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不要小看山|2023 梅樹月《山行譜曲—近代臺灣山岳圖像創作》

【展覽】不要小看山|2023 梅樹月《山行譜曲—近代臺灣山岳圖像創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首次朝聖李梅樹紀念館,沒有特別做功課就跑來,巧遇這檔以「山」為題的展覽,又遇上了很精彩的導覽。在這些大師所描繪的山前,突然覺得自己好渺小⋯⋯記得去年第一次畫玉山落選而有些失落,現在回想起來是自己小看了「山」,想把山畫好真的不那麼簡單。

一進展間立刻被吸引的山,據說它本來像抹布一樣差點被丟掉,後來發現其實是來自日籍畫家的作品,從祝山(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角度描繪玉山。

平常看李梅樹的作品都覺得很精緻很像攝影,很難得看到他用這麼輕鬆的筆觸畫圖,猜想會不會他根本還沒畫完只是上色塊而已?

raw-image

能同時看到這麼多山的畫作頗為療癒,我在這些山前面坐了許久。

頗喜歡用粉紅色的顏料跟玉山形成一個柔順的對比,陳澄波的畫常常給我蠻鬱悶的感覺,但在這幅遇上作品中,卻感受到了難得的平靜。

raw-image

除了畫作,這此也很細心地展出了攝影作品,都是早期使用「玻璃底片」拍攝的台灣高山景觀,細節超級不可思議⋯⋯台灣第一位高山攝影家方慶綿就替登山客拍照賺錢(超有生意頭腦),也記錄下來了1930-1940年代的玉山樣貌。

raw-image

很榮幸與李梅樹的後代長輩閒聊了一番,我覺得是活在這個時代特別幸運的地方,還有機會能抓住文化時代的尾巴,親身與見證過歷史的人互動!雖然年紀大了但腦袋超清楚,一聊之下才知道他們也超在意國美館特展的燈光設計很爛,一起氣pupu有夠可愛~

(本文原文為圖說,非完整文章形式請見諒)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


avatar-img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 𝓐𝓻𝓽
16會員
97內容數
上班是認真的專訪記者,下班是努力的小畫家。隨筆紀錄喜歡的展覽、空間或作品,分享採訪幕後的細思極恐。即時更新歡迎追蹤 IG @fainjinar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梅樹在1930年到日本參加黃土水的葬禮,記錄人們在火葬等候室等待火葬結束的畫面,或許這些人都是別具影響力的畫家,那個混亂的鉛筆筆觸下呈現了凝重悲傷的情感,這件作品或許是李梅樹筆下最不寫實卻最真實的作品了。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這三件作品第一次在同一個空間中展出,分別為《釋迦出山》、《甘露水》、《少女》,與各位共時感到很幸福呢!
二樓展出大量的肖像作品,可以看到清一色的都是男性,即便是女性肖像也是這群人的母親或妻子,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主要權力還是用男性掌控,這些作品也像是兵馬俑一般實體紀錄當權人士實體的模樣,就是那個時代的3D攝影啊!
看過別人畫的礦工,再回來看洪瑞麟的礦工,就會看見他筆下的礦工身體具有動態感和力量,有重量壓在線條上,有重力加速度撞在形狀,有塵土混在色彩,最美的是映照在礦工身體上的光。
在探索自我風格的路上,優席夫的那句「找到自己作品的DNA」對於我來說很有影響力。早在深入研究臺灣美術史前,優席夫是我很早就知道來自台灣的畫家,也對於他的原民肖像一直印象深刻。
被攝影過的身體和物件,並非親眼所見所感受的色溫和色澤,看著照片畫圖會變得過於在意細節,在畫作中取消了描繪、筆觸和色彩,如果畫家被照片限制,不發展想像力,對於創作來說是很大的傷害。
李梅樹在1930年到日本參加黃土水的葬禮,記錄人們在火葬等候室等待火葬結束的畫面,或許這些人都是別具影響力的畫家,那個混亂的鉛筆筆觸下呈現了凝重悲傷的情感,這件作品或許是李梅樹筆下最不寫實卻最真實的作品了。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這三件作品第一次在同一個空間中展出,分別為《釋迦出山》、《甘露水》、《少女》,與各位共時感到很幸福呢!
二樓展出大量的肖像作品,可以看到清一色的都是男性,即便是女性肖像也是這群人的母親或妻子,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主要權力還是用男性掌控,這些作品也像是兵馬俑一般實體紀錄當權人士實體的模樣,就是那個時代的3D攝影啊!
看過別人畫的礦工,再回來看洪瑞麟的礦工,就會看見他筆下的礦工身體具有動態感和力量,有重量壓在線條上,有重力加速度撞在形狀,有塵土混在色彩,最美的是映照在礦工身體上的光。
在探索自我風格的路上,優席夫的那句「找到自己作品的DNA」對於我來說很有影響力。早在深入研究臺灣美術史前,優席夫是我很早就知道來自台灣的畫家,也對於他的原民肖像一直印象深刻。
被攝影過的身體和物件,並非親眼所見所感受的色溫和色澤,看著照片畫圖會變得過於在意細節,在畫作中取消了描繪、筆觸和色彩,如果畫家被照片限制,不發展想像力,對於創作來說是很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