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 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當你失去意識且無復原可能時,你會希望持續被插管及靠呼吸器的方式活下去嗎?


你是否曾和最親近的家人討論過,你想要的善終方式?


你,害怕死亡嗎?

 


我還在台灣的時候就聽過王曉明事件。她十七歲的時候因車禍成植物人,父母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還是比她早十年先走。後來妹妹將她轉往專業機構看護,她躺了快五十年 (2010年), 直到逝世都未清醒。王曉明的爸爸曾經向立法院請願,希望速訂安樂死法律,好讓王曉明可以解脫,但未成功。這件事在我年輕的心裡種下一粒種子,讓我開始關注有關安樂死這件事。


華人社會普遍不太喜歡談死,因為覺得不吉利。如果長輩不主動談到他們的身後事要如何安排,晚輩也不敢問,怕被罵在詛咒或是肖想分財產。在大家都不願討論,又不懂讀心術,而手足之間因不想承擔後果而沒人敢做主的情況下,一旦有緊急狀況發生,在急診室的當下,直覺反應一定是請醫生急救。但這一救,有可能造成生不如死的後果。


我無意間看到這本《有一種愛是放手》,這書名當下讓我以為是談論好好分手之類的感情書籍。仔細一看,才發現是討論如何讓重病的人好好善終。


前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當初選擇做復健科醫師,是因為不想在未來醫療生涯中,經常面對死前急救以及病人的死亡。萬萬沒想到後來實施全民健保,因為醫療科技進步和過度使用、加上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復健科有越來越多極重度失能的病人,深陷在生不如死的慘境,這比面對死亡還讓人不忍。


在作者親眼目睹78歲罹患失智症的公公,因插管臥病12年,那個生不如死的過程,才發現,能平靜地死,比安穩地活,更加困難。後來剛罹患小腦萎縮症的母親,也親眼目睹表弟長期插管臥床的慘狀,立即對作者表示未來絕對不插管。19年後已83歲的母親因病情惡化,要求作者協助在家「斷食善終」,三星期後安穩離世。


台灣目前出現一個兩極化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台灣有生產力的年輕人口越來越少,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和過度使用,老年失能人口卻快速增加。預計於2025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將佔百分之二十 (每五個國民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進入超高齡社會。


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同時,也意味著很多醫療相關的需求和費用也跟著增加。作者指出,台灣健保費用將近四分之一 (約二千億元) 用在重症末期的無效醫療,住在養護中心的病人有七成是無意識者。將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死在醫院或機構,因為許多病患是「被插管」,即便當初吩咐過子女不要插管;平均臥牀十年才得以往生,這樣的醫療算成功,還是失敗?


我們過度重視挽救生命,卻忽略讓生命好好離開的觀念。由於多數家屬和醫生沒有「以病人為中心」,沒有尊重病人的「醫療自主權」,導致目前台灣有上百萬個家庭,正在面對家有重度失能者,長期臥床的困境。所以善終議題,不只是個人的,也是家庭、社會、甚至是國家的議題。


那要如何做,才能好好善終呢?作者先後出版《斷食善終》和《有一種愛是放手》,詳盡描述她的親身故事,引起廣大討論。她成為無數困在無效醫療中的病人及照顧者的求生窗口,進而發願成為善終推廣大使,並陸續協助80名以上的病患斷食善終。因為她相信:現代醫學讓人活得久,卻無法活得好。


「自然死」比「醫療死」更有尊嚴。書上談到,自古以來,人們在面臨死亡時,都是躺在家中大廳,由親人陪侍在旁,或有巫師、牧師、比丘/尼、家醫來訪,提供身心靈的照顧。人們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在摯愛的家人圍繞中,交代好後事。在不吃不喝幾天後,平靜的嚥下最後一口氣。家人依循當地傳統儀式,將親人送離人世,祈禱他們在天之靈庇佑活著的家族。這就是傳統的「壽終正寢」,也是人們心目中的「善終」。


但是,為什麼現在的社會,反而無法善終呢?我將作者提出的觀點,略分成三大困難。


困難一:法律不完善、「預立醫療決定書」不便利、宣傳不夠,導致無法發揮該有的效用。


作者談到,有鑒於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不周全,2019年開始實施「病人自主法」,擴大適用對象,以及追加12種罕見疾病 (但還是有漏網之魚,例如帕金森氏症),並讓民眾可以事先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註記在健保卡上。


可惜,「病人自主法」還是不夠完善。其主旨在保護國人在疾病末期失能嚴重時,可以有拒絕無效醫療的生命自主權,但是只適用於「十八歲以上」的「有行為能力者」。由於家屬無法代簽同意書,若發生急症或重傷而失去行為能力者,只能拖到末期選擇沿用安寧緩和條例。加上許多醫生尚不認為,讓「嚴重失能」的病人得到善終也是醫療的一部分。


