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工作_書摘】《斜槓青年》人生不只一種!拿回你人生的主導權,活成心中理想的模樣

2020/07/2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斜槓的誕生與本質,來自於對現有工作生態的反思
受夠了當朝九晚五、做著貌合神離的工作、每天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打從心底想當個看似自由、無拘無束的自由工作者,幻想著如果工作可以結合興趣和嗜好,每天工作就像玩樂一樣有趣,那該有多好?該如何兼得工作和夢想,或只是將兩者拉近一點,一點點也好?以上這些,也曾是你心底的想望,或是疑問嗎?
渴求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 斜槓的誕生
「難道我這輩子只能做著不愛的工作,並努力存錢,到老才有機會完成夢想?」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困擾著愈來愈多的職場工作者(上班族)。對於既有工作型態的反思,甚至也可以用「不滿」來形容,則促成了「斜槓」的問世,思考更多元工作型態的可能性。
尤其是近幾年,「斜槓」(Slash)一詞,如同 Youtuber、Youtuberist 這些新興職業或概念一樣,皆以驚人之勢快速竄起、紅遍全球,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熱門關鍵字。不過聽過斜槓這名詞的人雖多,但了解它真義的人,卻不多,當中甚至包含著不少對它的誤解,例如認為斜槓只是「多重職業」或「多重收入」,認為多做幾份兼職、多了幾種身分就是種「斜槓」的體現,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不論你是正想開始踏入斜槓的路上,又或是在門外觀望的工薪族(上班族),無可避免地都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 究竟什麼是「斜槓」?
用親身經歷,帶你橫越斜槓人生的難題
作者 Susan Kuang ,是一名斜槓青年 — 專欄作家、自媒體人、CrossFit 健身一級教練、百老匯爵士舞蹈老師,同時也是將「斜槓」概念引進中國的第一人。她曾經就像多數的人們一樣,有著固定的工作、領著穩定的薪水,過著「雖不是理想但還不至於骨感」的雞肋生活。
在一些因緣際會下,她鼓起勇氣離開工作,選擇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同時她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及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帶讀者了解走在這條斜槓路上,面對的種種迷惘與挑戰!書中用了四個章節,一一為讀者梳理並試著提出問題的解答 — 包括:從序章中試圖為讀者釐清「斜槓」的真義和起源、迷思破解;第一章則對工作和生活的省思、如何兼顧夢想和麵包,以及第二章該怎麼開始所謂的多職人生(也就是「斜槓」)之路;第三章則開始成為斜槓的「自我鍛鍊」,心態、思維以及方法;最後一章,則是對於人生、幸福追求的反思。
作者 Susan Kuang在書中,不只以她成功的親身經歷來與讀者分享,同時針對工作、人生這兩大部分,提出了不少新穎的想法、思維以及價值觀。整體而言,這不是一本同溫層取暖或淪為過度勵志的雞湯書,更像是一本邁向斜槓之路的敲門磚和工具書,幫助更多的人能夠像她一樣,藉由打造一個專業的自我發展空間,豐富生活,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自始至終,沒有想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在序章中,簡單來說主要有兩個核心重點,第一個是生活方式的轉變歷程。第二則是斜槓的起源、概念和定義。
首先提出了她脫離「常軌」(也就是脫離一般上班族(受薪族)的生活。)的前後歷程。她曾與多數人一樣,迷惘過、困惑過,也曾感到不安過,知道自己不適合/不喜歡穩定上班的生活,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本錢擺脫她,也不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不過自從真正離開常軌後,作者開始反思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以及開始思考最重要的這件事 — 「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實是種「偽命題」,因為多數人也曾和作者一樣,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直到自己開始過那種生活時,才驚覺原來自己已經在這條路上。
而斜槓一詞來自於英文的「SLASH」,也就是「/」這個符號的含意,概念出自於《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瑪西艾波赫的著作,核心重點是 — 有愈來愈多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開始藉由多重收入(或多重職業身分)來體驗更豐富的生活。若對「斜槓」只有片面了解的話,即有很大的可能會產生 — 斜槓只是兼了很多份差的受薪族這種美麗的誤解!
