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2015成書前解密的部分就超出我平日資訊來源許多,那麼我是不是接觸的太少,或是不限於美國等國家其實早就跑在很前面,那怕是如三體小說說的已經接觸外星文明甚至利用?
對我來說,就是補充戰爭史與科技演進,從二次大戰後的冷戰到美國視角的911反恐戰爭,可以見識到傳說的智庫/聰明人
- 美國國防先進研究局DARPA
- 馮紐曼
- 蘭德公司
- 傑生顧問團
- 氫彈
- 計算機
- 橙劑
- 電子圍籬
- 星戰
- 網際網路
- 模擬儀
- 生物武器
- 微型空中載具
- 全面資訊覺知計畫(後更名為恐怖主義資訊覺知)
- 超級電腦
- 人(腦)機互動
從發想到實際商用與普及當然有很大一哩路要走,如果馬斯克都能走這麼前面,傳統政權支持下的研發單位恐怕會繼續秉持想在戰爭前面的科技。
套用到現在最實際的大概就是兵推,也就是元宇宙/數位孿生,打造一個感同身受的虛擬世界,讓戰爭開打時軍人能夠第一時間進入狀況,甚至直接派出機器人? 說到機器人,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否會產生天網,其中的倫理與道德風險是軍工複合體在意的議題嗎?
儘管科技走在前頭,幾十年來不是只有物理、化學、數學家貢獻所學,越戰期間,有人想到或許不夠瞭解當地人才會無法獲得南越人支持,因此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人員也逐漸嶄露頭角,自此在不同時期多少都提醒部分領導者,戰爭來自人性。
說到人性,恐懼不必然來自大規模死亡,生物武器、土製炸彈就可以造成民心緊張軍心渙散,在全面攝影監控加辨識與爭測儀器出爐的情況下,還是很好用。對,生物、資訊、工程等專家提供許多專案解決問題。
----
介紹到這邊我覺得除了國防、科技從事人員外,本書其實也蠻適合學生與喜歡挖掘資料者閱讀 :
- 思考所學領域如何商用,出路不是只有眼前的選項
- 挖掘不同初級資料,通常報導是第二手第三手資訊,可參考作者尋求內幕消息、獨家訪談、私人信件以及解密的備忘錄
- 沒有永遠的顯學,理工與人文都有各自擅長的部份,要挖掘自己被世界的需求
- 靠政府的標案就要有隨著政黨而結束的一天
- 官方說什麼就要用不同角度思考,弦外之音與背地裡的秘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