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之半輕量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相較於以往,登山輕量化漸漸成為主流,但以往是什麼時候我不清楚,畢竟登山經驗才10年,而那時已有輕量化的傾向,而我能負重的程度不算好,勢必也朝輕量化的方向前行。

記得走能高安東軍時,身上背了18公斤,硬是讓大腿肌拉傷,吃止痛藥走完全程,之後便開始研究輕量化,10年來裝備的不斷調整,有了自己認為最舒適的配備方式,我自己定義為「半輕量化」。

半輕量化的是指有些裝備選擇輕量、有些則不選擇輕量,基本裝備控制在10kg內。

輕量:睡袋、睡墊、枕頭、食物、帳篷、鍋具、爐頭

非輕量:登山背包、鞋子

登山背包前篇提過,輕量背包會讓我負重時肩膀負擔較重,在多日行程中會選擇背負系統較好的背包,相對也就比較重一些;鞋子也曾買過輕量化的登山鞋(好像不到300g),但鞋底不耐磨,雖然有些人強調鞋子愈輕愈輕鬆,但相對你身上的重量也要減輕,既然我身上無法完全減重,就不會選擇最輕的登山鞋。

輕量的部分則著重在睡眠系統,這是從出發到回家都維持相同的重量,一個好的睡袋及睡墊不可少,我目前是使用約0度舒適且重量不到600g的睡袋及340g、R值3.9的充氣睡墊,二個加起來不到1kg,充氣枕頭大約100g,枕頭是我的必備項目,可以增加我的睡眠品質,有些人可能不需要,但對我很重要。帳篷大約1kg(不含地墊、營釘)。

食物:這幾年都針對食物進行輕量,要求好吃及輕量的結果,就是部分自己做,白米煮好乾燥、或加入雞高湯、牛肉湯煮成炊飯後乾燥、蔬菜煮熟後乾燥、蘋果切成片乾燥,黑糖粉再乾燥,再搭配幾包聖光牌新竹米粉(肉燥風味),除了加購一台乾燥機外,說實在這挺耗時間的,但在山上好吃對我而言挺重要的。

除此之外,也會安排每日的安素及高蛋白粉,近來也會搭配一些運動能量補給的藥丸,本來是使用馬拉松常用的能量補給膠,但知道它是高濃縮的水果糖漿後,我怕自己身體糖分太高,就減量了。肉類部分最近看中貓狗吃的凍乾,決定下次買來試試。

