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多國片都似乎身懷重責大任,企圖影以載道,或聲光奪目,抑或用力地挖出他們的心,《女兒的女兒》以一種流動的、簡單的方式娓娓跟你說了一個故事,她是跟你說了,卻沒有任何企圖要改變你的任何觀點,回過頭,她好好地、輕輕地去過她自己的人生。
我感覺有很久沒有看過這樣的國片了,讓我想起第一次看李安的「囍宴」的感覺。(不是因為有趙文瑄,而是一種電影的說話方式)
當眾多國片都似乎身懷重責大任,企圖影以載道,或聲光奪目,抑或用力地挖出他們的心,《女兒的女兒》以一種流動的、簡單的方式娓娓跟你說了一個故事,她是跟你說了,卻沒有任何企圖要改變你的任何觀點,回過頭,她好好地、輕輕地去過她自己的人生。
我以為我進戲院是要好好地哭一場的,我以為是那種親情母女同志和解戲,吧拉吧拉的,結果完全不是。
先說不暴雷的感想:
1. 張艾嘉演得真好,我真心覺得她這個角色值得一座金馬女主角。張艾嘉的金艾霞把一個60歲女人真實(自私)的自己完整呈現,撇開了母親與女兒的角色,僅是想好好活出自己的60歲台北女人,母親與女兒的角色 VS 作為一個女人自我的衝突,其複雜度,難得以一種不著痕跡的方式流動出來,我覺得很好。
2. 林嘉欣沒有入圍女配角我覺得真是遺珠。我應該算是第一次看她演戲,天啊,我真喜歡這位女演員。她的角色Emma非常困難,很多畫面鏡頭完全沒有拍到她或是只有側臉,但是她的存在感非常強,而她與金艾霞的母女關係劇情裡沒有交代很多,但是透過林嘉欣的表演,純熟地拿捏了她與張艾嘉之間的欲言又止的距離感,非常厲害。(為什麼沒有入圍?!!!)
3. 劉奕兒飾演的范祖兒真的有驚豔到我,國片史裡出現過的女同志,我覺得就屬她最自然、最立體,然後應該是最帥了吧!(直接被范祖兒圈粉)!她在非常多細微處、眼神、表情、一點點細節完全沒有放過,包括那張主創海報裡的眼神,她就是范祖兒!!她的戲分不算多,一場爆哭戲十分動人,能一舉入圍女配角,可見精彩之處。
4. 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叫做:「你怎麼想?」導演黃熙同時也是編劇,用一個非常有趣的劇本設定,一對女同志的胚胎,開展整個故事,算是整部電影的大驚喜,一個「天降胚胎」可以擾動出人世間多少的情感黑洞?多少的價值觀?多少選擇?(電影說一共有四項選擇,看到那裡我笑出來了)
你怎麼想?怎麼想都好,怎麼想都沒有對錯。難得的是這部電影給了我們這樣的切面,(甚或女同志懷孕指南的科普),在《女兒的女兒》這段兩小時的路途中(電影裡有很多城市路途的鏡頭),慢慢地鬆動了很多原本對女性角色的設定,再回歸於一個人的選擇,我個人覺得非常好。
值得進戲院去看,推薦給大家。
再多說一點感想。(以下牽涉劇情)
《女兒的女兒》對我來說最大的驚喜是拆解了關於「母性」這件事情。
一個擁有生育能力的子宮的女人,就必然要生孩子?就一定要有母性?
這是一個大膽的思考,隱隱藏在電影之中。
金艾霞從一出場就摔斷了腳,她的女兒們與母親都出現了。一場戲,交代了所有角色,不用多琢磨,觀眾自動把她們都排好了關係位置,關於「女人」在生命角色的位置。
有人說,母親是一種「生物」,而對母親而言,「女兒」又何嘗不是?
