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策略包含
(1) 長篇“中心”內容 Longform Hub Content
(2) 6-10個短篇“輻射”內容 6-10 short-form "spokes"
(3) 2個號召行動(CTA)以去平台化 2 CTAs to deplatform 」
「利用高品質模板讓你的“輻射內容 Spoke Content” 更好與更快」
「"中心 Hub" 是長內容,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短內容,例如電子報,播客,YT系列,部落格文章等等。
「"輻射 Spole" 是社群平台短內容,例如推特,領英貼文,Threads串等等。」
「"模板 Template" 是已知成功的輻射內容格式。」
「九個步驟可以完成“中心&輻射”內容模型:
步驟 1:發想 (Ideate)
步驟 2:研究 (Research)
步驟 3:主軸內容 (Hub Content)
步驟 4:編輯 (Editing)
步驟 5:主軸內容前的號召行動 (Pre-hub CTA)
步驟 6:主軸內容後的號召行動 (Post-hub CTA)
步驟 7:短篇內容 (Short-form)
步驟 8:主題串 (Thread)
步驟 9:發佈 (Publishing)」
這段討論,來自 Justin Welsh[1] 的 The content operating system [2],引發我對「Threads發文策略」的重新思考。
我今天重讀 Justin 這門課的 slide,才發現這邊說的 Hub 內容我一開始不懂的原因,是因為我當時不太能產出長篇的內容。
然而,由於現在已經有嘗試經營「Obsidian學術工作流」[3] 的付費社群,逐漸了解 Justin 說的長篇內容是什麼意思。
而為了實踐 Justin 的這個工作流,
我打算嘗試把社群內的付費講座,當作是長篇內容,
然後透過 Spoke 模型,來進一步產生各種社群媒體上的內容,
來讓更多需要學術工作流的碩博士生,
有機會使用看看我這套打磨18年的知識工作流。
另外 Justin 這個模型也適合用來做「電子報 Newsletter」的行銷,
這樣讓我萌生去準備經營電子報的計畫,
尤其這樣可以多一個「渠道 Channel」來傳遞價值。
另外CTA的部分我也還沒嘗試過,
我到現在才開始看懂為什麼需要CTA。
數位寫作真的是很有趣的遊戲,
隨著持續實踐,我也逐漸看懂各種高產出的創作者背後的邏輯。
非常有意思。
Reference
[1] https://www.justinwelsh.me/
[2] https://learn.justinwelsh.me/content
[3] https://buymeacoffee.com/msovehlfp/memb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