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Insider 週四(10 月 24 日)報導,輝達(NVIDIA Corporation)執行長(CEO)黃仁勳在印度孟買所舉行的 10 月人工智慧(AI)高峰會上表示,AI 目前還不具備取代人類的能力,但 AI 可能將 20-50% 的工作內容效率提升了 1,000 倍。
**當被問到AI是否會取代他的工作時、黃仁勳回答:「絕對不會。」**他指出,真正的威脅不是AI接管工作,更有可能的是使用AI實現20%工作內容自動化的人將取代不會使用AI的上班族。
黃仁勳週三在孟買登場的輝達AI峰會上強調印度自行打造AI基礎設施的重要性,稱自行生產AI肯定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印度不應透過輸出數據去取得智慧。
根據CBS 4月公布的《60分鐘》(60 Minutes)電視節目全文訪談文字稿,黃仁勳受訪時表示,人類擁有良好的判斷力,因為有些情況是機器無法理解的,人類不應被排除在外。
輝達 CEO 黃仁勳:AI 能將部分工作效率提升 1,000 倍
根據 2024 年「世界 500 強」榜單,比亞迪員工總數已超過 90 萬人,這使其成為全中國員工最多的民營企業,同時在全球雇主排行榜上位列第五。比亞迪在規模上的迅速擴張,遠超中國其他科技與電商巨頭,如華為、京東、阿里巴巴和騰訊,甚至其員工總數也超過了華為和京東的合計,人數只輸給中國國有企業國家電網與中石油集團。
最早的比亞迪主要是專注在充電電池,並以技術研發的成本控制迅速崛起、然後在 2003 年進入汽車製造領域。2005 年,比亞迪推出了第一輛汽車,但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並未取得亮眼表現──畢竟當時燃油車引擎仍是日本與歐洲車的天下。比亞迪的轉折點出現在 2010 年代末,隨著全球對新能源汽車需求逐漸成長,比亞迪憑藉在電池領域的技術優勢抓住機會,逐漸開展他們在純電車技術上的優勢,直到 2021 年該公司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首次突破 72 萬輛,打入了當年中國汽車品牌十大──藉由抓住政府大規模補貼的機會,比亞迪在短短兩年後的 2023 年,全球汽車銷量直破 300萬輛,在中國市場則力壓競爭對手、成為實質上的龍頭。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18184428/capture-2024-10-18-18.43.19.jpg
▲ 比亞迪從 2015 到 2023 的每月銷售數據,可以看出比亞迪從 2021 年開始銷量暴增。(Source:車主之家)
北京在整個中國市場進行大量補貼,為什麼比亞迪抓住最大的機會?
比亞迪的成功與其一條龍式的商業模式密不可分,即便該公司也與寧德時代合作,但比亞迪本身也有研發、生產電池的能力,該公司就像是早期製造手機的三星那樣,從頭到尾盡量地讓車子全部使用自家生產的產品,包括生產相關晶片的比亞迪半導體在內,該公司目前總共有 11 萬名研發人員,比豐田、特斯拉還多,可能是全球自研規模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因為比亞迪的商業領域涵蓋了電池技術、車載系統、智慧駕駛等多個領域。
該公司抓住機會在不同領域上擴張、利用「一條龍式」的生產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還能賺錢,這樣的模式讓比亞迪握有及大的競爭優勢,甚至還組建了自己的船隊降低汽車的出口成本。許多研究認為比亞迪拿到中國政府補貼的最大好處,主要一部分也就是該公司利用了補貼即時擴大了自己的規模,這樣的戰略眼光甚至比自己國家的車廠都還看得更遠。
不確定比亞迪的崛起是否在北京的計畫之內,但在這個中國經濟的成長放緩、裁員潮頻繁的時期,比亞迪的崛起不僅為自身創造了市場優勢,也對「中國製造」帶來新一波的機會,先不論其 90 萬名員工本身的規模、讓其成為中國最大的就業提供者之一(中國第二大私人企業是鴻海精密),且他的研發優勢讓中國擺脫了「代工」的惡名,有機會藉由汽車研發進入高端製造業領域──由於電動車帶來的運輸科技化,讓電動車也成為如同手機一般的存在,這龐大的市場足以讓中國汽車產業升級、成為新一輪的領頭羊,為高階技術人才提供就業機會、同時也培養了更多高階技術人才在市場間流動。
