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一種具有負質量特性的液體,這一突破性成果發表於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迅速成為全球物理學界的焦點。負質量的概念長期以來僅存在於理論中,而該研究首次提供了實驗證據,挑戰傳統物理學的基本框架,並可能重塑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負質量指的是一種假想的物質,其質量為負值。按照常規物理定律,質量應為正值並產生吸引力。然而,負質量的存在將導致反直覺現象——例如,當施加外力時,負質量物體會朝相反方向運動。這一特性不僅顛覆了牛頓運動定律,也為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提供了全新挑戰。
研究由華盛頓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彼得·恩格斯(Peter Engels)領導,團隊使用激光冷卻技術將銣原子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形成一種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的特殊狀態。在此狀態下,銣原子以超流體形式存在,其運動幾乎無能量損耗。
關鍵實驗設置包括:
這一發現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挑戰物理學的基本概念,更在於其對未來應用的潛力。
儘管這項研究激發了全球範圍的熱議,但也面臨不少挑戰。一些學者對實驗設置的嚴謹性表示質疑,並呼籲進一步驗證結果的普適性。同時,如何將負質量技術應用於實際科學和工程,仍需大量探索。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將繼續深化研究,並希望未來能在其他條件下重現這一現象。全球各地的研究團隊也正在嘗試類似的實驗,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負質量的行為及其可能的宇宙學意義。
從理論假設到實驗證據,負質量的發現開啟了物理學研究的新篇章。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宇宙基本規律的機會,也可能在科技應用中帶來深遠影響。在未來,我們或許能看到更多與負質量相關的突破,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宇宙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