其實斜槓代表的意義不只是外在顯現的「多職 / 多份收入」而已,作者認為斜槓的出現,主要代表兩種意義,第一為「全新的價值觀」 — 重點不在於多種身分或多種收入,而是多元的人生。第二則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變化提供了人們有更多選擇性,來決定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而非淪為只是為了生活而痛苦工作的機器。不只如此,時代的變遷更打破了過往的「邊界」 — 作者稱之為「無邊際人生」,它可以指職業和收入的無邊界,或是工作方式的無邊界,甚至是心態上的無邊界,帶出「人生沒有標準,只有無限可能」這個簡單卻深奧的道理!
改變的起點
在第一章中的重點,可以將作者的內容簡單劃分成兩大議題,即「生命」與「工作」。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和人生體驗,由生命議題來帶出後續的工作與夢想(斜槓)這兩大領域,並提出自己對三者的價值和看法。
第一部分:關於生命
生命的意義誰決定?
「生命有意義嗎?」、「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是作者在過去的好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思索、苦尋不著答案的問題。同時她也透過不論的思索、詢問等內外在反饋,得出了一個答案:「也許生命根本就沒有意義!」
而作者背後想傳達的,其實是 — 人生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SOP),當然更沒有所謂的成功模式,社會的主流價值,無時無刻都試圖將我們套進那無形的框框中,標準化、產品化、一致化,讓我們對人生,慢慢地也只剩下「一種」。而斜槓,正是顛覆這種標準化、「只能過上一種人生」思維下的產物,生命的意義由自己定義,成功的定義由自己說了算,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 — 人生沒有標準,不須違背意願勉強過著和他人一樣的生活,只要全心全力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無論是不是大眾眼裡的成功,都不重要!
第二部分:關於工作
你有想過為什麼要工作嗎?為什麼要工作?即便工作了,又為什麼人們常為此感到痛苦?這些惱人的問題,作者在這章節中,從管理學、心理學的角度切入,一一給了答案。
為了瞭解人類為何厭惡工作,作者透過傳統管理學的角度出發,引用過往人類行為驅動力的論點 — 過往科學家認為人類行為只有兩種動機,第一種是為了滿足自身物理需求的「生物驅動力」,第二種則是「外在刺激」(獎勵或逞罰)。不過後來科學家們找到了第三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即是主動學習、創造美好世界的,可以將它視為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驅力。既然人們有第三種驅力,天生渴望成長和學習,那為何絕大多數工作者還是感到痛苦不堪?
為了找到答案,作者引用了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之工作所以不快樂,原因出在「決定權被剝奪」這件事上,可能小至工作內容、項目,大致工作方向、策略等,當我們在工作上無法擁有太多決策/決定權或一定的自主權時,員工會缺乏內在動機,便感到不快樂、不認同、沒有成就感,進而厭惡工作本身。
而延續因工作而感到痛苦這點,作者認為「工作」和「上班」的差異,並透過時序爬梳,從過去經濟模式到未來的趨勢想像,分析眼下的企業工作型態,認為現有的工作生態將會因時代、科技等變遷而大幅改變,優秀的人才不再留於單一企業,將會自成一種任務型組織的聯盟型態來從事商業本質,斜槓自然而然也將成為未來工作的新常態。
作者除了認為斜槓是未來工作趨勢外,也許你會好奇,斜槓的工作方式真能養活自己、支撐生活嗎?針對這點,作者提出了四種斜槓的商業模式,同時也點出了快樂和麵包兼得的核心關鍵 — 在知識經濟、共享經濟和自由市場盛行的現在,只要將知識或技能轉換成「產品」,就能時過上兩者兼得的理想生活!
此外,作者在書中也特別提到,多數人對「財務自由」的觀念和誤解,認為重點在於「自由」而不是財富,那什麼才是自由呢?作者認為擁有「拒絕的權利」,才是自由最佳的表現,也就是 — 擁有拒絕不喜歡的工作之權力,不再為生存、為錢而工作,而是為興趣或志向工作,並能夠選擇你想要過的人生,擁有這樣的選擇權,才是真正的「自由」!
