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與格友聊到我很喜歡生活,也喜歡看別人怎麼生活後,晚上翻閱《where they create japan》一書,突然想起來我不但愛看別人家,我還愛看別人的工作室!
於是我就一邊跟朋友分享閱讀心得,一邊興沖沖地從書櫃裡把跟工作室相關的書都翻出來拍個合照。
我還真的累積了不少本工作室的書啊.....(《參見日本文豪の家》未閱待讀)
我想,在方格子不停分享文章的我們,其實都是不同專業的創作者,或許都有個期待擁有個人或團隊工作室的願景,或是已經擁有屬於自己的夢幻空間。
小時候喜歡手工DIY的我,曾經也夢想過未來有個舒適愜意的小小工作室,讓我能夠在裡面製作自己喜歡的手工製品。尤其後來開始購買木工DIY書籍後,更覺得要是有工作室可以擺機具那就更好了!
現在雖然很少再自己動手做甚麼,但設計工作仍還是個需要有自己空間的地方。還好目前住處的客、餐廳正好能夠讓我拿來當作工作空間使用,於是從臥室走出來工作的三秒上班路便是我生活中的奢侈~
Where They Create Japan: Creative Spaces Shot by Paul Barbera
作者: Hasegawa, Kanae/ Barbera, Paul (PHT)
原文出版社:Frame Pub
出版日期:2017/02/28
本書涵蓋了藝術家、建築師、平面設計師、時裝設計師和花卉藝術家,讓我們有機會透過攝影師的視角一塊進入他們創作的地方!同時我們也得以藉由一些問答更瞭解這些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及思維。
《where they create japan》第一吸引我的便是尺寸與編排。
因為尺寸較大,裡面圖片編排也錯落有致,不會把過多照片都放在同一頁。而這卻是台版編排常出現的問題,導致有種貪心想呈現很多圖,只能縮小圖片尺寸,然後就什麼也看不清的窘境。
但此本書尺寸更大,且每頁也不會放入太多照片,就能更清楚看到圖片內的角角落落。像是用些什麼文具,放了什麼裝飾品,用品材質的紋理感....都能更容易躍於紙張上被呈現感受。
再者是字型的選擇與在版面上的編排也很令人精神一振。尤其字母垂直下落的部分,總讓我感到有種水滴滴落的韻律感~不同方向的編排與字體及字距的選擇,能很好的把創作者的名字、簡介與職業區別開來,但又都不會被忽略。他們各自獨立,卻又相互依存。
而值得一看的是,對於每個創作者的靈魂拷問(我自己說...)。當我也就提問者的問題去做深思時,同時也多了感受和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當然,我的外語程度沒有那麼好~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懶得一字一句查閱字典的話,就讓科技來提升閱讀速度吧~用上手機的照片翻譯功能來幫助自己快速閱讀。)
另外,手邊還有另外一本關於創作者的書。但不是討論空間.而是介紹創作者的日常作息。在此也一併分享。
裡面看似好像流水帳的紀錄,卻是各種專業各異的創作者的生活。曾經有個藝人說這本書對她影響深遠,於是我便買回來看看。雖然感覺不太適合我,但當做某種趣味閱讀可能還可以?!像是有人非得每天精準數過自己的咖啡要用幾顆咖啡豆....
後續還出了女性創作者的版本:
這本書由美國作家梅森.柯瑞(Mason Currey)透過近身採訪及二手文獻,呈現 143 位女性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這本書的源起,來自於作者的前一本書《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其收集描繪 161 位作家、藝術家及創作者的日常故事,但後來驚覺,這當中竟然只有 27 位是女性。為了彌補對創作者們的「性別失衡」報導,因而有了這本續集出版。
_為你選書|那些女性創作者的每日儀式與一百種生存之道
我在網站的節錄上感受到很多的共鳴,因為身為女性。我們所擁有的時間可能只有家人、孩子睡著之後,到醒來之前。而還有可能即使已利用了最卑微的時間段,還要被苛責為什麼擁有自己的時間。
所以如果你已經能擁有自己能夠掌握創作的時間及空間,其實那很幸福!
又或者,可能你正想創作一個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那麼這本書或是以下的網站連結可以提供你很好的參考。其他創作者會怎麼妝點自己的工作室呢?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來去連結想法、作品及空間呢?
希望你喜歡這些分享的同時,也期待著你分享你的專屬空間~❤️
IG:Where They Create (@wheretheycreate)
《Where They Create Japan: Creative Spaces Shot by Paul Barbera》
《Home.Work: Setting Up an Office at Home》
《巴黎.手作創意人》
《巴黎個性工作空間》
《工作大不同(經典再現版)》(為圖中《窺視工作間》台灣版)
《參見日本文豪の家 創作.靈感.私密故事的孕育 36個文學家的私生活空間》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她們的創作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