目前「病人自主法」已經實施第五年,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人數不到七萬人,且多半以50-60歲、身體健康、社經地位較高的知識分子、且以北部人居多,主因之一可能是因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需要額外諮商時間、證人、及費用等不便利性、城鄉資源分配差異、社經地位與醫療資訊的落差,影響民眾對醫療自主的意識,導致簽署意願低落,因此在減少無效醫療、讓病人善終方面,沒有發生足夠的效用。


作者建議,如果「病人自主法」可以增加「失去意識者,可由家屬根據其生死觀,代簽同意書」、取消「年紀限制」、讓「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仿照安寧緩和條例,只要在醫院服務台將填好的表格資料,寄送到某個單位,就可以註記在健保卡上,簽署費用由健保給付並強力推廣,那麼我們不但有一套保障範圍完善的「自然死法案」(屆時可以廢除安寧緩和條例),民眾主動提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意願提高,就能達到減少無效醫療,讓病人善終的目的。


困難二:病人和家屬需要提早討論死亡,達到共識,在緊要關頭時,能夠尊重病人的意願。


怕死,才是真正痛苦來源。民調表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想在家善終。但實際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死在醫院。善終的關鍵,就是為病人設想,而不是只顧及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或者恐懼及愧疚,而不肯放手。


二十幾年前我剛到美國加州的時候,在報上看過一則新聞。新聞提到佛羅里達州有一位已婚女性因意外變成植物人,靠呼吸器維生。由於她事前沒有留下生前信託或遺囑,丈夫便向法院提出撤除太太的維生系統,但岳父母反對而提告的事件。


雙方都是出自於愛,只是角度不同。我印象中法院的最後判決是依照丈夫的要求,撤除太太的維生系統 (因為在美國,如果已婚,決定權在配偶,不是直系血緣的父母)。


台灣的王曉明和美國佛州的這二個案例對我造成很大的震撼。一來我不希望家人因為意見不同而互告,二來我也不想那樣活著。所以我很早就在美國辦好生前信託,立下遺囑。


我的部落格上也明確寫出意願,也常跟周邊經常往來的朋友說萬一有一天我意識不清、或需要截肢才能存活、或可能需要長期臥床、只要我無法恢復正常健康的話,請不要急救、不要插管、不要靠機器維生,讓我直接善終。到時候,請捐出我所有可用的器官,剩餘的就火化後樹葬或海葬即可。


我和朋友都是正常健康的人,不過我們平時也會為了健康理由,而主動做數日到數週的斷食排毒療法;禁食/斷食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上也有悠久的歷史。書上談到,末期病患選擇斷食善終,只是為了脫離病痛而做的一種手段。


從開始斷食到善終這二到四週的歷程,是事前經過充分溝通與準備,有時間與親密家人陪伴相處,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反悔而恢復飲食,對家屬是珍貴且圓滿的體驗,對社會沒有害處,這和無預警、暴力式的自殺方式,完全不同。


作者強調,這段斷食善終的經歷,對往生者和親人而言都深具意義。讓往生者感受到尊嚴與愛,讓親人有時間透過陪伴和道別,與往生者產生更深的連結,足以克服喪親的悲傷,轉化成深深的祝福與歡喜。生死兩相安。對還算年輕、但因意外或重病導致無法恢復意識的病人,若能放棄無效醫療,甚至捐贈器官,造福他人,才是醫療科技進步的最大福祉。


病人在有自主意識時,若曾向家人表示要好死、不要歹活,不要插管急救,甚至有事先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家人應該要尊重病人的抉擇。愛,不是把受苦的父母或兒女留在身邊伺候,而是順從他們的意願,以他們的最大利益為考量。臨終不送醫,避免無效醫療的折磨,讓重病者可以善終。


不作為,只陪伴。讓他們離苦得樂,因為死亡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對死者和生者都是。


困難三:醫護人員也需要重新學習,並持續被教導「善終」的生命倫理素養教育。


作者在書中一開始就提到,在60年代發明各項高科技儀器,加上全民健保實施以後,只要家屬或醫生不放棄,末期病人幾乎沒有「真正死去」的機會。


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 (VSED自主停止飲食) 的定義是因持續而無法忍受的痛苦,有決策能力的人,自願且故意採取停止進食及水份的行動,已達到加速死亡的目的,此行為沒有醫療協助死亡或安樂死的法律與倫理爭議。


VSED是生命末期減少痛苦的選項,及病人的權力之一。在美國是合法的,壽險和健保都會給付,而且多數醫院都會願意協助照顧這樣的病人。美國最高法院確認,有決策能力的人,有權拒絕任何不想接受的治療。包括食物及水份,即使這樣將導致其死亡。


