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起來不像你的實際年齡耶!剛剛聽到你報年份的時候,我還想說是不是聽錯了」去同學家開的眼鏡行整理眼鏡時,同學的媽媽臉上浮現一陣訝異的神情。
出社會多年,一開始遇到這些驚呼時,都會有些不知所措,立刻就是一陣乾笑,直言沒有啦!謝謝啦!最近才慢慢地能夠自在面對:「哈哈,是剛好專業領域和興趣不同啦!會注重內在保養、以及打打太極拳」聽到這裡,通常很多人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打太極拳啊!那真的是個很好的運動耶!」雖然這是其中一環,但其實我心中更在意的,是內在臟腑的調理能如何做到通暢。
遙想大四時,因為自己對於身體認識的不足,讓醫生在我身上劃了一刀之後說出:「其實沒有問題耶!」當時的傻眼感受與複雜情緒,讓我就開始對中西式醫療、健康保健有了更多的懷疑與好奇。
「癌症已蟬聯42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且有逐漸年輕化、普遍化之趨勢」這是2024年許多網路媒體上看到的一段話,也是台灣衛福部釋出的資訊。癌症成因並不是我最切身在乎的議題,卻是我畢業後接觸營養領域觸及的第一個資訊,也讓我開始觀察:對保健觀念認知多寡,對台灣人民的生活影響有多深遠?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太多未知,而在疾病之中深受其擾?
隨著時間流逝、近年的疫情爆發,更加讓我意識到:唯有當我們注重身、心、靈、環境的均衡健康時,才算是真正擁有了健康。台灣這些年來,越來越重視健康產業、也越來越重視身心均衡發展,但真的有越來越健康嗎?答案不見得是肯定的。
「根據麥肯錫調查,全球消費者計劃在2030年前,與身心靈健康相關支出中的40~60%,將花在能夠促進健康的保健產品和服務上。換言之,相關的花費以保健產品與服務排第1順位。」 這則由康健雜誌看到的資訊,其實不難看出全球在健康產業上的重視,而如何消費,如何選擇,正是我們每個人在未來都必須面對的功課。
您有整理過,每個月花在營養保健產品或相關服務上面的費用,佔了月支出的多少比例呢?您又是如何去判斷與選擇適合您的產品或服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