服裝是一般重量,中層是羽絨衣,晚上會冷的話,我會加上溯溪穿的日本科技機能服finetrack的內層衣褲,但這不適合在行走時穿,會熱死。

輕量化的結果,就是花銷一筆不小的費用,值不值得,就看各人的體能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徐小尾
14會員
18內容數
徐小尾的其他內容
2024/12/02
中華山岳2025年登山安全教育課程出爐了! 先能自救,才能救人。 近幾年來,登山人口增加,在山難不斷加上新聞發酵下,對安全意識也開始提升,不少民間團體皆開出課程,搜救隊也不斷成立,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前進。 登山安全是什麼?是除了基本體能外,檢示自身能力、對風險的判斷及意外發生時的應變能力。
Thumbnail
2024/12/02
中華山岳2025年登山安全教育課程出爐了! 先能自救,才能救人。 近幾年來,登山人口增加,在山難不斷加上新聞發酵下,對安全意識也開始提升,不少民間團體皆開出課程,搜救隊也不斷成立,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前進。 登山安全是什麼?是除了基本體能外,檢示自身能力、對風險的判斷及意外發生時的應變能力。
Thumbnail
2024/11/29
人通常會推廣自己喜歡的事物,但愛山的你會推薦朋友來爬山嗎? 在我原本的生活圈中沒有玩戶外的朋友,在爬山的過程中,慢慢認識登山的圈子,記得第一次跟團去奇萊主北,其中有一對夫妻,先生愛山、老婆愛海,先生帶老婆去爬山,希望她能對山感興趣,卻選了奇萊主北這個對新手而言有點難度的行程,後來老婆走上稜線,
Thumbnail
2024/11/29
人通常會推廣自己喜歡的事物,但愛山的你會推薦朋友來爬山嗎? 在我原本的生活圈中沒有玩戶外的朋友,在爬山的過程中,慢慢認識登山的圈子,記得第一次跟團去奇萊主北,其中有一對夫妻,先生愛山、老婆愛海,先生帶老婆去爬山,希望她能對山感興趣,卻選了奇萊主北這個對新手而言有點難度的行程,後來老婆走上稜線,
Thumbnail
2024/11/27
有沒有遇過一種狀況,在一個隊伍中,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速度快的人等人很累,速度慢的人心裡也有壓力,這件事在我走南二段的時候就解套了,速度快者與速度慢者分開走,最後在營地見;甚至次走奇萊東稜時,隊友快速的快到大理石營地,而我們正在下方要起登時下雨了,由於隊員有人懼高,我們決定在下方紮營,隔天提
Thumbnail
2024/11/27
有沒有遇過一種狀況,在一個隊伍中,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速度快的人等人很累,速度慢的人心裡也有壓力,這件事在我走南二段的時候就解套了,速度快者與速度慢者分開走,最後在營地見;甚至次走奇萊東稜時,隊友快速的快到大理石營地,而我們正在下方要起登時下雨了,由於隊員有人懼高,我們決定在下方紮營,隔天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天夏天我和好朋友再次去大阪。這趟旅程,我做了兩個自己覺得蠻好玩的行動測試: 用登山包(或叫行山背囊)取代四輪拉桿箱出行 不定旅行計劃,只是看當下的心情和體力情況來行事 這篇文章,我打算來整理一下這次我背登山包出行的感受,我總結出了三點好處。先說結論:背了登山包出國旅行後,就再也回不去,應
Thumbnail
今天夏天我和好朋友再次去大阪。這趟旅程,我做了兩個自己覺得蠻好玩的行動測試: 用登山包(或叫行山背囊)取代四輪拉桿箱出行 不定旅行計劃,只是看當下的心情和體力情況來行事 這篇文章,我打算來整理一下這次我背登山包出行的感受,我總結出了三點好處。先說結論:背了登山包出國旅行後,就再也回不去,應
Thumbnail
今天夏天我和好朋友再次去大阪。這趟旅程,我做了兩個自己覺得蠻好玩的行動測試: 用登山包(或叫行山背囊)取代四輪拉桿箱出行 不定旅行計劃,只是看當下的心情和體力情況來行事 這篇文章,我打算來整理一下這次我背登山包出行的感受,我總結出了三點好處。先說結論:背了登山包出國旅行後,就再也回不去,應該
Thumbnail
