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科技發展實況(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週我們談到當今的尖端知識已經非常複雜抽象,即便是那些天才也必須窮盡一生的精力去鑽研,說到這很多人會認為技術的實踐並不需要如此高深的知識啊。其實這也不能說錯,只是技術發展也是有他要面對的課題,以下詳述之:

知識的累積可靠少數天才,但技術的實踐需要集眾人之力

是的,所謂的科學知識很多都是靠著如牛頓、法拉第與馬克斯威等天才科學家推導研究出來的成果,但是技術,尤其是要造船、造飛機甚至造出1969年阿波羅登月的土星五號火箭絕不可能單靠幾個「天賦異稟」的天才就得以完成。事實上,人的能力如同金字塔般的具有高下層級之分,無論是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能力、肢體動覺、社交能力等都是如此,基本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具有上述一至兩項較為突出的能力,真正十項全能的人恐怕有沒有百分之一都還不知道,然後就算有這種人,就一定能找到他且與其合作嗎?
就算順利找到並合作,但如果是大型工程靠幾位全才型天才基本上也是於事無補,正因為如此,技術,尤其是大型工程與未來更加先進的技術研發,除了天才外,更需要一支合作無間且實力堅強的團隊作為後盾。

隨著科技的進步,普羅大眾的教育培訓成本也越來越高

在前現代社會,念書基本上都是極少數人的特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小時候先從基本家務幫忙起,等長大到一定歲數(通常是十歲上下)開始跟隨家中長輩或親友前輩學習一技之長,像是隨父兄種田,抑或送到家中認識的朋友長輩那邊當學徒,真的硬逼它們念書,搞不好還會被嗆呢!哈哈!
沒錯,如同影片中所述,早期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關心下一頓吃的喝的在哪裡?柴火是否足夠,念書很多時候對他們而言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這種狀況如果只是在以農林漁牧為主的社會是很合理的,因為說實在話那些事情就算目不識丁只靠周邊親友傳授也不成問題,可是隨著工業革命,許多鄉下青年開始到城鎮工廠上班,同事之間與主管已經不是過去的親朋好友,在大家互不認識的狀況下,就必須有同一個工廠適用的統一指令,以統御管理員工,因此基本的識字能力便十分重要了。
所以從十八、十九世紀起,義務教育便在西方社會逐一出現,不為什麼,就是為了培育出得以適應工廠運作與軍事需要的人力,除了基本知識傳授外,學校的組織結構與學生管理方式(如服從師長、操練與團體生活)也是因應近代工廠與軍事管理的需求。
更甚者,隨著工業技術的進展,義務教育的年限也由三年六年,增加到九年,甚至十二年,這還只是基本款,以當今產業技術的複雜度,若想要獲得高薪職位,除了唸完大學外,還要念研究所才比較有機會,試想念完研究所出來都已經二十五歲了,若還要買車買房也要工作個五年十年,這樣一來都已經三十幾歲了,而各位讀者知道基本上人類的生育黃金年齡大概就是二十至三十歲間,過了三十五歲以後受孕機率便大幅下降,因此二戰後許多先進國家出生率為何長期趨勢都是往下走,受教育年限變長即為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產業複雜度大增,維持現有營運成本亦高