成長的必要之痛
與一二章的內容相比,第三章的內容比較偏實務面,主要的核心在於分享成為斜槓前的自我訓練、思維建置及一些心理準備的內容為主。
要成為一名斜槓,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即是自身的能力。而能力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幾,就如長期投資般,必須經過時間一步步慢慢累積,奠基日後多職人生的基礎。而這個積累的過程,則必須仰賴高效率的自律、抵抗惰性的有意識訓練。
而除了需要深厚實力外,斜槓者更需要強大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原因無他,因為想成為斜槓者,必須得學會面對來自於社會主流的各種價值觀束縛,以及探索自己、堅持走在想要理想生活的路上,難免會有孤寂等感受。而這章節,作者會特別針對自律/惰性、知識、產品思維三大核心做闡述。
關於自我投資及訓練
作者認為在進行自我投資前,必須先行建構這三大觀念:
1.所有投資無法產生立即回報,需要一定的投資期:當社會主流價值都處在急功近利的氛圍時,你必須要更有耐心,慢慢培養累積。
2.勤奮比天賦重要:作者透過刻意練習、一萬小時等理論為基礎,證明反覆練習比天賦更重要。
3.自我投資的關鍵在於時間累積,而非何時開始:說明成功不在於早,箇中關鍵在於行動。
同時,除了上述的自我投資外,也指出技能學習,皆會經歷的四個階段,分別是:
1.無意識狀態的無能
2.有意識狀態的無能
3.有意識參與的勝任
4.無須意識參與的勝任
技能學習的核心概念,在於刻意練習,人類大腦猶如肌肉般有記憶效應,並透過有模組化訓練、在「學習區」練習、獲得即時回饋的方式,從0到1學習一項新技能。
關於知識
關於知識層面,作者提出了「知識建構」的想法。我們從各種管道學到了各種領域的知識,自然科學、數學理學、社會人文等,從而建構了我們對這是世界的詮釋,決定了我們看待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其實也就是我們的所謂的價值觀。而這套價值觀,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也就是作者所提出的「知識建構決定你的生活」的觀點,就與這句英諺「You are what you eat」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產品思維
在這部分的內容中,作者談到斜槓者,如何透過技能換取收入,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變現力」或是「商業模式」。
而在思考如何導入商業模式前,必須先有意識地培養「產品思維」,也就是 — 你的「產品」是什麼?並將自己想做的事,透過產品化思維,帶來、創造更多的價值。產品化思維它意味著做任何事不只是追求完成,而是追求另一種更高層次的結果 — 一種具有潛在的交易價值。而這種思維,能將生活裡許多看似平凡的事物,轉變為潛在的獲利機會,也就是轉換成對他人有價值的產出,也是成功讓興趣成為收入來源的關鍵!
當中更提到常見的兩種獲取收入的模式,並分析其中的差異。
*模式一:靠廣告獲取收入
服務對象並非用戶而是廣告主,「用戶」則淪為斜槓者賣給廣告商的「商品」,而不是「服務對象」
*模式二:靠內容機制獲取收入
這種模式下,用戶是被服務者,也是客戶,當斜槓者所提供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是有價值時(如解決問題、增加便利性等),則往往會願意去選擇付費。
而作者認為斜槓工作者,在理想的情況下,應該以第二種模式,提供優質的內容服務用戶,而非受制於收入而被廣告主綁架,甚至有可能在違背自身理念初衷,或礙於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做出許多不得不的經營方式改變,而落入了另一個工薪者思維的迴圈。
貫穿這整本書的核心 — 斜槓,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你可以不只是現在的樣子,不只是個每天上班下班的行屍走肉,而是有機會去完成那些曾經你夢想過,以及過去認為被生活綁住無法實施的夢想。
在根本上,與其說這本書是和讀者分享「斜槓青年」,但實際上,卻是人生觀念上的一大轉變,並在大聲的告訴你 — — 「你其實可以不只有一種人生」!
走吧!現在就去開始準備,你想要的生活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覺得我的文章不錯,請在文章最下方處連續按下「拍手」的按鈕,並分享給朋友或是「Follow」我,鼓勵創造更多優質內容,讓我們有機會做更多交流囉~ :)
a
按住拍手「5秒」,給我鼓勵鼓勵
按住拍手「7秒」,非常喜歡
按住拍手「10秒或以上」,支持創造更多優質內容
    謝宜孝
    謝宜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