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這個詞聽起來總是充滿著吸引力,讓我們能夠想像不再為每月的賬單焦慮,不再需要為薪水而工作,而是能自由選擇生活方式。
不過需要思考的是,財務自由其實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生活的起點。
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過度集中於儲蓄與投資,甚至把每一分錢都計算到小數點後,卻忽略了享受生活、設定合理里程碑的重要性。擁有充滿數字的存摺不代表真正的富裕生活,如果我們沒想清楚財務自由後究竟想要怎麼過,那麼財務自由的目標可能也會顯得蒼白無力。
財務自由指的是當我們的被動收入足以支付日常生活開銷,不再需要依賴傳統的工作來維持生活。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這個概念變得越來越流行,很多人都渴望能夠達到早早退休,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問題在於,我們常常只是把目標定義成「不需要工作」,而忽略了「之後我要做什麼?」這個更重要的問題。事實上,最新的研究表明,早期退休可能對心理健康帶來挑戰,尤其是在缺乏明確生活目標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無所事事感及幸福感下降。因此,在計劃早期退休的同時,必須思考如何保持生活的意義感和充實感。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場景:我們達到了財務自由,金流穩定,投資的收益穩定,或者哪天我們中了樂透頭彩。
但之後的每天早上醒來,卻找不到任何讓我們起床的理由。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空有一大筆錢,卻不知道怎麼使用的陷阱?
事實上,許多實證研究顯示,很多中頭獎的彩券得主最後發現自己變得更加不快樂,原因在於他們突然擁有了大量的財富,卻沒有相應的生活計劃來支撐。例如,心理學研究表明,巨額財富的獲得若缺乏長期目標或心理適應,可能會導致幸福感下降,甚至引發焦慮和迷茫感。
所以在設定財務自由的目標之前,我們更應該先問自己一個問題:當我達到財務自由後,我真正想要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是想要環遊世界,還是想要用我們的財富為這社會做些什麼,或是投入自己長久以來熱愛的某個領域?
這樣我們在追求財務自由的同時,也能擁有一個更清晰、更有方向感的生活圖景。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財務自由是一個長期目標,但如果過程中完全沒有任何「小成功」,我們很可能會感到疲憊、甚至失去動力。
因此我們需要在這段漫長的旅程中,設置一些能夠幫助我們維持積極性的階段性里程碑。這些里程碑應該具體且有趣,並且能夠在不影響大目標的情況下,讓我們享受過程中的小勝利。
我們可以將財務自由的長期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假設總目標是一千萬,例如累積第一個 100 萬、300 萬、500 萬。在這個資產累積的過程中,應同時考慮風險管理策略,確保能有效應對投資過程中的風險變動,例如透過多元化投資來降低單一市場波動的影響,或是設定資產配置比例來控制整體風險。每達到一個階段,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像是一趟短期旅行或是購買一件一直想要的物品。這樣的做法能夠讓我們在看到帳戶數字增加的同時,也能有一種即時的滿足感,這對於長期維持存錢的動力非常重要。
除了存錢,我們也可以設定一些投資回報的目標,例如年回報率達到 5%、10% 等等。當達到這些目標時,我們可以考慮將部分收益分配到「放鬆預算」中,用於享受生活的小確幸,像是品嚐一家高級餐廳,或是參加某個興趣課程。這些都是在不影響財務大方向的前提下,讓自己感受到生活品質提升的方式。
在追求財務自由的同時,生活中的小幸福同樣重要。除了存錢買房、投資增長外,我們還可以設定一些短期的生活質量目標,每年安排一次小旅行,或者學習一項新的技能。這些小目標能讓我們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實和快樂,而不至於陷入「現在忍耐、以後享受」的單一思維模式。
「財富自由」與「富裕生活」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財富自由可能代表你有足夠的錢去應付所有的基本開銷,而富裕生活則是你能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並且感到充實與滿足。我們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富裕生活」的具體樣貌,這樣才能讓存錢和投資的過程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