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族」(slashie) 是最近幾年廣為人知的流行用語之一,其實就本質來說,指的就是「副業」啦!
不過,「斜槓族」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趨勢。許多人會在原本的正職工作之外,
另外身兼一份以上的職務,目的當然是獲取更多收入,而且這種趨勢與網路和數位時代密不可分。
舉例來說,有許多人選擇在下班後兼差做外送 (常見的是 Uber Eats 或 foodpanda),
但這類兼差工作都與「遠距」工作/進修一樣,需仰賴網路、數位平台或應用程式 (App) 作為媒介。
最近有一名美國年齡在 30+以上的女子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因為她成功地透過「斜槓」自己,
也就是藉由副業,在短短幾年內還清了10萬美元 (大約台幣300萬±) 的學貸。
她的故事引發了很大的迴響,她也出版了一本書--《 原來…這就是我破產的原因》 (So…This Is Why I'm Broke)
除了一些相關報導,不少網友也私下詢問她該如何還清自身的債務?在進一步聊聊這名女主角厲害的副業還債故事之前,我們先來稍微科普一下「斜槓族」這個稱呼~
「斜槓」這個概念始於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及諮商師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的暢銷書《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壓力下的職場求生術》。
「斜槓」也被看作是一種工作態度,因為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已開始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工作模式,而是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及身分的生活。 (參考維基)
(Melissa Jean-Baptiste 的 Instagram)
這名透過副業成功還清高額學貸的女子名叫梅麗莎 (Melissa Jean-Baptiste),
畢業時就背負著5萬美元的學貸債務。雖然梅麗莎起初都有按時還款,(可能只繳最低金額?)但她並沒有意識到利率和通膨變化可能會對她的債務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隨著利率的飆高、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銀行債務整合,或是債權人易主等各種大環境因素的變化,
梅麗莎發現自己的債務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顆,導致她的這筆學貸總額連本帶利膨脹到了10萬美元。
由於這筆債務已成為她的惡夢,她開始積極著手處理自己的債務,目標是儘快還清這筆貸款。
除了致電銀行與銀行溝通協商,本身是教師的梅麗莎也運用自己的現有專業技能,選擇銷售課程計畫作為副業,規劃出了自己的還款進度。
這種進度當然也會隨著收入的增減做出彈性調整。梅麗莎曾分享她對於被動收入的觀點,她認為,有時候所謂的「被動收入」,其實也不是那麼的被動,
尤其是在前期的時候。梅麗莎親身體會到,「創造被動收入流」這件事本身絕對不是簡單的事,也未必是真正純粹的「被動」。
她建議大家不要盲目跟風,例如很多人鼓勵其他人做 Youtuber,或短影音平台的主播等等,
(因為這在前期初始階段也隱藏著無法估算的金錢或時間成本,未必適合所有人)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副業,最好是檢視自己現有的工作或技能,
試著把這些技能或能力延伸出去,她自己的賣課程計畫副業也是與教師正職存在關聯性的。
也就是說,梅麗莎認為開啟副業並不一定就需要先學習新技能。
商周的一篇報導曾提過,斜槓工作大致上可起始於三條路徑:
例如白天是電子工程師,下班後做外送平台,為用戶送餐;或者平日是餐廳員工,假日兼職接案做新娘秘書。
例如身兼行銷領域中的不同職務,原本是正職美編設計人員,但同時也身兼文案的職務或工作。
把同一種職務能力套用到不同的職位上,例如:擅長教學與學生接觸的補習班教師,可能會另外接家教或是教授不同的科目或主題等等。
有興趣可參考這篇商周文章⬇️開Uber、寫文案⋯斜槓有3種,哪種最能幫助職涯發展?
Jelena認為,了解趨勢與順應趨勢固然重要,但找到適合自己做斜槓的施力點才是長久之計。
(至少有動力能撐久一點...)這種施力點指的是了解自己的興趣、強項、優勢、與眾不同(或握有的特殊資源)之處,
或是針對自己也希望或迫切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並分享出來,甚至是做成一套解決方案或產品等等。
其中,我個人覺得”興趣”是最重要的主力,其他的要素是助力,沒有興趣,很難度過最初最麻煩困難的階段。
一旦有興趣投入做某件事,自然就會不經意的思考更多、付出更多,收獲更多。
舉例來說,有些作家一開始寫文章或投稿專欄只是出於興趣,但寫著寫著就成為暢銷作家了。
Jelena 還聽過一些餐廳、甜品店或生活用品廠商,一開始老闆試做的初衷是為了帶給家人美味或生活上的便利,後來卻因受到親友歡迎而成立自己的商家品牌。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當斜槓族,或是有興趣當斜槓族,
因為身兼數職本身就是耗費心力的事,取得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