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000個禮拜,放掉掌控跟著時間流動】

【人生4000個禮拜,放掉掌控跟著時間流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不知道大家是否經常有追著時間跑的感覺,明明動作已經很快,也非常講求效率了,但事情卻還是像水一樣,不斷地從破掉的水管冒出來,怎麼樣都止不住。面對不斷湧出來的待辦事項,時間卻像稀缺資源一樣,怎麼樣也不夠用。為了讓時間變得夠用,我們只好找出更有效率的做事攻略,於是坊間有了各種時間管理策略,像是蕃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等。

      這些策略很好,如果真的能夠落實的話,真的也能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標。但是,就算如此,事情也不會有做完的時候。有句玩笑話是這樣說的:「不用擔心事情沒做完,因為絕對不會有人幫你做。」

      我們希望可以做好所有的事,然而希望做好每件事的想法,不僅使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過於緊湊,也讓我們因此更常感到焦慮不安。然而,要如何做,才能消弭這不安的情緒呢?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這本書,就是希望大家看完後,改變我們對時間的運用觀。這本書的書名是《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作者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譯者許恬寧。

      為什們這本書的書名會取名為人生4千個禮拜呢?

      因為作者在前言的第一段話就這樣寫:「人類的平均壽命短到離譜,少到嚇人,小器到不給面子。」他用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做了精算後,所得到的結論。一年有52個禮拜,以現代人平均壽命80歲計算的話,52乘以80等於4160週。

      不知道看到4000這個數字,大家的感覺是什麼?是覺得這是一段很長的歲月呢?或者跟作者的想法一樣,認為這數字實在太少了?

      如果問我,看到這個數字的第一個想法時,我比較偏向後者。蝦咪!人生4000個禮拜,那~那~那~我現在還有多少個禮拜呢?我也會有4000個禮拜嗎?萬一沒有的話呢?

      怎麼會這樣呢?不是希望透過閱讀讓我們改變對時間的運用觀嗎?怎麼會都還沒看到內文,就先讓人感覺更加焦慮了呢?

      作者開始的開始就點出這個數字,就是要告訴讀者,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但是人生有限這是個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

      其實,古時候的人,可能有各種與生存相關的問題,但是卻沒有時間不夠用的困擾。   

      為什麼呢?明明他們的平均壽命明顯比現代人短。

raw-image

      這是因為中世紀的人們,沒把「時間」當成東西。在西方,中世紀還沒有發明時鐘,生活中人們也沒有事情做不完的壓力。他們依照季節的變化,該播種就播種,要收割就收割,需要為牛擠奶、撿拾雞蛋,就去擠奶、撿拾雞蛋。這些事不僅是不斷循環的過程,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既無法提早完成,也不用急於求成。在那樣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依循著某種看是固定,但其實是極有彈性的節奏。

      作者認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帶給人「亙古的體驗」。書中寫到:「儘管農奴過著貧病交迫的人生,他們感受到周遭世界帶有令人敬畏的光明面,不會煩惱時間『一點一滴流逝』,而是強烈意識到萬事鮮活的一面,感受到永恆。」

      說實話,這樣的感受,我很難理解,因為以前最常說的口頭禪就是:「快一點!」而且我的行事原則經常是:「在同一段時間中,不能只做一件事。」

      為什麼要這麼急、這麼趕呢?

      因為想做好每一件事。

      但是,作者在書中如此提醒著我:「從實務面來講,接受人生時間有限的意思就是在你安排一天行程時,心中明白絕不可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或別人要你做的每一件事,因此你至少能再做不到的時候,不再責怪自己。由於你不得不做出困難的抉擇,重點就是學著以清醒的頭腦決定要專心做哪些事,哪些則不去管,而不是預設全都要做。」

      我們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中,將自己從時間不夠用的焦慮中鬆綁,進而在生活中尋得喜悅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個具體的建議。不過對我來說,最深刻有感的是「放掉掌控」。

      為什麼對這個最有感?

      因為我是個非常執著,想要一切都能在控制中。我既不喜歡事情沒有按照計劃進行,更不喜歡別人的步調與自己的安排不同,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以自己為宇宙中心的執念。

raw-image

      我可以按表操課到什麼樣的程度呢?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幾乎都可以精準地知道自己大約用掉多少時間。洗澡幾分鐘,吹頭髮幾分鐘,折衣服幾分鐘……,每次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下意識都會要求自己,要做到分毫不差的程度。如此強烈的執念,一旦遇到不可控的狀況時,真的會感到又急又氣。不過,隨著書一頁一頁地翻看下去,好像也有點理解,會有這種執念的背後因素。

      人生4000個禮拜,說實在的確實不算長,我也不知道要如何過,才算有意義的人生。然而生命之所以有限,也是在提醒我們: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我們不用做到所有的事,只要能專心做幾件重要的事,就非常足夠了。

      感覺自己很忙,時間不夠用嗎?看看這本書,讓我們放掉做好所有事的執念,重新思考在有限的時間中,要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哪裡,解除沒時間的設定,找回對生活的主導權。


內容總結
人生4千個禮拜
5
/5
avatar-img
寧閱療癒工作坊
21會員
310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寧閱療癒工作坊 的其他內容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透過《同理心對話》這本書,覺察到對話中常犯的三種錯誤:自以為是地解讀他人情感、注意力偏向自己念頭而非專注聆聽對方、以及談話回到炫耀自我上。本書的作者提到對話應該像拋接球般,讓彼此真正理解,而非單向表達。書中強調對話的力量,因此鼓勵大家培養同理心對話的能力,以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5/5同理心對話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透過《同理心對話》這本書,覺察到對話中常犯的三種錯誤:自以為是地解讀他人情感、注意力偏向自己念頭而非專注聆聽對方、以及談話回到炫耀自我上。本書的作者提到對話應該像拋接球般,讓彼此真正理解,而非單向表達。書中強調對話的力量,因此鼓勵大家培養同理心對話的能力,以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5/5同理心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