如同台積電幾乎吃光了全台灣大學的電機系人才、創造半導體相關的就業機會般,比亞迪在 2024 年 7 月就招聘了超過一萬名的應屆畢業生──其中博碩士占比近 70%。強大的產業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蘋果本身員工數約 16 萬人,但如果包括 App Store、軟體開發、硬體供應鏈與組裝,要說蘋果在全球直接或間接創造數百萬工作機會,可能也不誇張,而這也正是中國政府大量補貼電動車產業的重要目的。比亞迪迅速地進入全球第九大車商,也成為北京「中國製造」政策本身最好的宣傳。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21053001/capture-2024-10-21-05.19.00.jpg
▲ 財富雜誌所登錄的比亞迪員工數資料仍為去年底的 70 萬人,而他們已在 9 個月內增加 20 萬員工。(Source:Fortune)
比亞迪也是從 2021 年開始在挪威銷售汽車、之後進入德國市場──但直到 2023 年,比亞迪在歐洲銷售 156,000 輛汽車,並不能算大宗,比亞迪真正的市場是在歐美之外的地方,2023 年比亞迪的電動車在東南亞市場銷售狀況極佳,尤其泰國是比亞迪最大的出口國,光是在 2023 年第二季,泰國就占比亞迪海外銷售四分之一強,這也導致比亞迪優先選擇在泰國投入 179 億泰銖建立汽車工廠。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後,比亞迪的目光早已放眼全球。便宜的電動車已銷售至80多個國家,並逐步在巴西、匈牙利、泰國等地建立製造基地。
但也是因為比亞迪的過度擴張,而引起了歐美競爭者的注意:福特執行長吉姆·法利(Jim Farley)將中國汽車廠商視為「生存威脅」、馬斯克也曾警告過假設沒有貿易壁壘,中國車廠會毀滅全球許多汽車公司。即便歐洲汽車公司的管理層們因為中國汽車銷量而不太發言,但大家都明白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威脅今非昔比。以前的中國汽車是便宜但品質不佳,但在經歷了一輪可怕的「內捲」後,中國電動車現在是便宜且品質也好。這才逼得美國政府直接祭出 100% 高額關稅,逼得中國汽車完全無法進口;歐洲也在德國反對的情況下打出貿易壁壘牌,可能與中國展開一輪新的貿易戰。
如果你有關注智慧型手機的市場,就會知道這個市場除了蘋果、三星以外,基本上已經是中國手機廠的天下。百花齊放的中國手機廠侵略了全球市場,在三星與蘋果之下的小米,在全球賣出了數千萬支手機,但 OPPO、vivo、遭到制裁的華為等也仍然能在全球手機市場上有所斬獲。
但比亞迪太大了,這個人數的規模龐大到其他廠商即便存活下來,他們的規模也難以與比亞迪有所抗衡──況且與手機的情況不同,福斯、豐田集團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仍然難以忽視、在技術與相關生態系上也很完整,不會這麼簡單就被中國廠商消滅。這會導致比亞迪成為「唯一」一個能在中國汽車市場呼風喚雨的存在。
比亞迪的崛起,標誌著中國新能源革命的成功──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這家公司從一家電池製造商、一躍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力軍,並爬上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位,即便這樣的狀況是中國政府一手促成。但比亞迪的獨大是否為中國政府喜聞樂見?我想有在觀察過去中國商業市場的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特斯拉(Tesla Inc.)第三季淨利擊敗市場預期,預測明(2025)年汽車銷售量有望成長 20~30%,激勵股價寫下 11 年來最大單日漲幅,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身價也跟著膨脹 260 億美元。
MarketWatch、CNBC等外電報導,特斯拉24日跳空飆漲21.92%、收260.48美元,創9月30日以來收盤新高,並寫下2013年5月9日以來最大單日漲幅。年初迄今,特斯拉翻紅上漲4.84%,但仍落後那斯達克指數的22.68%。
Dow Jones Market Data統計顯示,特斯拉市值在一天之內膨脹1,500億美元,為史上最大單日增幅,且超越福特(Ford Motor Co.)、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及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 N.V.)三大車廠的合併市值。
