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音樂與專注的禱告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卻在一個十七歲輟學、留長髮長鬍子青年的生命中奇妙地結合。這結合更使他日後成為專輯銷量破四百萬的基督教音樂人,並在音樂事業攀上顛峰之際創辦修道團體,培育無數基督徒的靈命。幫助他結合搖滾音樂與專注的禱告,讓音樂人與屬靈導師兩種身分相輔相成的,就是耶穌禱文。這個耶穌禱文的故事,要從主人翁塔波特(John Michael Talbot)的出生和成長說起。塔波特一九五四年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一個衛理宗家庭。他從小學習彈奏吉他,高中輟學後加入搖滾樂團,在聲色名利世界中迷失。後來樂團解散,他重新尋求上帝,立志善用音樂恩賜來服事祂,祝福世人,於是就開展基督教音樂事工,更很快在全球最大基督教音樂唱片公司躋身炙手可熱的歌手兼吉他手。可是,在事業、事工兩得意之際,他發覺自己的靈命十分空虛:「我熟悉聖經,日常言談也愛引用經文,卻失落了當初歸信的那位純粹的耶穌。」(The Jesus Prayer, 9-10)後來他使用耶穌禱文來禱告,靈命得到意想不到的更新:「我的信仰變得更深刻,從信仰和道德的可理解之物,進深至在默觀的恩典中更日常地經歷上帝。這默觀的恩典超越理解、名稱、形式,以及描述。」(JP11)後來他發現,許多西方基督徒所接受的教育偏重思辨,信仰往往停留在知識層面,其中熱心服事者尤其容易倦怠,於是他就向他們引介耶穌禱文的屬靈操練,以期支撐他們的脆弱的屬靈體質。(JP12)
耶穌禱文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世紀修士耶路撒冷的伊西赫(Hesychius of Jerusalem)。他因註釋聖經、積極參與關於基督屬性的神學討論而聞名。除了身為聖經學者、神學家之外,他更是造福後世的靈修大師。他解釋禱告期間呼喚耶穌名字的屬靈裨益:「經驗告訴我們,對於那些想淨化內心的人,呼喚耶穌的名字的確是很大的祝福。……藉著持續記念和呼喚主耶穌基督,我們獲得某種上帝所賜的平衡。……我們的內心應該不斷重複耶穌的名字。」(JP140)「正如水作為海洋的構成部分……耶穌禱文是不可或缺的基礎,不被思想干擾……構成靈魂內在難測的平靜,構成隱祕而單一的默觀……這些恩典使理智得到保護,讓我們呼喚耶穌基督、心智的平靜而不被看似美好的思想破壞。」(JP147)除了伊西赫之外,五世紀還有另一位靈修大師弗特奇的狄厄多修 (Diadochus of Photice),他既是主教又是苦修者,在影響後世宣認「基督神人二性」教義的迦克墩大公會議上叱吒風雲。狄厄多認為:「既然人理智都會做些事來滿足對活動的需要……不如就禱告呼喚『主耶穌』吧。」用今天心理學的說法,此舉減緩心智的分心,簡化它要處理的事情,以致它能專注。( JP147-148)東正教靈修經典《教父選集》(Philokalia)記載,初學禱告者必須避免太頻繁改變耶穌禱文的用詞,否則會失去專注,讓心智無法生根結果。(JP135-136)
從伊西赫和狄厄多開始倡導禱告中呼喚耶穌的名字,這傳統經過埃及西奈和希臘阿索斯山(Mount Athos)修士傳承,以至在斯拉夫語基督徒當中廣泛應用,最後演變為今天的耶穌禱文。耶穌禱文作為東正教的靈修遺產,二十世紀中期開始漸漸傳播到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為世界各地許多靈命枯竭的基督跟隨者灌注古老的嶄新活力。(JP140-141)
作為對知識成癮、沉迷工作的文字人,專注禱告對我而言毫不容易,但以耶穌禱文來禱告卻有驚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