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微笑的告別,什麼樣的葬禮稱為「喜喪」?

帶著微笑的告別,什麼樣的葬禮稱為「喜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傳統文化中,有兩場人生大事尤為重要:婚禮與葬禮。婚禮象徵著喜慶與新生,而葬禮則通常帶著沉重與悲傷。然而,凡事總有例外。在許多地區,存在一種充滿特殊意義的葬禮——「喜喪」。這種葬禮雖為悼念亡者,但並不哀傷,而是充滿感恩與敬意。那麼,什麼是「喜喪」?如何衡量?

圖 / freepik

圖 / freepik

「喜喪」的定義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三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簡言之,「喜喪」指的是當亡者德高望重、福壽雙全時,其離世被視為一種功德圓滿,家人與社會對其充滿尊敬與祝福,這場喪禮便成了「喜喪」。

衡量「喜喪」的三大標準

要將葬禮稱為「喜喪」,亡者需同時滿足三項標準:「全壽」、「全福」、「全終」。

1. 全壽

全壽是衡量「喜喪」的第一項標準,意指亡者享有高壽,一般需年逾八十歲。在古代,因醫療水平有限,平均壽命多在四五十歲左右,七十歲已屬「古來稀」。若亡者活到八十歲以上,便可稱為「壽終正寢」。

2. 全福

全福意指亡者一生有福氣,子孫滿堂,兒女孝順,是家族的福星。在傳統觀念中,「多子多福」是一大標誌。如果亡者去世時能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且後代對其敬愛有加,便可視為「全福」。

3. 全終

全終指的是亡者以自然方式離世,無病無痛、無紛擾,達成生命的圓滿結局。

無病無痛:亡者生前未曾經受長期病痛折磨,安然離世。

無紛擾:亡者一生積德行善,無爭端與誹謗,廣受尊敬,對家族或社會有所貢獻。這樣的生命結局,正是「功德圓滿」的體現。

「喜喪」的儀式與氛圍

「喜喪」不同於傳統葬禮的悲痛氛圍,追求一種感恩與懷念的平和氛圍。

1. 喜慶元素

在「喜喪」儀式中,主人家通常會用紅色綢帶裝飾靈堂,有的甚至會請戲班子演唱,並在門外燃放鞭炮,表達對亡者的懷念與敬意。這些舉措象徵著亡者壽終正寢,為家族帶來福氣。

2. 賓客氛圍

前來弔唁的親友被要求不哭泣,反而帶著笑容,向亡者致敬。葬禮上,主人家還會設宴款待賓客,以感謝親友的到來,並借此慶祝亡者德壽圓滿,同時祈願家族人丁興旺、枝繁葉茂。

「喜喪」的文化意義

「喜喪」不僅是一種對亡者的禮讚,更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生命圓滿的追求與尊重。它教會我們,即便面對離別,也可心存感恩與敬意,感嘆生命的豐盈與偉大。