根據富比士(Forbes)統計,馬斯克目前身價已達2,690億美元左右,紙上財富在一天內膨脹260億美元,比好友兼特斯拉前董事Larry Ellison的身價多超過500億美元。Ellison為甲骨文(Oracle)創辦人,目前仍是甲骨文最大股東。
馬斯克約控制特斯拉13%的在外流通股數,也持有SpaceX多數股權。根據未上市市場統計,SpaceX估值超過2,000億美元。此外,馬斯克還擁有社交平台X、人工智慧新創xAI的控制股權。
馬斯克23日在財報電話會議預測,明年特斯拉電動車有望成長20~30%,主要是受惠於「低成本車」及「自駕技術的發展」。根據FactSet調查,分析師原本預測2025年特斯拉交車量成長率僅將達約15%。
馬斯克並表示,特斯拉計劃2026年底前開始生產近日發表的自駕計程車「Cybercab」,預計2025年開始在加州、德州以現有車款提供自駕計程車叫車服務。不過,特斯拉現有車款就算啟動自駕功能,仍需要人類坐在方向盤前方,隨時接手駕駛或踩煞車。
特斯拉財務長Vaibhav Taneja 23日則在電話會議指出,全自動輔助駕駛(FSD)系統開始供電動皮卡「Cybertruck」車主使用、並增添「真‧智慧召喚」(Actually Smart Summon)功能後,Q3總計貢獻3.26億美元的營收。
協助監督歐盟(EU)境內資料隱私的愛爾蘭監管機構 24 日宣布,知名職場社群平台 LinkedIn 因違反用戶個資保護規定,遭處 3 億 1,000 萬歐元(約新台幣 107 億元)罰款。
法新社報導,愛爾蘭資料保護委員會(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DPC)針對微軟旗下的LinkedIn開出首張歐盟罰單,並稱「LinkedIn取得的(個資使用)許可不能隨便提供(給廣告商)」。
DPC裁定,LinkedIn的個資處理方式必須符合歐盟2018年推出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保護歐洲消費者的個資隱私。
DPC公關部門主管陶艾爾(Graham Doyle)指出:「在缺乏適當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處理個資,顯然嚴重侵犯個資當事人的資料保護基本權利。」
愛爾蘭是許多科技大廠的歐洲總部所在地,包括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Google,以及Facebook母公司Meta的歐洲總部都在該國。
LinkedIn 違反歐盟個資規定,遭愛爾蘭開罰 107 億元
美國晶片巨頭輝達(Nvidia)24 日針對印度普遍使用的印地語(Hindi)推出一款輕量級人工智慧(AI)模型,試圖打進 AI 科技不斷成長的印度市場。
路透社報導,總部位在美國加州的輝達公司表示,執行長黃仁勳預定在印度商業首都孟買(Mumbai)舉行的會議中,與亞洲首富、信實工業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td.)董事長安巴尼(Mukesh Ambani)對談。
輝達宣布推出名為Nemotron-4-Mini-Hindi-4B的全新小型語言模型,擁有40億參數量,可提供企業用於開發自家AI模型。
該公司在聲明中說道:「該模型經過修剪、蒸餾,並結合真實及合成的印地語數據和等量英語數據進行訓練。」
輝達指出,印度資訊科技與諮詢服務供應商馬興達拉國際科技公司(Tech Mahindra)率先採用這款模型開發名為Indus 2.0的客製化AI模型,專注於印地語及當地數十種方言。
輝達並表示,印度14億人口當中僅有十分之一的人說英語,而印度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多達22種。
在當地語言多元的基礎上,印度從新創公司到大型企業無不專注打造AI模型,以提高消費者吸引力,並且推動諸如客服AI助理和內容翻譯等業務。
印度正加速發展半導體產業,與台灣等科技重鎮競爭,全球晶片公司無不加緊投資印度,並且進行設廠以拓展業務。儘管分析師指出,相關工作恐耗時數年。
外媒報導,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丹麥哥本哈根啟用全新 Gefion 超級電腦時表示,歐洲國家需要在人工智慧方面進行更多投資,以縮小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差距。
根據路透社報導,黃仁勳表示,歐盟必須加速 AI 的進展。當前每個國家都在覺醒,意識到數據是一種國家資源。而縮小這一差距的工具是 AI 基礎設施,特別是輝達的 GPU。
