,所有真正的神秘學真理都是多面向的。
換句話說,任何特定的真理都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或視角來理解;每個角度或視角都有其正確性,但可能不是完整的。我們在幾篇文章中解釋了這一點,特別是在《神秘學的語言》這邊文章中。如果您尚未閱讀這些文章,建議您立即閱讀,以獲得本文的最大收穫。
這一觀念特別適用於我們在古埃及、印度教以及即將探討的《阿維斯陀》神學中所發現的眾多神祇和女神。在每個神學體系中,這些存在一方面代表某些普世原則和宇宙力量,另一方面則象徵著物質和精神世界特定領域的統治者。然而,它們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在《阿維斯陀》中所提及的眾多神祇與女神,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實際上象徵著各種不同的意義。
讓我們透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闡釋我們的看法。根據梅里亞姆-韋伯斯特(Merriam-Webster) 詞典,埃及的荷魯斯神是 『鷹頭的埃及光明之神,是奧西里斯和伊西斯的兒子』。這解釋雖然正確,卻並非全貌。在埃及神話的某些版本中,荷魯斯甚至成為奧西里斯的父親。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況在《新約》中也有所體現,如耶穌所言:『我和我的父是一體。』在許多宗教神學中,父親可能轉變成兒子,母親轉變成女兒,反之亦然。這種轉變背後的神秘事實,揭示了人類除了具有肉體和神聖靈魂外,還有一個低等和高等的自我或心靈。這一概念正如我們在神秘研究課程和眾多文章中所討論的那樣。
這些原則各自皆可視為較優越或較次級的存在,取決於人類或眾神處於特定進化階段時,哪一方處於優勢地位。同樣的普世法則適用於神明和人類。古人將一原則稱為「父親」,另一原則稱為「兒子」,藉此形象生動的方式說明一原則對另一原則的優越性。因此,在神話中的某一階段,當荷魯斯成為奧西里斯的父親而非兒子時,這象徵著荷魯斯(代表高我)擊敗了賽特(Set ,代表小我)。此外,這能解釋神聖靈魂與高我的重新結合。簡而言之,『我和我的父親是一體的。』
對於女性原型的情況也有相同的解釋,例如「母親」成為自己的「女兒」,反之亦然。查閱下方詞彙表時,請記得這些解釋。
詞彙表
阿里曼 (Ahriman) 或稱安哥拉·曼紐 (Angra Mainyu,是黑暗與邪惡的神靈。他是奧馬茲德(Ormuzd)的對手,相當於基督教中的撒旦和埃及神話中的塞特。
阿胡拉(Ahura)、奧馬茲德(Ormuzd)、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或馬茲達(Mazda)代表著「父親-神」。這是波斯三位一體的第一個面向,在某些文獻中對應於埃及神話中的普塔(Ptah)和阿門-拉(Amen-Ra)的結合體,而在其他文獻中則代表宇宙的最高神,也被埃及人尊稱為「至高主」(Neb-er-Tcher)、胡希(Huhi)和凱布利(Khephera),在印度教中則被稱為毘濕奴(Vishnu)。
阿邁提(Armaiti)是負責守護人間世界的大天使,他是沃胡-瑪諾(Vohu-Mano)的助手。書中提及許多這樣的大天使,他們的名字並不十分重要,因為正如我們先前所解釋的,這些稱呼僅用於描述他們在瑣羅亞斯德體系中的功能和地位。
阿梅沙·斯彭塔 (Amesha-Spentas) 是神靈、神聖的大天使,也是各種不同類型和等級的神話人物之一。
阿莎 (Asha) 或阿莎·撾西史達 (Asha-Vahista) 被稱為「母親-神」,是波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個面向。她相當於埃及神話中的哈托爾 (Hathor)、穆特 (Mut)、伊希斯 (Isis) 等母神的結合體,也對應於印度教中的烏瑪 (Uma)、拉克什米 (Lakshmi) 和薩拉斯瓦蒂 (Sarasvati)。
阿什-凡努希 (Ashis-vanuhi) 則是阿胡拉·馬自達的女兒,代表著善智慧、善正義、善正直等概念的擬人化。
公牛或密特拉(Mithra)被視為波斯三位一體的第三個方面,相當於埃及神話中拉(Ra)、荷魯斯(Horus)和奧西里斯(Osiris)的結合,以及基督教的耶穌和印度教信仰中的克里希納(Krishna)。
在欽瓦特橋(Chinvat Bridge)的描述中,提到了兩座「橋」,一座象徵著生命和光明的通道,另一座則代表著死亡和黑暗的門路;或者說是通向天堂和地獄的路徑。如欲深入探討這些入口或路徑的意義,請參考《克里希納-耶蘇福音》(《薩赫提書》)的第30章。據說欽瓦特橋由神話中的獵犬看守。這可能是祭司們在查拉圖斯特拉離世後對其教義所添加的額外元素,類似於古代神話中所描繪的兇猛地獄犬;也可以被視為象徵著阻礙我們通向真理的小我。
佛拉瓦奇(Fravashi)是各種類型和等級的靈魂(我們術語中的高我)。有時候指的是神聖靈魂本身。在查拉圖斯特拉離世後,後來的「弗拉瓦希」也可以指代個人的小我。因此,我們要提醒大家,這些術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涵義,取決於啟示所討論的方面,以及編纂者和編輯的知識(或無知)。
蘇摩(Haoma)在印度人和希臘人中被稱為蘇摩(Soma)。在《阿維斯陀》中有許多含義。它可以是一棵樹的果實,被用來製成儀式飲料,也象徵著生命、智慧、聖潔以及其他許多事物。
斯朋塔·曼紐(Spenta-mainyu)是各種等級和類型的神聖存在。
天狼星(Tistrya)是我們所稱的天狼星。
沃胡·瑪諾阿梅沙·斯彭塔之一,是屬於塵世的神靈。在埃及神學中對應於蓋布(Geb或Seb)。
伊瑪(Yima)在一些地方對應於《聖經》中的諾亞,在其他地方則對應於《聖經》中的亞當,也就是最初的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