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 文: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 服務學習文編團 林旻萱
我擁有兩個家,一個是擁有美麗風景的台灣,另一個是擁有豐富文化韻味且樸實的柬埔寨。在家庭與社會的渲染下,我身上流淌了許多的色彩與文化,生命中專屬的記憶點之一,來自於媽媽的家鄉-柬埔寨。
起點:當我們「寨」一起
陣陣香氣隨著空氣在房屋中蔓延開來,每當到用餐時間,餐桌上總擺滿台式、柬式的美味菜餚,這也是我一天中小小的幸福時光。在餐桌上媽媽會跟我們分享一些關於柬埔寨的文化和當地的飲食習慣,偶爾也會用視訊、傳簡訊的方式跟遠方的家人、朋友聊天,我想這些是她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而我也在這些桌餐時光聽到不少柬埔寨的文化習俗,接下來就讓我帶著大家一起走入柬埔寨的文化世界吧!
第一站:節慶文化
在柬埔寨的節慶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十一月為期三天的送水節,又稱水燈節。在傳統中,會舉辦划艇比賽紀念昔日高棉帝國水兵的強大戰力,晚上則會有拜月、吃扁米和放水燈等活動,慶祝雨季結束、漁獲豐收。
其中,與送水節一樣位居柬埔寨三大節慶的還有新年。在新年時,人們會穿著當地色彩鮮艷的傳統服飾在佛寺中載歌載舞、玩著各式小遊戲、吃著焦糖色的烤乳豬。除此之外,他們也會在身上撒爽身粉,意味潑的愈多、祝福愈多。
第二站:宗教文化
柬埔寨擁有濃厚宗教氛圍,當地以佛教、天主教、回教為主,又以佛教為大宗,人民信仰虔誠。信徒們會在佛寺舉辦定期的大拜拜,平時則是會去家中附近的寺廟參拜,這也促成了我父母相識的機緣。與台灣不同的是,我們參拜時會擺出雙手合十的動作,而在當地雙手合十則含有打招呼、請、謝謝、對不起的意思。
第三站:語言文化
我們家的教育方式開放且自由,父母親不會規定我要成為特定的模樣,但他們很鼓勵我多學習柬文。每當寒暑假回柬埔寨時,總可以在大街小巷聽到柬文、中文、英文三種不同的語言,媽媽也會藉著上街的機會教導我去用簡單的柬文與老闆溝通,來加強我的語言能力。
但是在當地相較於英文,父母更重視孩子們的中文教育,在他們的觀念中學習好中文,以後能有較多的工作機會,因此有些家長會特地將孩子送去就讀中文小學,也造就了學習中文的費用比學習英文高的社會現象。
第四站:飲食文化
說到飲食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會想到集結了在地美食的市場呢?柬埔寨人的主食以米、芋頭、木薯、地瓜、淡水魚為主,烹飪上會使用大量的辛香料,為傳統的高棉風味。柬埔寨酸湯、炒金邊粉、胡椒炒螃蟹等特色菜餚,皆為在地著名的街頭小吃。
而當地人食用地瓜葉的方式恰與台灣相反,他們認為葉子是家禽的食物,菜梗則是人可食用的部分。也因此造成了我爸爸某次去買菜葉時,被老闆誤以為沒能力買菜梗的搞笑烏龍事件。
第五站:審美文化
世界上有著許多祈求平安的風俗習慣,像台灣的拜拜、丹麥的摔碎碗盤、厄爾瓜多的火燒稻草人。而在柬埔寨,為當地女性新生兒打耳洞也象徵著平安,我身上的耳洞正是年幼時,母親為我祈福的象徵。
第六站:身分是種禮物
前面跟大家介紹的柬埔寨文化,都是我從小就會接觸到有別於臺灣的文化體驗,這些經歷也讓我有機會去思考「新二代」這個身分。提到「新二代」一詞,似乎部分的人還是會聯想到負面的事件或印象,但我很感謝自己擁有這個身分,因為它讓我從小就有機會可以走入柬埔寨去體驗和感受在地的風俗民情,開始慢慢了解所謂的多元文化與文化差異。
同時也是因為這個身分,讓我學習到在面對不同文化時,如何脫下有色眼鏡去理解、包容與尊重。對我而言身分從未是種束縛,它是繽紛的、有愛的、具有優勢的,是父母贈予給我的珍貴禮物。
終點站:萬花筒般的視角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多元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重要特徵和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大家都能抱持著尊重、友善的心態,互相學習與了解,就有機會減少歧視與偏見,讓彼此的差異成為共享的橋樑,感受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共同創建一個千姿百態的多元社會。這是身為新二代的我對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