先前,黃仁勳也曾提到,哪個國家能夠負擔得起沒有這種基礎設施的風險?這就像每個國家都意識到你需要擁有通訊、運輸、醫療保健、基礎設施一樣,任何國家的基礎設施必須是智慧型的。黃仁勳還讚揚了生成式 AI 技術推動新技術發展的潛力,特別是在生物學和藥物發現方面。而這些優勢正是丹麥製藥大廠 Novo Nordisk 的關鍵,而該公司也正在投資 Gefion 的部署。
報導指出,以丹麥女神命名的超級電腦,採用了輝達約兩年前推出的 DGX H100 SuperPOD 架構,並配備了 191 個節點,包含總共 1,528 顆 H100 GPU,這規格也使得該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達到全球排名前 20 的系統之一。該系統的最高 FP64 性能達到 102 peta FLOPS,該性能在最新的 Top500 排行榜上,相當於排名在第 14 名的 Perlmutter 和輝達自家的 Selene 超級電腦之間。
然而,Gefion 這被稱為丹麥最大的 AI 超級電腦,可能會在大多數時間內以遠低於最高運算效能的速度來運作。而對於丹麥來說,由 Novo Nordisk 支持的丹麥 AI 創新中心運營的這台機器將用於研究從量子計算和傳染病,甚至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的各個領域的事項。而對於輝達來說,該超級電腦也似乎是在向其他歐洲國家推銷主權 AI 概念的象徵。
根據一篇由輝達發表的文章指出,在國家領土上擁有超級電腦是為國家提供了一個基礎,以構建反映其獨特文化和語言的 AI 模型,並且應用程序時使用自己的基礎設施。這樣的趨勢,黃仁勳強調是對歐洲面對中國持續與美國進行貿易戰的情況下,歐洲能獨立自主的發展契機。
在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帶領下,微軟不僅在軟體、雲端服務等本業站穩腳步,更持續擴大在 AI 領域的強勢地位。
微軟董事會薪酬委員會 24 日提交的文件顯示,截至 6 月 30 日的 2024 會計年度,納德拉獲得價值 7,910 萬美元(約台幣 25.4 億元)薪酬,相較前一年成長 63%,其中約九成薪酬來自微軟股票。
納德拉 2014 年接下微軟第三任執行長的重責大任,而這是自 2014 年獲得 8,400 萬美元薪酬後,他獲得最高獎勵的一年。
「董事會審視公司業績,堅信納德拉先生提供卓越的領導力,對於實現公司極其強勁的業績表現發揮關鍵作用,同時也對公司在投資和優先事項重新定位負起個人責任」,微軟董事會薪酬委員會在文件寫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微軟開發的軟體遭受一系列駭客攻擊,同時面臨越來越多的審查,微軟為了反映網路安全風險做出改變。如果納德拉沒有因此要求減薪以承擔責任,他的薪酬可能比 7,910 萬美元這個數字多約 500 萬美元。
微軟文件也指出,財務長胡德(Amy Hood)今年薪酬提高到 2,580 萬美元,相較前一年成長 30%;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薪酬達到 2,340 萬美元,也成長 29%。
帶領微軟進軍 AI,執行長納德拉年領 7,910 萬美元薪酬、成長逾六成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牽動全球政經情勢,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兩黨在稅賦、綠能、中國以及俄烏、以色列戰爭政策方向各異。
川普偏向降稅,雖有助於提升企業獲利、帶動股市上揚,但美國財政赤字恐擴大。綠能政策方面,則要留意若川普上任,補貼政策可能退場。在對中政策上,川普規劃將中國關稅全面提升至60%、其他國家20%,將加速供應鏈外移,東南亞將受惠,但關稅提升將牽動物價上漲,降息速度恐放緩,可能影響美國投資消費;至於工具機業者關注的俄烏戰事,川普則宣稱將終結俄烏戰爭,而賀錦麗則支持烏克蘭取得勝利。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本週應邀於工具機公會會員大會專題演講,特別分析了賀錦麗、川普兩位總統候選人政見差異,並且從可能影響程度與實施可能性說明。
從影響程度來看,稅賦、綠能與中國政策最受關注;在稅賦方面,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傾向延續拜登的提高企業及富人稅政策,川普則提出減稅方案,雖然降稅有助於提升企業獲利,不過美國財政赤字恐擴大。