在英國也不需由法院審理,只要家屬和醫療人員對長期無意識或永久性植物人病人的「最大利益」有共識,就可以撤除鼻胃管,即便沒有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或預立遺囑。


作者觀察到,目前在台灣仍有許多醫生基於醫療本位和父權主義,著重在救活,而不是遵循醫療法規認知,及「以病人為中心」的生命倫理素養教育,依據對末期病人的「最大利益」為考量,造成很多醫療人員認為病人沒有活下去就是失敗。


因此,一旦家屬要求延命治療時,醫師又會害怕家屬提告,導致末期病人繼續被「無效醫療」折騰,也浪費醫療資源。現代醫療干預了天命,用人為方式延長生命,但是有誰考慮到末期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呢?什麼樣子的活著,才叫有意義的活呢?


台灣加護病房的密度之高,在世界排名第一,然而還是一床難求,因為有高比例的無效醫療,延長死亡過程。台灣健保號稱世界第一,約有二千億元是用在病人死亡前幾個月。如果花一百萬,讓病患多活一天,算不算有效醫療?


如果病患已無法自主,家屬和醫療體系也不願放手,這個苦難要如何友善終結呢?若能將健保省下的經費,轉而補助民眾的預立醫療諮商,以及其他更需要醫療才能恢復健康的病人,相較於後續無效醫療造成的浪費,不僅能將健保的醫療資源用在正確的人事物上,還能讓末期病患免於痛苦、得到尊嚴,也讓家屬提早恢復正常生活。


現代人忙著生活,無暇思考死亡,傳統文化也避談死亡,視死亡為不吉利和痛苦,使人們無法以客觀理性去面對終會來臨的死亡。但死亡是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可能發生在瞬間,也可能長達數年。


我認為,著手好好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可以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而善終是我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況且,讓自己帶著死亡的覺知,可以讓人活得更有意義,珍惜剩餘時光完成遺願,並坦然面對死亡。


放手,也是因為愛。死亡不是生命的熄滅,而是一個靈性充滿活力的時刻。「我」是不滅的能量,靈魂會繼續下一段旅程。

 


謝謝你與我一起共享這本 《有一種愛是放手》。

也衷心希望每個人,開始思考生離死別吧,因為我們都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

我們下次見。

 

歡迎您分享本篇文章,請記得標明出處。All right reserved.



