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破解這道防空長城。即便是像S-75和S-125這種龐大笨拙的設備,訓練有素的蘇聯軍也能在30-40分鐘內完成架設或拆卸轉移;也正因為蘇聯軍頻繁轉移飛彈系統,又有大量假陣地和誘餌混淆,像以往那樣通過航空偵查、落地後清洗照片再判讀,隨即以此情報為基礎規劃空襲的模式已經不再可行。等空襲發起時,許多被標註為非活躍的陣地實際上已經啟用,而標註活躍的飛彈陣地則通常已經人去樓空。而由遠程飛彈、肩射飛彈和高砲互相重疊掩護的完整防空體系也讓飛行員不可能有現地識別目標的餘裕,嚴謹的電磁管制讓通過探測雷達訊號反向抓到飛彈陣地的模式也很難實現。
而包含6月30日在內的幾次的戰鬥中,以色列實際上也投入了自行發展的電子戰設備如先前提到的鱷魚吊艙與搭載於直升機的電子對抗設備。但這些系統保密等級是如此的高,以至於前線戰機飛行員非但沒有控制其運作時機的權限,甚至不會被告知其存在;且為了避免遭到集落後暴露技術細節,以色列不會讓這些電戰設備越過運河中線,那怕會因此嚴重降低干擾效果。同時以色列也認為現有的電子對抗設備對S-125,甚至那怕只是升級過的S-75也沒有效果。
而蘇聯對以色列電子戰水平評價也確實不高,先前幾次衝突中蘇聯對其防空系統遭到的干擾程度都被判斷為僅有中等程度,蘇聯也沒對以色列先前使用的電戰設備留下什麼深刻印象。而以色列包含幽靈在內的戰機也都缺乏干擾絲和熱焰彈散佈器 - 雖然美軍在越南的許多戰機同樣未配備鋁箔條散佈器,但早在1967年美軍飛行員就學會通過將鋁箔條包置於減速板內部,在需要時打開以便釋放鋁箔條,但以色列飛行員顯然並不知道有這種方式。以色列雖然也在6日戰爭試過用運輸機投放干擾絲,但也僅止於此。
當然,以色列也已經知道美軍此時在越南戰場也已經面對類似問題,更知道美軍已經通過發展更先進的電子戰設備與技術的方式大幅降低損失,於是梅厄在2日向美國尋求幫助並在4日得到提供AN/ALQ-71的許可。
AN/ALQ-71可追溯至越南戰場的第一種制式化電戰自衛吊艙QRC-160,於1965年起開始試用並證明對S-75有效,在經過一些可靠性改進後以AN/ALQ-71的編號定型,並成為美軍在越南最重要的電戰吊艙。QRC-160有4個電壓調諧磁控管,每個都可以輸出強度在100瓦以上,頻率在2400至3500 MHz的干擾訊號AN/ALQ-71除了可以干擾S-75配套的SNR-75追蹤/制導雷達外,也可以干擾飛彈上的下鏈訊號,這能讓SNR-75接收到錯誤的飛彈位置資訊,從而導致無法將其正確引導到目標上,對於北越多數防空砲火控雷達也有效。根據美軍統計,S-75在1965年平均每16發擊落一架美軍戰機,1968年大量引入了QRC-160後這個數字增加到100發以上。
而和AN/ALQ-71一同出現的,就是所謂的吊艙編隊。美軍發展兩種4機編隊,每一架都應該攜帶最少一個干擾吊艙 - 但最好兩個,以免有一個發生故障。這兩種編隊的構成很相似,都是保持1000-1500英尺水平間距和250-500英尺垂直間距,目的是讓鄰近的電戰吊艙訊號可以彼此重疊和加強,在3維空間上都有足夠廣泛且強力的訊號強度。兩種編隊都限制戰機傾斜角不應超過15度,以避免干擾訊號無法對到地面;此外,俯衝角度達到20-30度時,干擾訊號也會降低,超過45度時,干擾訊號會直接歸零。