今天夏天我和好朋友再次去大阪。這趟旅程,我做了兩個自己覺得蠻好玩的行動測試: 用登山包(或叫行山背囊)取代四輪拉桿箱出行 不定旅行計劃,只是看當下的心情和體力情況來行事 這篇文章,我打算來整理一下這次我背登山包出行的感受,我總結出了三點好處。先說結論:背了登山包出國旅行後,就再也回不去,應該
Thumbnail
去年12月去大阪和京都,同行的好朋友是個喜歡戶外活動的人,那時的我對於極簡生活也還一無所知,於是就有了下面兩個畫面: 我們一個拉著大行李箱,一個背著登山包穿梭在大阪的商場一樓,來回尋找地鐵口。終於確定好方向,下某個短坡樓梯,她不時幫我抬一下我那隻稍顯沈重的行李箱(事後發現拿錯了,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
Thumbnail
去年12月去大阪和京都,同行的好朋友是個喜歡戶外活動的人,那時的我對於極簡生活也還一無所知,於是就有了下面兩個畫面: 我們一個拉著大行李箱,一個背著登山包穿梭在大阪的商場一樓,來回尋找地鐵口。終於確定好方向,下某個短坡樓梯,她不時幫我抬一下我那隻稍顯沈重的行李箱(事後發現拿錯了,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
Thumbnail
外套、雨衣、健走鞋...,點開手機裡靜躺足月的四國遍路行李清單,前面這幾項實屬朝聖者的尋常標配,往下滑,當營帳、睡袋、營釘等字眼一一浮現,我的肩頸細胞們,瞬間緊繃,彷彿鼻腔都快聞得到,痠疼烙印在肉體裡的恐懼滋味。就這樣?還沒完呢。
Thumbnail
外套、雨衣、健走鞋...,點開手機裡靜躺足月的四國遍路行李清單,前面這幾項實屬朝聖者的尋常標配,往下滑,當營帳、睡袋、營釘等字眼一一浮現,我的肩頸細胞們,瞬間緊繃,彷彿鼻腔都快聞得到,痠疼烙印在肉體裡的恐懼滋味。就這樣?還沒完呢。
Thumbnail
我環遊世界的大背包中最重的兩樣東西,一樣我確定下次(?)不會再帶,另一樣我確定下次一定會揹。
Thumbnail
我環遊世界的大背包中最重的兩樣東西,一樣我確定下次(?)不會再帶,另一樣我確定下次一定會揹。
Thumbnail
那一年遇到三個颱風_頭兩天 Day 1_2007.08.04 【斗六→台中→台北】星期五晚上和家人吃了飯,提早慶祝父親節,匆匆上台北,再次確定裝備,借住在不可多得的好友家,等待出發。 【台北淡水→林口體院】早上前往林口,心中忐忑,迎接挑戰的剎那,總挾帶著興奮與不安,擔心我無法背負重量,擔心腳第一天就
Thumbnail
那一年遇到三個颱風_頭兩天 Day 1_2007.08.04 【斗六→台中→台北】星期五晚上和家人吃了飯,提早慶祝父親節,匆匆上台北,再次確定裝備,借住在不可多得的好友家,等待出發。 【台北淡水→林口體院】早上前往林口,心中忐忑,迎接挑戰的剎那,總挾帶著興奮與不安,擔心我無法背負重量,擔心腳第一天就
Thumbnail
任務【04】:盤點你最常使用的那一個外出包包中的物品。 最近我購買了一個新的外出包包,在購買這個包包的過程中,我到底進行了哪些思考,讓我跟大家娓娓道來! 在【關卡01】的文章中,我還沒有這個新包包,那時候我的外出包包就是下圖的這一個,如果我外出時沒有要帶筆電的話,我就只背上這個包包。
Thumbnail
任務【04】:盤點你最常使用的那一個外出包包中的物品。 最近我購買了一個新的外出包包,在購買這個包包的過程中,我到底進行了哪些思考,讓我跟大家娓娓道來! 在【關卡01】的文章中,我還沒有這個新包包,那時候我的外出包包就是下圖的這一個,如果我外出時沒有要帶筆電的話,我就只背上這個包包。
Thumbnail
秋冬之際,正是訓練耐寒體質的時刻,有鑑於標題就很可能被人公幹,這邊先說明寫這篇的主要目的: 1.透過日常的訓練,增加刁山時的生存率 2.增加自我覺察,即使衣著不多仍盡可能減少失溫風險 3.在身體耐冷度提高後,減少衣物空間,帶更多重要的技術裝備上山或有多的衣物可以支援隊友。
Thumbnail
秋冬之際,正是訓練耐寒體質的時刻,有鑑於標題就很可能被人公幹,這邊先說明寫這篇的主要目的: 1.透過日常的訓練,增加刁山時的生存率 2.增加自我覺察,即使衣著不多仍盡可能減少失溫風險 3.在身體耐冷度提高後,減少衣物空間,帶更多重要的技術裝備上山或有多的衣物可以支援隊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