半導體製作流程簡圖
上圖以半導體製造為例,可以看見其主要製程多且關係複雜,甚至在最後的測試包裝階段往往交給如日月光等專門的封裝測試廠完成,因為若上中下游製程都在一起的話除了看得見的營運成本大幅增加,看不見的人員管理與協調的成本亦十分可觀,主要是在如此高度分工的狀況下,不同製程階段所需的人才領域也大不相同,而各位讀者應該知道真正進入高度專業的領域,即便只是同一個大領域下的不同子領域之間,溝通協調也非常需要時間精力,更何況在蝕刻與電鍍製程也需要化學相關領域的人員參與(需用到化學藥劑)。
除了半導體產業,其他像是汽車、航空、造船等產業亦有類似的現象,很多時候光是維持現有的產出就已經十分吃力,更不用說繼續研發新技術,後者常常投入數千萬元卻沒有任何回報(研發沒有成功),除非是家大業大且有國家政府支持的大型企業會固定投入經費研發以外,其他規模較小的公司行號當然就不太能指望會有什麼新技術被研發出來。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擺脫當前的困境呢?下週我們再來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令這數十年來科技發展逐漸放緩腳步呢? 上述報導中幾個年邁的科學家畢生都在研究有限單群分類的證明,而有限單全分類主要是各種群論的大統整,何謂群論?首先來介紹群,「群」在數學上主要是一種對稱的概念,群公理所述的四個性質為: 1.封閉性:對於所有G中a, b,運算a·b的結果也在G中。
這個禮拜六不是要公投,其中一個題目就是關於核四存廢的議題,啟用有可能會有安全疑慮,若廢掉又有可能缺電。其實筆者對這個議題並沒有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一種資源上的零和遊戲,在沒有更進步的發電方式,或者是得以替代電力的能量運輸方式前,基本上都不具根本性的解決方法。 更先進的技術?筆者相信讀者
前面幾篇文章一開始先講到經濟行為的產生,以及交易與貨幣制度的演變,這些都與當今經濟運作模式息息相關。至於筆者為何後來幾周又先講能源的運用史,那是因為在人類歷史裡,經濟與能源科技都是不可分割的。 當今台灣乃至於世界的經濟悶局,如果只是一味的印鈔票,而物資與勞務的供應卻未能同時增長,後果各位在這一兩年內
生上週談到電力發現史與電力如何開始被利用,這次則是要談原訂上周也要一起談卻延到這裡拜的石油的歷史與當代運用 石油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文明發源地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製藥、甚至製作木乃伊,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泥板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
繼運用煤炭的低一次工業革命後,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電力系統的建立以及內燃機的發明(後者要真正大規模利用要到一戰二戰)。 電的發現與學理建立簡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某些魚類會放電,以及烏雲密佈時從天而降的雷。根據西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
從古代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能源運用的轉換,由動物糞便、枯枝落葉與木柴等生質燃料,轉換為化石燃料,而最早運用的化石燃料就是煤炭。照理說,工業革命從歐洲開始,應該是歐洲最早使用煤礦嗎? 然而事實上,早在距今3500年前,中國人就發現了煤炭,並且已經開採和利用,極有可能已經將煤用於生產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令這數十年來科技發展逐漸放緩腳步呢? 上述報導中幾個年邁的科學家畢生都在研究有限單群分類的證明,而有限單全分類主要是各種群論的大統整,何謂群論?首先來介紹群,「群」在數學上主要是一種對稱的概念,群公理所述的四個性質為: 1.封閉性:對於所有G中a, b,運算a·b的結果也在G中。
這個禮拜六不是要公投,其中一個題目就是關於核四存廢的議題,啟用有可能會有安全疑慮,若廢掉又有可能缺電。其實筆者對這個議題並沒有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一種資源上的零和遊戲,在沒有更進步的發電方式,或者是得以替代電力的能量運輸方式前,基本上都不具根本性的解決方法。 更先進的技術?筆者相信讀者
前面幾篇文章一開始先講到經濟行為的產生,以及交易與貨幣制度的演變,這些都與當今經濟運作模式息息相關。至於筆者為何後來幾周又先講能源的運用史,那是因為在人類歷史裡,經濟與能源科技都是不可分割的。 當今台灣乃至於世界的經濟悶局,如果只是一味的印鈔票,而物資與勞務的供應卻未能同時增長,後果各位在這一兩年內
