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成功的關鍵就是要找出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標的,因此估算內在價值是投資的基本功之一,這篇文章將說明家庭基金投資公司時所使用的估值方法。我花了數年閱讀無數波克夏的股東信,以及紐約大學知名教授Aswath Damodaran的估值教材,再加上這幾的年投資經驗所提煉出的估值模型,和一般的常見的模型不盡相同。這是依照公司營運的邏輯和語言,對傳統現金流折現法(DCF)進行修改和簡化的模型,我不認為會計專業人士能夠坦然接受,不過就結果而言,我在使用的過程中確實對公司營運有更深的理解,估值的結果為家庭基金帶來的收益也令我滿意。在開始之前需要先提醒你們,這個估值方法建立在會計三表、各項財務比率和DCF的基礎上,建議先熟悉相關知識再閱讀比較合適。
傳統DCF是建立在現金流量表之上的估值方法,把未來各年的營業現金流(OCF)扣除資本資出(CAPEX)後所得到的自由現金流(FCF),進行折現(折現率一般可以用股東預期的投資報酬率來取代)並加總就可以計算內在價值。現金流量表雖然能確實反映金錢的流入和流出,但往往不能清楚展現公司營運的邏輯,因此我最終選擇沿用DCF的核心精神,並結合更符合公司營運邏輯和語言的損益表,來對估值方式進行修改和簡化。DCF使用自由現金流的核心精神在於,公司為了成長進行再投資後剩餘的錢才屬於股東,但這並不代表公司進行再投資就會減少股東利益。如果公司把所有的營業現金流都拿來再投資,雖然當期的自由現金流會歸零,但在公司的股權報酬率(ROE)高於折現率的情形下,依然能提升公司的內在價值。事實上,用大家比較熟悉的損益表(各大媒體也較常出現)依然可以說明上述的情形,公司高管為何不將淨利全部拿來發放股息,也是為了保留資金進行再投資,這包含了擴充產能、提升效率和收購企業等,因此公司的淨利可以大致分為再投資和返還股東兩種用途,而返還股東的部分和自由現金流的意義是相同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再投資和保留盈餘並不相同,再投資在這邊的定義是公司為了成長所進行的投資,而保留盈餘則是淨利扣除股息後剩餘的部分,通常再投資的金額會小於保留盈餘。另外在返還股東的部分又分為股息和股票回購(國外比較常見)兩種方式,原因在於兩種方式的稅率不同,股東最後獲得的收益也不同,因而需要分開計算。
理解了淨利的兩種用途後,這邊針對再投資部分進一步說明,我想沒有一間公司進行再投資不是為了成長,但實際上會成長多少又關係到公司資金運用的效率,因此隔年度的淨利成長可以透過再投資和股權報酬率相乘來計算。
將隔年度的淨利與今年度的淨利做比較,就能知道淨利成長率。
由上述過程可以看出,淨利成長率是果,再投資和股權報酬率才是因,直接假設一個成長率來計算隔年度的淨利是倒果為因,這不符合公司營運的邏輯,正確的順序應是先假設再投資比率和股權報酬率,最後才會知道成長率,又或者公司高管會設定一個長期成長率目標,並在知道資金運用效率的前提下,決定再投資的比率。
這下子只要有了初始的淨利,接著每年搭配合適的再投資比率和股權報酬率,便可估算出未來各年度的淨利。然而只有淨利扣除再投資後,剩餘返還股東的部分(視作自由現金流)才真正屬於股東,也別忘了還要考慮稅率的影響,例如台灣人投資美股,股息稅率一般是30%,而股票回購自2023年起也會課1%的回購稅(不同人、不同國家適用的稅率可能會不同)。
最後一步就是依照DCF的精神計算出公司的內在價值即可。
關於這個估值模型我會在下一篇會提供Excel試算表和使用方式,但這裡還有一些更重要的概念需要釐清:
文章到這邊也寫了不少內容,這篇著重在概念上的說明,下一篇會展示我在估值過程中究竟引用了哪些數據、找了哪些資料,並提供估值模型給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