延伸閱讀:《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何能走得安然》、《記憶空了,愛滿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熟齡文青-avatar-img
2024/05/06
本文題材是非常艱難的人生課題,也是每一個人需要自己深思的決定,謝謝你寫出這篇文章,非常有意義。
莎馪娜-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08
熟齡文青 感謝你的認同,我總覺得趁自己腦袋清楚的時候,趕快把自己的身後事交待清楚,就是對活著的人,最好的禮物了。
黃璧怡-avatar-img
2024/05/04
人生最後一步,是沉重但重要的議題,感謝莎馪娜介紹自主停止飲食這選擇。
莎馪娜-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05
黃璧怡 謝謝你的留言。希望越多的人開始思考,自己想要怎麼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這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的父母輩避而不談,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來改變不願意討論死亡這話題的傳統。
凱特-avatar-img
2024/05/16
我本身從事醫療相關工作,看了很多也聽了很多與死亡有關的人生故事。說真的,自己卻從來沒有深入思考,自己想要怎麼死去。更何況是父母親的部分更不願去想。這篇文章,提醒了我應該要試著踏出第一步去思考如何有好善終,謝謝分享。
莎馪娜-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16
凱特 華人的確不太喜歡討論死亡和錢。不過我發現,最近幾年在許多心理諮商師或醫生開始有部落格、開課程、Podcast、上電視或廣播節目,不論有關憂鬱症、死亡、親子或夫妻關係等等的議題,都比過去要有更多的討論和學習,是好事。轉變都是慢慢來的一個過程,只要從我們自己開始,未來就會慢慢不一樣。我們一起加油吧!
avatar-img
莎姐的矽谷茶棧
14會員
19內容數
以前很愛看書的我,終於發現自己很久沒看書了。2024年設定一個每月讀二本書和寫二篇讀後心得的目標,重新學習寫作,後經友人推薦來方格子開房間。我的部落格從2000年左右開始寫,從PC Home電子報、無名小站、Blogger、到現在的WordPress,單純記錄日常生活點滴。www.SabrinaHuang.com
莎姐的矽谷茶棧的其他內容
2024/07/15
從大腦神經結構上的不同,來看男女性別帶來的天生差異。作者從科學以及教育觀點,探討男女孩在學習型態和情緒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提出男女分班上課的好處,並提供了一些教養孩子的方法。
Thumbnail
2024/07/15
從大腦神經結構上的不同,來看男女性別帶來的天生差異。作者從科學以及教育觀點,探討男女孩在學習型態和情緒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提出男女分班上課的好處,並提供了一些教養孩子的方法。
Thumbnail
2024/06/28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她面對生活挑戰時展現的勇氣和堅持。從成長過程到面對職場、婚姻和人生挫折,作者通過自己的經歷,表達了對生活的勇敢面對。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個即將舉行的女力營活動,將由多位女性領域專家分享相關主題。
Thumbnail
2024/06/28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她面對生活挑戰時展現的勇氣和堅持。從成長過程到面對職場、婚姻和人生挫折,作者通過自己的經歷,表達了對生活的勇敢面對。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個即將舉行的女力營活動,將由多位女性領域專家分享相關主題。
Thumbnail
2024/06/15
矽谷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擁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族裔、膚色、語言和文化的地方。本文介紹了矽谷的多元性,並探討了工作、生活和社交圈的影響。鑑於矽谷的特殊性,本文還提到了一些當地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困境。作者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分享了他在矽谷生活的見聞,讓讀者能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地區。值得一讀的好書!
Thumbnail
2024/06/15
矽谷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擁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族裔、膚色、語言和文化的地方。本文介紹了矽谷的多元性,並探討了工作、生活和社交圈的影響。鑑於矽谷的特殊性,本文還提到了一些當地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困境。作者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分享了他在矽谷生活的見聞,讓讀者能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地區。值得一讀的好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停下來喘息 有時的適可而止 不是為了什麼 而是讓自己喘口氣 什麼都不去想也是種放空 讓情緒有個和諧的出口 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種 不為他人 純為自己 日子總該好好的柔軟 心情總該好好的善待 轉念從來不是為了誰 不疼惜自己又誰暸解 一種懂得也是種明白 有句話說 生活不是綁架自己 而
Thumbnail
停下來喘息 有時的適可而止 不是為了什麼 而是讓自己喘口氣 什麼都不去想也是種放空 讓情緒有個和諧的出口 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種 不為他人 純為自己 日子總該好好的柔軟 心情總該好好的善待 轉念從來不是為了誰 不疼惜自己又誰暸解 一種懂得也是種明白 有句話說 生活不是綁架自己 而
Thumbnail
用祝福開啟新的一天
Thumbnail
用祝福開啟新的一天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超級好看的《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延伸閒聊
Thumbnail
-超級好看的《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延伸閒聊
Thumbnail
真正的愛裡,沒有恐懼,沒有犧牲,沒有掌控,沒有輸贏。 真正的愛裡,只有敞開,只有信任,只有成全,只有自由。  當生命落陷時,知道你並不孤單,總是將眼光聚焦於希望! 在流淚中知道自己的心正被撫慰、被洗滌, 在暗夜中知道自己終會看見出路和光亮.... 
Thumbnail
真正的愛裡,沒有恐懼,沒有犧牲,沒有掌控,沒有輸贏。 真正的愛裡,只有敞開,只有信任,只有成全,只有自由。  當生命落陷時,知道你並不孤單,總是將眼光聚焦於希望! 在流淚中知道自己的心正被撫慰、被洗滌, 在暗夜中知道自己終會看見出路和光亮.... 
Thumbnail
關於幸福 很多人認為現在一定要怎麼樣 以後才會幸福 我想 他們是誤會了人生 幸福沒有額度 想要體會幸福 前提是生命還在進行式
Thumbnail
關於幸福 很多人認為現在一定要怎麼樣 以後才會幸福 我想 他們是誤會了人生 幸福沒有額度 想要體會幸福 前提是生命還在進行式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療癒心靈的書,適合在疲累時或是睡前閱讀,讀完後讓人心開意解。它給人平靜、安穩、恬適、自在的感覺,內容充滿了作者經過時間的洗禮後所淬煉出來的智慧。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三個特別有感的部分,包括需要愛的關係和安靜地與自己相處,愛自己的具體表現,以及不將就的人生。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療癒心靈的書,適合在疲累時或是睡前閱讀,讀完後讓人心開意解。它給人平靜、安穩、恬適、自在的感覺,內容充滿了作者經過時間的洗禮後所淬煉出來的智慧。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三個特別有感的部分,包括需要愛的關係和安靜地與自己相處,愛自己的具體表現,以及不將就的人生。
Thumbnail
興趣,親情,人生,健康,甚至生命。金錢,都可以向任何人索取
Thumbnail
興趣,親情,人生,健康,甚至生命。金錢,都可以向任何人索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