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如標題
大戶的資料每週六更新 當周的大戶 只有200張以上400張以上600張以上等等的人數及比例,這些資料非常的重要,通常這些人都是對公司有一定的了解才敢大量的買進,而我們要看的就是每一週這些比例的變化,當 持股變動率在開股票發行量的一定比例以後, 這個股票 很高機率會有背後的利多,實際上要用多少比例去算? 一般來說我是用變動量二到三% 去搭配不同的策略可以得到最高的績效, 張旭要用多少呢?不一定, 針對不同的股價、不同的股票。 一張$1000的股票跟一張10塊錢的股票,同樣的參數花費的金額也不一樣,用這個觀點去想想看,可以開發出不同的策略喔
以後不定期分享策略選出的股票,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看看喔,本週日選出來的6隻股票,在前三天其中5 支都有15 %上的漲幅, 而且這個策略最難得的是,週一每一隻都是平盤開,想買都可以很從容買入。
以下就是這個策略近1年的回測資料,這個策略其中一個條件就是依據大戶指標去篩選再搭配一些基本面的因素,每次篩選出來股票數也不會太多,減少自己誤判的機率
------------------------------以下是 人工智慧寫的原因, 請卓參
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經常會關注外資和投信的動向,因為這兩者被視為專業的投資機構,掌握了豐富的資金和資訊。然而,真正能夠主導股市走向的力量,卻往往不是這些機構,而是市場中更為隱秘但卻至關重要的大戶。本文將探討為何投資者應該把重點放在觀察大戶行為,而非僅僅關注外資和投信。
外資在台灣股市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其資金規模龐大,能對市場產生直接影響。外資機構經常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深厚的研究背景,這使得它們在選股和佈局上有較強的前瞻性。當外資大量買入某一檔股票時,市場會認為這是一個利好訊號,反之亦然。
然而,外資的操作也有其局限性。由於受到母公司政策、全球資金流動性、匯率風險等多重因素影響,外資的操作並不完全基於台灣市場本身的基本面。因此,外資有時會因為全球市場變動而突然調整持股,這種變動對於台灣市場可能會造成短期波動,但不一定代表個別公司或產業的長期趨勢。
投信通常代表的是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共同基金和退休基金等。它們的操作策略多半以穩健為主,目標是為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定的回報。投信經理人通常會根據基本面選股,佈局長線標的,因此市場也會關注投信的動向,特別是在買入或賣出某些股票時。
不過,投信的操作也有其侷限性。由於投信須遵循資金池的流入流出狀況,經常需要調整持倉,以應對投資人的申購或贖回。這意味著投信可能因為短期資金需求而被迫買進或賣出股票,這些行為並不完全代表其對公司或市場的長期看法。
與外資和投信相比,大戶的操作更能影響個股的短中期走勢。這是因為大戶在市場中扮演了資金流向的主要角色。所謂大戶,指的是持有大量資金並能集中操作的投資者或家族辦公室、私募基金等機構。以下是大戶對市場的重要性:
大戶的優勢在於操作靈活,他們不像投信那樣受到基金規模和持股限制的約束,也不像外資那樣受到匯率波動和全球資金配置的影響。大戶可以根據市場變化迅速調整策略,進出自如。例如,當市場處於低迷階段時,大戶可能會進行低位吸納,而在股價上漲至一定程度後,迅速出手獲利了結。這種操作方式能對個股的短期波動產生顯著影響。
大戶的動向往往能揭示出個股的潛在趨勢。當大戶持續買入某家公司股票時,可能是因為其掌握了對該公司有利的資訊,或者對該公司未來前景有著深刻的見解。與此同時,當大戶選擇大量減倉或空頭佈局時,這也可能預示著股價短期內的壓力。
大戶的操作風格使得他們在市場中扮演了“主力”的角色,他們的資金進出往往影響到股票的支撐位和壓力位。因此,觀察大戶的持股變化,能比單純追隨外資或投信更早一步掌握市場的脈動。
投資者可以觀察某一股票在集中保管庫中的持股變化情況。集保庫存的減少或增加,往往能反映出市場中大戶的買賣行為。如果某股票的集保庫存持續增加,可能意味著大戶正在累積持股;相反,如果持續減少,則可能是大戶正在獲利了結。
大戶進出市場通常會引發個股的異常交易量。當某一股票出現異常放量的情況時,投資者應特別注意。這可能意味著大戶正在進場或出場,通常伴隨著股價的顯著變動。
技術分析工具如籌碼分布、KD線、MACD等,也能幫助投資者追蹤大戶的操作路徑。例如,當股價在低位時出現大量籌碼集中,這可能是大戶吸籌的信號。而在高位時若出現大量籌碼流出,則可能是大戶獲利了結的跡象。
綜合上述,投資者應將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大戶的操作上。相比外資和投信,大戶的靈活操作往往能揭示個股的短中期走勢,而這些變動往往是個股價值重估或趨勢反轉的前兆。因此,觀察大戶的買賣動向,可以讓投資者更好地把握進場和出場的時機。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應該忽略外資和投信的動向,這些大型機構的佈局仍然能夠為市場提供長期的趨勢指引。正確的投資策略應該是將外資、投信的佈局和大戶的操作相結合,通過多方資訊的整合來形成全面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