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碰!」敏惠煞車不及摔倒在地,左手舉不起來,左腳則有多處流血。「那怎麼辦?」我們瞪大眼睛問,聽敏惠分享到此,當時只想像到她和孩子在花東縱谷迎風而騎的快意畫面, 怎會突然有這嚇人的插曲。
孩子上國中後變得忙碌,敏惠想透過暑假旅行創造美好的親子時光,這是她期待已久的自行車之旅,訂房、敲時間、邀約友人等都很順利,因此當摔車的那一瞬間,她腦袋「一片空白」,當下自己也慌了,腦海中冒出各種問號:「左手是不是骨折了?該叫車去醫院,還是咬牙繼續騎?我摔車一定拖累大家了吧?真是糟糕,真掃孩子的興致……。」
身體的疼痛讓她的失落感如漣漪般擴大,焦慮的敏惠擔心無法和孩子一起完成這次旅行。幸好夥伴不時跟她確認狀況並安慰:「妳還好嗎?哪裡不舒服?如果妳感到疼痛,我們就先停下來。......沒有完成旅行沒關係,妳休息幾天,等狀況好些再一起騎都可以!」這些包容她摔車的話語,讓敏惠感受到溫暖的支持,她壓力也減輕了不少。查了地圖後發現,醫院離摔車的地點不遠。雖然握著腳踏車手把的手隱隱作痛,但還能忍受,所以敏惠決定騎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沒有骨折,只是皮肉挫傷」,這讓整個車隊和她都鬆了一口氣。敏惠兒子還主動將原本放在她車上的行李移到自己的腳踏車上。
大家繼續往前騎行,隔天敏惠沮喪的感覺減少了許多,雖然她帶著傷,但也和孩子及同行的家庭一起騎完十八公里全程。她分享:「身體狀況確實會影響心理,當時疼痛放大了我的負面情緒,讓我差點失去判斷,要放棄這自行車之旅。還好有夥伴、孩子的協助和提前想好的備案,包括暫停旅行或是有人先行脫隊的處理方式……。」
這次突發意外雖然讓旅行的路線有所改變,但也讓她多了其他感受,譬如感恩,摔車時,因為後方沒有來車,人跟車得以有時間移到旁邊的草叢,她感恩她的幸運,幸好沒摔到骨折,得以完成旅行。也因意外,敏惠看到孩子已經比以往更成熟了;孩子主動承擔起更多責任,甚至在前方領騎。
沒有人願意「摔車」,但生命旅程中的摔車未必可以預測,每一次「摔車」可能是慘痛的經歷、也可能有驚無險,而每一次的疼痛,讓我們看到並發現之前未曾注意過的感受,意外也可能是變得更強韌的養分。敏惠因旅行的摔車事件意識到,孩子們已經不再是小小的孩子,他們已準備好獨立前行、迎接未來的挑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