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心法性宗的探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三界唯心法性宗

一心真如示空性

萬法唯識法相宗

八識生滅明有性

妙性具足染淨功

性隨相轉相無別

諸相事事無礙法

相本性淨得圓滿

性相共習更相生

有空心識大圓覺

  —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蕭偉傑的沙龍
0會員
17內容數
佛學、道學、中醫學、西醫學的科普介紹
蕭偉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6
無浄無穢般若體 知淨知穢般若照 取淨捨穢般若用 般若為導生淨土 現前一念全都攝 莊嚴淨土般若心  一  讀蕅益大師       合刻彌陀金剛二經序
2024/11/26
無浄無穢般若體 知淨知穢般若照 取淨捨穢般若用 般若為導生淨土 現前一念全都攝 莊嚴淨土般若心  一  讀蕅益大師       合刻彌陀金剛二經序
2024/11/26
佛以一言說全法 衆生分智各自解 執空執有障真知 不空不有理全通 隨心頓悟空抓影 持戒善行見真法  一金剛經偈論疏注序
2024/11/26
佛以一言說全法 衆生分智各自解 執空執有障真知 不空不有理全通 隨心頓悟空抓影 持戒善行見真法  一金剛經偈論疏注序
2024/11/26
四大塵影成我身 生老病死人生命 一念動靜生水火 致病本源在勞心 治於無形勝有形 心念順天身體健  一  孟景沂重刻醫貫序
2024/11/26
四大塵影成我身 生老病死人生命 一念動靜生水火 致病本源在勞心 治於無形勝有形 心念順天身體健  一  孟景沂重刻醫貫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一心念佛。心佛雙泯。即心即佛。非佛非心。盡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
Thumbnail
一心念佛。心佛雙泯。即心即佛。非佛非心。盡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
Thumbnail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humbnail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humbnail
「清淨法界者,則無垢淨識,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聖共有。此一法界是四智之體。四智則一體之用。」— 永明延壽大師 若念佛。若稱名,即破覺觀。怗然心定。故經云。若有眾生,多於貪欲。常念觀音,即便得離。破根本無明。又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皆是念佛法門也。 常坐三昧者。繫緣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
Thumbnail
「清淨法界者,則無垢淨識,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聖共有。此一法界是四智之體。四智則一體之用。」— 永明延壽大師 若念佛。若稱名,即破覺觀。怗然心定。故經云。若有眾生,多於貪欲。常念觀音,即便得離。破根本無明。又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皆是念佛法門也。 常坐三昧者。繫緣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
Thumbnail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 金剛三昧經云 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恒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
Thumbnail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 金剛三昧經云 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恒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
Thumbnail
「由是證真時必達俗。達俗時必證真。. . . 況無心外之境。何有境外之心。是即心境渾融,為一法界。」— 永明延壽大師 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性境不隨心者。性境者,性是實義。即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分境。 言不隨心者。為此根塵等相分,皆自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
Thumbnail
「由是證真時必達俗。達俗時必證真。. . . 況無心外之境。何有境外之心。是即心境渾融,為一法界。」— 永明延壽大師 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性境不隨心者。性境者,性是實義。即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分境。 言不隨心者。為此根塵等相分,皆自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
Thumbnail
「種種隨心轉。唯心非餘法。心生種種生。心滅種種滅。眾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無義唯是心。無分別得脫。」— 楞伽經偈云 然皆顯唯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證若恒沙。豈唯一二。所以法華經偈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偈云。我今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Thumbnail
「種種隨心轉。唯心非餘法。心生種種生。心滅種種滅。眾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無義唯是心。無分別得脫。」— 楞伽經偈云 然皆顯唯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證若恒沙。豈唯一二。所以法華經偈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偈云。我今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Thumbnail
「色即是空。非色滅空。又眾生即涅槃。不更滅也。此與真如二義同。即真俗雙融。二而無二故。」— 經云 夫此三性法。為當是一是異。若道是一。不合云依圓是有。遍計是無。若道是異。又云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答: 此三性法門。是諸佛密意所說。諸識起處。教網根由。若即之取之,皆落凡常之見。若離之捨之,俱失聖智之門。
Thumbnail
「色即是空。非色滅空。又眾生即涅槃。不更滅也。此與真如二義同。即真俗雙融。二而無二故。」— 經云 夫此三性法。為當是一是異。若道是一。不合云依圓是有。遍計是無。若道是異。又云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答: 此三性法門。是諸佛密意所說。諸識起處。教網根由。若即之取之,皆落凡常之見。若離之捨之,俱失聖智之門。
Thumbnail
「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化,皆非實有,無性為性,自相皆空。」— 《大般若經》云
Thumbnail
「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化,皆非實有,無性為性,自相皆空。」— 《大般若經》云
Thumbnail
「觀一切法,皆以心為自性。心之自性,即是真如。」— 《華嚴經》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觀一切法,皆以心為自性。心之自性,即是真如。」— 《華嚴經》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以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緣,隨緣不失性。」 — 《法華經》偈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以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緣,隨緣不失性。」 — 《法華經》偈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