當然AN/ALQ-71也遠非完美,其可靠性經過長時間改進才勉強穩定下來;即便其運作正常,根據美軍結論,S-75的制導雷達也可以在8-10海里左右燒穿干擾訊號,啟動時干擾訊號也容易觸發機上的雷達告警設備導致機組無法正確預警飛彈的來襲,也會對反輻射飛彈的使用造成影響。AN/ALQ-71的4個磁控管頻率雖然可調也可分別錯開,但只能在起飛前於地面設定,一但起飛飛行員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系統的開啟與關閉,因此也無法應對敵軍迅速切換頻率或電磁環境較為複雜的情況。最後一個問題是AN/ALQ-71沒有面對過S-125,也不清楚是否有效。
干擾吊艙編隊也有明顯問題:這種緊密編隊需要飛行員對自身機體與友機姿態保持高度注意力,才能維持的同時又不發生擦撞,降低了對周邊警戒的能力,緊密編隊在面對敵軍戰鬥機時也更缺乏靈活度。此外吊艙干擾訊號本身輻射角度與強度固定,且編隊方式與距離已經被蘇聯掌握,熟練的地對空飛彈射手有能力反推機群在雜訊中的實際位置,然後手動引導飛彈攻擊干擾訊號中心,飛彈就有一定概率殺傷靠近炸引信矇到緊密編隊狀態下的戰機。
在美軍提供的設備到位並確認有效性之前,以色列軍仍持續在前線巡邏並誘使蘇聯軍發射飛彈,好盡可能掌握飛彈陣地位置。
就像以色列擔心的那樣,運河防空集群馬上如同洗牌一樣重新調整佈署,僅僅用了一個晚上蘇聯和埃及軍就讓全部11個SA-2和3個SA-3部隊轉移到預備陣地,掩護力量進一步增加並對空襲時暴露的防線漏洞進行補強。假陣地的數量和質量也繼續提高,得到與真實陣地同等的高砲力量保護,除了可旋轉的假飛彈發射器外,還有角反射器、模擬飛彈發射特徵的火藥,甚至有一套真實的發射器,埃及國內甚至開設了專職生產模擬飛彈系統與戰鬥機的高品質膠合板模型。
7月1日,防空集群向一個目標發射4枚飛彈,沒有命中 - 也幸好沒有,因為後來發現這是一架埃及國內航班客機。
在傳統水平轟炸以及爬升後俯衝轟炸的模式被認為不夠安全後,以色列空軍決定測試用彈弓投彈技術攻擊飛彈陣地。這種技術發源於核武時代,為了讓轟炸機可以在投彈後迅速遠離核彈爆心,轟炸機會先以英麥曼機動垂直爬升,在計算機控制下於合適時機拋出核彈後再轉向折返。這種投彈方式可以賦予炸彈額外動能使其以拋物線投放更遠距離,且轟炸機可以立即脫離危險區。
彈弓轟炸的問題是需要精密導航與投彈計算設備輔助,只有美製戰機能滿足這一要求;而即便有這些設備輔助,精度仍會顯著降低,且轟炸機無法目視確認轟炸效果 - 這對威力巨大的核彈自然不是問題,但以色列可是要用傳統炸彈轟炸點目標。這也要求執行彈弓轟炸的攻擊機最好有足夠大的酬載量,能夠靠著數量去彌補精度的降低;而這同樣只有美製戰機能夠做到。
以色列空軍計畫在7月2日對已知的幾個飛彈陣地測試彈弓投彈技術,為此他們將出動多達16架。7月2日1130時,6架幽靈和2架天鷹轟炸了雷達站,隨後其餘以色列戰機對3個飛彈陣地進行了彈弓轟炸,6架幽靈對3個陣地投放大約28噸的炸彈。新的轟炸方式允許以色列僅在空襲前一刻爬升,隨後立即脫離,因此僅有3個S-75M陣地探測到來襲的敵機並進行交戰,但全數落空。而且蘇聯軍這次遭到強烈電磁干擾,至少一個營必須改用光學設備手動跟蹤目標。
根據以色列航空偵查的結論,三個陣地都是空的,他們沒有損失但也毫無戰果。以色列覺得彈弓投彈不是很有效,因為飛行員無論轟炸前還是轟炸後都無法與敵軍陣地直接接觸,也無從得知目標到底是不是誘餌。此外彈弓轟炸開始前需要從低空接近目標,此時也容易短程地對空武器威脅。