生上週談到電力發現史與電力如何開始被利用,這次則是要談原訂上周也要一起談卻延到這裡拜的石油的歷史與當代運用 石油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文明發源地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製藥、甚至製作木乃伊,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泥板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
繼運用煤炭的低一次工業革命後,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電力系統的建立以及內燃機的發明(後者要真正大規模利用要到一戰二戰)。 電的發現與學理建立簡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某些魚類會放電,以及烏雲密佈時從天而降的雷。根據西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
從古代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能源運用的轉換,由動物糞便、枯枝落葉與木柴等生質燃料,轉換為化石燃料,而最早運用的化石燃料就是煤炭。照理說,工業革命從歐洲開始,應該是歐洲最早使用煤礦嗎? 然而事實上,早在距今3500年前,中國人就發現了煤炭,並且已經開採和利用,極有可能已經將煤用於生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吳保嶺為一塊小宇宙總經理。擁有凍乾咖啡專利技術,打破傳統泡咖啡的形式,就像一塊小隕石一樣,充滿想像。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不同口味,且不受水溫的限制。總經理希望為不同的族群,在各種時刻中帶來對咖啡的美味與享受,同時提供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
Thumbnail
45歲生日快樂!勤億蛋品科技於10/25迎來創立45周年,身為台灣液蛋第一品牌,從生產液蛋起家,一步一腳印在地紮根,從2009年推出「新鮮屋殺菌液蛋」系列產品以來,深獲不少業者喜愛。另外,更透過獨家專利技術,將蛋殼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蛋殼粉和蛋殼膜,跨足保健生技市場,力求「蛋」盡其用。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到學校學知識學技能,習得很多寶貴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在個人身上就是取得學位,謀得好工作,得到好前途,可以養兒育女,栽培下一代。運用在眾人事務上就是建設與創新,為國家帶來更大的進步。可是,這些知識如果沒有轉成智慧,就會產生很多的煩惱,學越多煩惱越多。比如,學到一門新技術,就想用這個獨門技術
從媒體業轉職到現在的科技公司當公關,以前的同事問我,新工作感覺如何?我的回答是,「我轉生到異世界了,每個人都講外星語。」
Thumbnail
AI高速發展,現今一天的變幻超過古代十年的發展,不少人對未來充滿焦慮、迷茫,但一直以來都有一項能力,不僅人人都能學、還無法被AI取代﹔而貫穿古今,只要精通這能力,人生普遍差不了…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吳保嶺為一塊小宇宙總經理。擁有凍乾咖啡專利技術,打破傳統泡咖啡的形式,就像一塊小隕石一樣,充滿想像。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不同口味,且不受水溫的限制。總經理希望為不同的族群,在各種時刻中帶來對咖啡的美味與享受,同時提供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
Thumbnail
45歲生日快樂!勤億蛋品科技於10/25迎來創立45周年,身為台灣液蛋第一品牌,從生產液蛋起家,一步一腳印在地紮根,從2009年推出「新鮮屋殺菌液蛋」系列產品以來,深獲不少業者喜愛。另外,更透過獨家專利技術,將蛋殼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蛋殼粉和蛋殼膜,跨足保健生技市場,力求「蛋」盡其用。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到學校學知識學技能,習得很多寶貴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在個人身上就是取得學位,謀得好工作,得到好前途,可以養兒育女,栽培下一代。運用在眾人事務上就是建設與創新,為國家帶來更大的進步。可是,這些知識如果沒有轉成智慧,就會產生很多的煩惱,學越多煩惱越多。比如,學到一門新技術,就想用這個獨門技術
從媒體業轉職到現在的科技公司當公關,以前的同事問我,新工作感覺如何?我的回答是,「我轉生到異世界了,每個人都講外星語。」
Thumbnail
AI高速發展,現今一天的變幻超過古代十年的發展,不少人對未來充滿焦慮、迷茫,但一直以來都有一項能力,不僅人人都能學、還無法被AI取代﹔而貫穿古今,只要精通這能力,人生普遍差不了…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