綠能政策方面,預期賀錦麗也將延續拜登政策,持續加強電動車、充電樁等建設,不過川普上任,則補貼政策可能出現轉變,這是台廠必須留意的。
在對中國政策上,川普提議將中國關稅提高到60%,其他國家關稅則是20%,而民主黨對中國政策則是「小院高牆」,只針對半導體、AI伺服器、量子電腦、電動車這幾個領域去封鎖。
孫明德指出,如果美國真的提高中國關稅,將有更多廠商往東南亞、其他地方移動,但問題是,關稅提高美國的物價又會漲,降息的速度可能又會放慢,而傳產都在期待降息帶動美國的投資消費,到時候可能又要再等一等了。
至於在俄烏、以色列戰爭方面,兩黨立場也有所差異,賀錦麗支持烏克蘭取得最終勝利,而川普則更傾向盡早結束俄烏戰爭,較不支持烏克蘭立場,而對於工具機廠商而言,則都在期待俄烏戰爭結束的重建商機,且歐洲軍備支出若減少,也可望德國等工業大國復甦,對於設備業而言是好事。
以色列戰爭方面,賀錦麗較傾向要求以色列停火,而川普則強調支持以色列,不過近期以色列與伊朗的緊張情勢也引起關注,而若伊朗封鎖曼德海峽與荷姆茲海峽,可能對全球貨運與台灣能源供應造成影響。
科技巨頭蘋果看準聽損商機漸增,推出全新「助聽器」功能導入 AirPods Pro 2。外媒報導分析,AirPods Pro 2 新增助聽器功能,對蘋果營收的直接挹注料將有限,但可望發揮「帶路貨」效果,吸引更多人加入蘋果生態圈,推升整體業績成長。
《Barron’s》報導,蘋果9月舉辦秋季發表會,宣布真無線藍牙耳機AirPods Pro 2增加助聽器功能,將透過韌體更新進行升級,預計本週就會隨iOS 18.1正式登場。由於各國法規對醫療器材的管制不同,這項功能暫時只會在美國和加拿大提供。
AirPods Pro 2在美國定價249美元,相比市面上販售的非處方式助聽器動輒要價1,000美元以上,可說是便宜不少。不過,以美國約4,000萬名成年人患有聽力損失來計算,即使每個人都購買AirPods Pro 2,也只會讓蘋果營收增加100億美元,相較於過去四季營收達3,860億美元,貢獻度不到3%。
《Barron’s》報導認為,蘋果希望AirPods Pro 2發揮「帶路貨」功能,目的是吸引更多消費者加入蘋果生態圈,進入蘋果築起的「高牆花園」(walled garden),進而購買iPhone、Mac、Apple Watch 等其他蘋果裝置。
星宇航空今日以每股 20 元掛牌上市,首日上演蜜月行情,盤中最高漲至 29.95 元,狂飆 49.75%,中籤者有望賺進 1.95 萬元,董事長張國煒終於圓夢喊,看好台灣作為轉機樞紐的地理優勢,未來將全力發展北美、東南亞轉機航網。
星宇航空月中旬完成上市前競拍及申購,創歷史新紀錄,拍賣數量為 31 萬 9,600 張,合格投標單高達 68 萬 7,938 張,超額認購比率達 2.2 倍,無論在競拍張數或得標總金額方面,皆為目前市場上最大規模。
上市申購部分,實際承銷張數為 79,900 張,總計申購三天累計共 160 萬 7558 筆,創台股新高紀錄,中籤率僅 2.48%,為今年唯一突破百萬筆申購的上市案,顯現市場對星宇航空充滿十足的信心。
星宇航空成立 2018 年 5 月 2 日,隨後就面臨新冠疫情的衝擊,張國煒當時曾過「關關難過關關過」,並仍循計畫完成多項硬體建設及取得各項認證,更培育許多優良航空人才,疫後受惠旅遊市場強勁復甦轉虧為盈,如今終於帶領星宇航空順利完成掛牌。
張國煒表示,星宇航空飛航至今,始終堅持飛安至上的承諾,並致力提供精品的服務,這些年來獲得許多旅客的支持與肯定,並會將這些回饋視為持續進步的動力,帶領星宇航空逐步成長,並感謝全體員工的努力與奉獻,正是因為員工們不斷追求卓越及完美,星宇航空才能屢屢創造里程碑。
張國煒指出,掛牌上市後,星宇航空將秉持初衷,持續創新及拓展國際市場,為全球旅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並會更注重公司治理的落實,打造永續經營的航空公司,並看好台灣作為轉機樞紐的地理優勢,未來將全力發展北美、東南亞轉機航網。
星宇航空今年前 9 月營收為 259.27 億元,年增 63%,其中客運營收為 226.08 億元,年增 61%,主要在全球客運需求及票價維持高檔,載客率平均維持八成以上,同時新機持續交付,更有效提升整體運力。
星宇航空貨運營收為 21.17 億元,年增 91%,成長主因除公司持續引進廣體客機,增加北美航班機腹載貨容量,電商及 AI 相關產品需求持續成長,導致艙位供不應求,載貨量屢創新高,後續將持續引進新世代機隊,預計至 2029 年達 53 架機隊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