然而根據蘇聯紀錄,他們其實有一個S-75M陣地被摧毀,另有一個建設中的陣地也遭到破壞,雖然沒有蘇聯人傷亡,但蘇聯也認為這次戰鬥的結果不盡如人意。隨後蘇聯軍轉移了兩個S-75M連到先前以色列從北向南的空襲路徑上,一來希望起到偷襲的作用,二來也方便保護防空集群北端伊斯梅利亞地區建設中的陣地,而舊陣地也設置了誘餌。
以色列在7月3日再度對運河的飛彈陣地進行轟炸,沿途一度遭遇埃及軍米格17,但埃及飛行員沒有發現以色列戰機,以色列戰機也沒有與之交戰。以色列沒有從南北兩端進入,而是全部都從正面進攻,同時使用水平轟炸、俯衝轟炸和彈弓轟炸。蘇聯的飛彈陣地這次遭受的干擾強度只有到中等水平;而可能是因為轟炸模式包含水平和俯衝轟炸,以色列這次也沒有超低空突入而是先從3000公尺高度接近,遭遇飛彈鎖定時才降到低空,這也給了蘇聯軍足夠的反應時間。
共計4個S-75M陣地、3個9K32排和6個高砲排與來襲以色列戰機交戰,宣稱擊落3架以色列戰機。實際上以色列空軍沒有損失,但他們在評估後也確認打擊的4個陣地全都是假陣地,可確認戰果為零 - 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周圍至少兩個沒列入攻擊對象的陣地則向他們不斷發射飛彈,全靠著純熟的反飛彈機動避開才避免損失。
由於以色列還是不太認可彈弓轟炸的效果,特別是難以識別陣地真偽的問題,因此在7月4日進行的下一次轟炸還是回到傳統的超低空水平轟炸。這次的攻擊會有一波攻擊機從中低空先從防空集群東面接近,吸引注意力並誘使陣地暴露;而做為主攻的另一波機群存防空集群北面利用地形掩護接近。這一次較為成功,所有探測到目標的飛彈陣地,包含之前刻意移到北面防備的兩個,注意力都被東面的以色列機群吸引,結果從北方進入的以色列戰機完成轟炸,一個S-75M陣地和一個誘餌陣地遭到轟炸受損。蘇聯戰報宣稱一架天鷹被擊中,但以色列實際上沒有損失。
結合幾天下來的情報與經驗教訓總結後,7月5日這天,以色列發動一次大規模空襲,出動多達60架戰機參與對運河防空集群的直接空襲,還不算上其餘提供支援(如制空)的戰機和砲兵;而以色列希望能夠通過這次行動一舉擊潰運河防空集群。
行動的第一步是在0820時讓116中隊的神秘5型攻擊一處前哨基地吸引注意力,隨後5批天鷹在0920時對5個飛彈陣地發起空襲,過程中由117中隊的幻象在高空提供空中掩護和地面飛彈預警。1045時、1355時和1550時天鷹會各發起一次後續空襲;而幽靈則會在1045和1410時各發起一次空襲,他們會搭配擔負誘餌的攻擊機,攻擊機負責吸引注意力,幽靈則從低空攻擊飛彈陣地。而由於電子情報單位臨時發現一個新的陣地,因此又追加了一波次的幽靈空襲。
然而這次轟炸開始後,多數飛行員再一次發現情報中的飛彈陣地幾乎都是未完工的或只是誘餌陣地,而真實的飛彈陣地則以高頻率向他們發射飛彈,一些幽靈因為接連進行反飛彈機動導致方向舵都承載過大壓力而變形。以色列在下午的第二波空襲對北端S-75陣地進行空襲,但遭到飛彈攻擊且是在投彈階段,未能執行反飛彈機動,結果一架幽靈遭到擊中,兩名機組遭到俘虜。整場空襲下來只有一個S-75M陣地遭到攻擊癱瘓 - 而這個陣地本來還沒暴露,是當天發現後臨時發動空襲。