在「喜喪」中,亡者不僅以德行與福壽受到世人的尊敬,更以圓滿的人生為後代樹立榜樣,這正是它被世人珍視的原因所在。

avatar-img
金麟生命的沙龍
47會員
121內容數
齁-是當你接到一屁股鳥事的時候會發出的嘆息。黑-是在看見人性陰暗時黑化的過程。給自己一個機會記錄下殯葬業的見聞,也讓大家了解這些英挺西裝背後藏著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金麟生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禮儀產業的企劃與媒體運用至關重要。本篇文章深入探討為何禮儀公司需要制定周密的企劃,以提升品牌形象、應對市場競爭與強化創新。並闡述自媒體在消弭對死亡話題的恐懼及資訊不對等方面的功能,希望能透過正確的宣傳,讓大家能輕鬆面對死亡與相關服務,打破傳統觀念。
一名25歲的工程師因急性酒精中毒在酒吧參加促銷活動後不幸身亡。這起事件引發了對酒類促銷活動責任的深思,特別是對於商家是否應負責的討論。同時,類似的極端飲食活動也引發了公眾的關注。無論是酒精還是食物的過量攝取,如何保障消費者的安全,以及相關單位的責任,都需要社會的關注與討論。
在電影和電視劇中,角色在死亡前經歷的人生回顧,稱為人生跑馬燈。這一現象不僅是藝術手法,更有醫學根據,許多瀕死者的記錄顯示,他們在臨終時會出現腦波活動的強烈反應,導致回憶過去。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人生跑馬燈的醫學解釋及其與迴光返照的關聯,揭示了死亡過程中腦部的驚人現象。
喪葬費用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本文深入探討了喪葬業的高昂收費以及臺北市民公葬的經濟方案。報導中提到,不少家庭在喪禮上需要面對重重費用,而聯合奠祭的低價選擇在一定條件下提供了實惠服務。然而,聯合奠祭也存在宗教適配及親友參與的限制。最終,主題圍繞著在喪禮中如何找到合適平衡,兼顧經濟與尊嚴。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的無常與人們在生命末期常感遺憾的五件事,包括未能陪伴所愛之人、過度投入工作等。透過作者自身的反思與親友的故事,提醒讀者珍惜當下、勇於探索冒險。希望藉此引發讀者對生活方式的省思,以及對於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最終,該文鼓勵我們在忙碌中不忘愛與陪伴的重要。
本文探討了人體器官在黑市的價值,特別是針對賣腎的年輕人故事作為引子,提醒人們健全的身體與健康的價值。文章分析了各種器官如腎臟、肝臟、心臟等的市場價格,並強調不應因一時衝動而輕易做出損害身體的決定。健康是無價的,應當妥善珍惜。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禮儀產業的企劃與媒體運用至關重要。本篇文章深入探討為何禮儀公司需要制定周密的企劃,以提升品牌形象、應對市場競爭與強化創新。並闡述自媒體在消弭對死亡話題的恐懼及資訊不對等方面的功能,希望能透過正確的宣傳,讓大家能輕鬆面對死亡與相關服務,打破傳統觀念。
一名25歲的工程師因急性酒精中毒在酒吧參加促銷活動後不幸身亡。這起事件引發了對酒類促銷活動責任的深思,特別是對於商家是否應負責的討論。同時,類似的極端飲食活動也引發了公眾的關注。無論是酒精還是食物的過量攝取,如何保障消費者的安全,以及相關單位的責任,都需要社會的關注與討論。
在電影和電視劇中,角色在死亡前經歷的人生回顧,稱為人生跑馬燈。這一現象不僅是藝術手法,更有醫學根據,許多瀕死者的記錄顯示,他們在臨終時會出現腦波活動的強烈反應,導致回憶過去。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人生跑馬燈的醫學解釋及其與迴光返照的關聯,揭示了死亡過程中腦部的驚人現象。
喪葬費用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本文深入探討了喪葬業的高昂收費以及臺北市民公葬的經濟方案。報導中提到,不少家庭在喪禮上需要面對重重費用,而聯合奠祭的低價選擇在一定條件下提供了實惠服務。然而,聯合奠祭也存在宗教適配及親友參與的限制。最終,主題圍繞著在喪禮中如何找到合適平衡,兼顧經濟與尊嚴。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的無常與人們在生命末期常感遺憾的五件事,包括未能陪伴所愛之人、過度投入工作等。透過作者自身的反思與親友的故事,提醒讀者珍惜當下、勇於探索冒險。希望藉此引發讀者對生活方式的省思,以及對於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最終,該文鼓勵我們在忙碌中不忘愛與陪伴的重要。
本文探討了人體器官在黑市的價值,特別是針對賣腎的年輕人故事作為引子,提醒人們健全的身體與健康的價值。文章分析了各種器官如腎臟、肝臟、心臟等的市場價格,並強調不應因一時衝動而輕易做出損害身體的決定。健康是無價的,應當妥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