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介紹一本感傷的書,看到這裡如果不想讓自己悲傷,可以選擇跳過,沒關係,真的!因為作者寫在書中的故事確實很沉重,雖然在書的最後有理解後的釋懷,但是悲傷的情緒依舊存在。
這本書是個哲學教授所寫,他在經歷了人生最最哀痛的事之後,為了找出答案,也為了療癒自己,因此踏上了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
書裡有一句話令人非常動容:「如果說我們走不出死亡的喪慟,最難熬的不是誰消失不見了,而是他無所不在,在記憶和日常中都變得更加鮮明。」
因此,這是本悲傷的書,所以真的不想讓自己太過悲傷的朋友,真的可以略過。
這本書的書名是《我們沒有好好道別:一位哲學教授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作者理查‧布斯比(Richard Boothby),譯者陳依萍。
這是作者在經歷他的孩子以最絕決的方式結束生命後,為了療癒自己的內心,也為了想找出孩子這麼做的原因,而選擇去做精神分析的一段歷程。
作者的孩子在做出這個決定前,已經藥物成癮非常嚴重,也非常多年了,同時他的情緒也非常的不穩定。他曾有好轉的跡象,是因為他與女友有了孩子。為了照顧孩子,他承諾要戒斷毒癮,好好生活。但是,這一切都只是一下下而已,後來他依舊故態復萌。
除了毒癮和情緒的問題外,他還擁有槍枝。在他成癮多年後,他經常感覺到周圍的環境與身邊的人對他有威脅,因此他需要槍枝來保護自己。但是也因為擁有槍枝,加上情緒和毒癮的問題,反而加深身邊的人對他的擔心與不信任。
但是不管身邊的人如何想幫助他,他不但無情地拒絕,最後還是選擇親手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帶給身邊的人無盡的傷痛。
事件發生之後,作者難以消化這些悲傷,但是又不想參加遺族的悲傷團體,於是決定接受精神分析。在書中,作者提到:「失去兒子的我像著了魔似的想要知道為什麼,我想著自己當初要是做了什麼,或許可以阻止憾事發生。」透過精神分析,他開始回顧童年的記憶,自己的夢境。分析的過程中,他想到什麼就把想到的事說出來。
從每一次說的過程中,作者一次又一次往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夢境探索,每一件說出來的事件都有意義,對他的生命都有重要的影響,只是事情發生的當時,他本人並不知道這些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到底是什麼。透過每一次的述說,才開始思考為什麼現在的自己會說出這些事件,為什麼當時的自己會做出那樣的事情。
終於,他因孩子的離開而踏入了精神分析,希望可以找到一些答案,雖然最後他並沒有從精神分析中找到「真正的答案」,但是他卻從整個過程中重新面對心中扭曲的自己。因此他說:「如同佛洛依德所說的,某些無意識必須變為意識。覺察自己是必然的。對我來說,那就是戳破自己陽光的假面,察覺自己隱藏著怒氣、好勝心,甚至是暴力面。」
看完這本書後,所長的心感到深深的遺憾,作者是深愛著他的兒子,兒子也深愛自己的父親,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的關係卻很差,幾乎無法有更多溝通,兒子最後甚至拒絕作者的任何建議。這是為什麼呢?
接受精神分析後,作者發現因為自己壓抑憤怒,不想面對自己的處境,處處為自己找藉口時,他與兒子之間的愛便開始阻滯。當時,作者沒有覺察到這一點,但是兒子感受到了。雖然感受到,他卻又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表達出來,這成為他的困境。當然兒子本身也有自己該面對但沒有面對的問題,於是在問題與困境盤根錯節中,最後才發生如此令人遺憾的事。
然而作者從一段一段的論述中告訴讀者,遺憾的發生並不是要討伐誰的對錯,而是要告訴我們,當他願意面對遺憾,面對自己,面對這一切時,他與兒子之間的愛又開始流動了。
所以經過很久的精神分析後,他終於從這一堂艱難的人生課程中得到領悟與突破,最後他說:「我兒子的生,以及他的死,引領我接觸這些生命的奧義。失去他以後,我最終得到了一種難以言傳的珍貴體悟,讓我更能夠對他人感同身受、更容已被美所觸動,更能夠超越內在潛能——不論是面對他人、這個世界,還是我自己。」
人生難免有令自己難以承受的失落,這些失落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不管多麽困難,都要面對自己生命中各種待解決的課題。悲劇從一個角度看是哀傷,從另一個視角看是契機。在書的推薦序中,有這麼一句話說得很貼切:「當舊有的世界被鬆動,療癒就開始發生。」若願意開始看見失落的背後,自己的生命有著哪些課題待解決,請來看看這本書,看完後也許也會從失落中得到不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