母親對女兒埋藏著人性裡女人與女人之間的,來自動物性或心理學的,愛、依賴、掌控、責任或矛盾,太多複雜的東西,電影裡非常細膩捕捉,卻處理地非常輕巧自然。
我很喜歡導演讓金艾霞從頭到尾都非常完整地呈現一個60歲的單親女人終於要擁有自己的人生,找回自己的那種,你可以說「自私」。雖然媽媽失智從紐約送回台北,但是她把她放在養老院,女兒是女同志,她就好好祝福女兒的人生(不要再給我找麻煩就好),甚至當女兒離世了,留下了一個健康的「胚胎」,她第一時間想的是要把她銷毀,好好去過自己的人生。包括她在17歲時意外懷孕生了一個女兒,然後把她(林嘉欣飾演)送養,她需要好好去過自己的人生。
我喜歡金艾霞的「自私」。
她「自私」但很真實,這裡「自私」僅僅是建立在社會的道德期待上的,一個對女性的假設性標準。鏡頭直辣地拍著金艾霞的生活、她大辣辣說的話、她大辣辣的掙扎,張艾嘉演得真好,整部電影的鏡頭跟著她,她層次豐富的表演,同時轉換著母親、女兒的角色,但對我而言,她一直是金艾霞,毫無遮掩的,直接向我撲面而來。
劇本非常聰明地用與另一個女兒Emma(林嘉欣飾演)的對話,掀開了所有金艾霞與「女兒」這個生物之間的種種,一個「母親」的愧疚,有時又很像是兩個女人的對話。
女同志女兒范祖兒與她的伴侶死了,留下了一個健康的胚胎,金艾霞是胚胎的繼承人,現在該怎麼辦? 當年未婚懷孕的胚胎跟現在這個女兒的胚胎,巧妙地相互對照,這樣的設定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從這裡又進入另一個驚喜的破題,「胚胎」是否是一個生命?
未婚懷孕是否要墮胎?墮胎合法嗎?女同志可以生孩子嗎?合法嗎?
以上,合乎道德嗎?
而這背後圍繞著一個叫做「母性」的各種面向。
金艾霞這個母親愛從未養育過的Emma嗎? 而被金艾霞愛著的范祖兒,卻處處與母親作對。「母親」角色也是一個人感受「愛」的起源,即使從來沒有跟母親相處過的Emma,也需要知道自己是否被愛著。
Emma在范祖兒死了之後這段期間一直在紐約陪伴著金艾霞,但是觀眾看到後來才發現,那是金艾霞自己的幻想,女兒Emma一直在她的心裡,埋怨她或陪伴她。
《女兒的女兒》很可貴的地方是,她完全不企圖去動員觀眾的情感,在很多鏡頭處理冷靜,不濫情,讓觀眾走進金艾霞的內心,去看傾聽她的掙扎,反而平實動人。
《女兒的女兒》以非常直覺式的鏡頭去捕捉一種流動的感覺,即使電影看似討論很多議題,但都消融在鏡頭裡,在對白中,在空白中,在演員表演的細微處,在巧妙裡,化繁為簡,用一種最簡單但平舖直述的方式,流動在電影語言之中。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捕捉到的台北街景,看似寫實,計程車旁邊正在修的馬路或是城市的顏色,呼應了主角的內心,留下了一些空白,拍出了台北的一種新的玩味。有趣的是,紐約跟台北的城市色調與天空又好像連在一起,像是同一個世界,當他們在講述一個全新的概念,關於女同志如何懷孕生子,對主角與觀眾既都陌生又遙遠,而這些都是金艾霞的人生風景,就像電影裡出現很多的公路、道路,人生的選擇,選了哪條路,就去走吧。
電影的最終,金艾霞做了選擇,那份選擇,或許來自於一個女人對女人的愛與勇氣吧。
「賭一把吧,你會贏!」
想想,當年金艾霞的媽媽,也留在紐約守護著她未婚所生下的另一個胚胎(Emma)啊。
電影收尾在失智的婆婆跟金艾霞跟女兒的女兒在同一輛車上,婆婆胡言亂語也幾分真意。64歲的金艾霞停在路邊地去幫可愛的孫女換尿布,鏡頭拉遠如人間切片,這種四兩撥千斤地,穩穩地,天塌下來也沒關係,既是「母親」的力量,也可以是所有人面對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