7月5日的挫敗讓以色列認識到在情報如此缺乏且滯後的情況下,防空集群已經不是單純靠飛行員技術就能戰勝的存在;而他們現在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美國人的電子技術能夠扭轉局勢。於是接下來以色列空軍暫時放棄直接挑戰防空集群,而是改成攜帶炸彈的攻擊機執行巡邏,誘使飛彈陣地暴露後再進行較小規模的空襲,或者將攻擊重點擺在飛彈陣地以外的目標上。
對以色列而言,吊艙的最大意義就是允許飛行員從高空接近並在不進行機動的情況下也能保證安全性。從先前的戰鬥可以看出飛彈的命中率其實不高,這是因為以色列飛行員擅長以過載達到8G,航向改變幅度達到180度且速度達到450米/秒的劇烈機動規避飛彈,這種機動對S-75非常有效,蘇聯紀錄承認消耗戰爭期間只要目標採取這種機動,沒有一次能夠取得命中。對S-125純靠機動規避效果會比較差,但S-125數量少又佈署在防空集群內部。
也正因為規避飛彈要求進行劇烈轉向機動,蘇聯也習慣對同一目標間隔10-12秒後發射第後續飛彈,好讓以色列必須連續執行反飛彈機動,並因此不斷失去高度、能量以及對目標的視線接觸,也就容易錯失轟炸的機會,或者即使轟炸也很難保有足夠精度。此外為了避免過早被雷達發現,以往以色列戰機又常常需要進行超低空轟炸或彈弓轟炸,這兩種方式都會讓飛行員很難在攻擊前充分識別目標真偽,從而把彈藥浪費在誘餌陣地上。
按照以色列空軍的預期,引入AN/ALQ-71的編隊可以從中高空接近目標,識別確認目標真偽;如果敵軍發射飛彈,以色列戰機可以在吊艙保護下反過來確認陣地的存在並進行打擊。而且不同於先前的以色列電戰裝備總是為保證安全待得太遠導致干擾訊號不足,AN/ALQ-71是美國技術,以色列相對可以接受這些系統的損失與洩密風險 - 對美國來說也是如此,畢竟早已在越南被北越和蘇聯弄到不少殘骸了。
7月12日,第一批AN/ALQ-71電戰吊艙終於到來,並被裝上了69和201中隊的幽靈,一批美國空軍資深野鼬鼠戰機飛行員和技術人員也抵達以色列提供技術與戰術指導,並準備補充戰損的幽靈。以色列在18日進行了消耗戰爭開始以來最大規模的行動,他們出動69和201中隊的18架幽靈,兩支中隊隊長也都親自上陣並參與最開始的進攻,每架攜帶8枚400公斤炸彈,其中4架會攜帶AN/ALQ-71吊艙並預計在離目標約30公里時開啟。此外還有負責吸引注意力,以及通訊中繼兼戰鬥搜索救援任務掩護的天鷹。
為了對抗防空飛彈威脅,以色列幾乎動用所有的電子對抗設備,2架攜帶鱷魚吊艙的禿鷹、5架攜帶Katef的超級大黃蜂和2架攜帶Katef的貝爾205提供針對防空系統的防區外雷達干擾,2架平流層巡洋艦提供通訊干擾,此外也有陸基干擾站支援。這麼多電戰設備一次性出動的主要目的是讓每架都負責干擾不同頻率,同時兼顧干擾頻率範圍與強度,以免對方通過換頻的方式避開干擾。不過就和先前一樣,這些電戰設備不會越過運河中線。
這一次以色列飛行員被明確告知必須嚴格遵守編隊紀律,盡量對著飛彈陣地採用合適的角度與距離,好讓電戰吊艙發揮作用。但為了保密因素,以色列空軍事前沒有進行電戰吊艙的演練,測試也僅僅是對著雷達告警設備開啟好確認有正確發射干擾訊號,完全沒有對雷達進行實際測試。許多以色列飛行員仍然對電戰設備缺乏了解和信心,而且也不喜歡以緊密編隊在幾乎無法機動的情況下於高空直面地對空飛彈,101中隊隊長甚至直接建議取消行動。
而以色列很快就會知道這個[電子奇蹟]是否真的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