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啃老浪潮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全名是「啃老浪潮:十年前的心肝寶貝,十年後卻成為啃老累贅」,因為以前看動畫都會看到類似的族群,那時候就有留下一些印象,所以當看到這本電子書的時候就順手點進購物車了。

  作者是最上悠醫師,他以精神科醫師的視角指出啃老族問題常常出在不健康情緒的累積上,這些問題又跟家庭環境息息相關,所以有時候從父母開始改善親子關係,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有可能獲得改善。

書中的概述

問題不全是在孩子身上

  現在有許多人窩在家裡不出門,完全靠著父母生活,這個人數在日本還不斷上升,表面原因可能是經歷挫折之後,變得不再與外界接觸,選擇關在家裡不出門、不工作,大多數旁人都認為是那個孩子自己的問題,但書中提到是不健康的情緒累積導致這種狀況,而家庭也有很大的因素存在。

原始情緒及次級情緒

  作者將情緒分為原始情緒及次級情緒。原始情緒是人最直接感受到的情緒,例如快樂、悲傷、不滿,如果選擇壓抑這些情緒就會感受到次級情緒的發生,像是焦慮、煩躁,甚至心理壓力爆發。

  這讓我想到服務業、客服人員、上班族在面對客人、上司的時候往往選擇把自己的情緒壓抑住,長期下來壓抑無法排解,最終出現偏差行為或是崩潰。

父母的影響

  書中提到案例中許多家庭都是所謂的「精英份子」,父親可能是成功的企業家,或是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對孩子要求過高或是過度干涉,導致孩子從小習慣壓抑自我、順從他人,所以就算成人之後也不太敢表現出自己的意見,在外也是不斷配合他人,不敢順從自己的內心,直到承受不住內心壓力而選擇逃避,如果這時候想要幫助孩子重新振作,父母的體諒就很重要。

父母的幫助

  作者指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傾聽及同理。有許多父母在孩子訴說真心話的時候,不僅沒有展現同理心,還反過來説教,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封閉,相反,只要讓孩子可以自由說出心裡的話,情緒就會獲得抒發,累積的壓力自然會慢慢消失,但這是一條很長的路,剛開始因爲孩子對父母不信任,所以會做出更嚴重的試探行為測試父母,父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與時間去改善親子關係。

總結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原來壓抑自己心中想法會對心理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從以前開始就不敢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不管是體諒父母還是因為說了只會讓自己陷入更糟的處境,長久下來變得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在心中累積壓力,最後做出脫序行為,讀這本可以稍微理解到他們也是缺乏心理安全感,少了一個能夠讓自己說出心中想法的環境,也因為不斷讓自己累積壓力最後崩潰,感覺現在人好像都有壓力過大的情形發生,不時可以看到新聞上有人因為一點小事就情緒失控,我以前會覺得是他們過於自我中心,現在覺得可能是剛好是遇到了壓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avatar-img
19會員
6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晨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是我平常在Podcast聽的節目:「哇賽心理學」的兩位主持人共同著作的,作者是蔡宇哲博士以及蔡佳璇心理師,兩位專注於睡眠研究、心理學,也經營Youtube、Podcast頻道,分享各種心理學知識。 這本書說明休息對人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平常認為的休息方式對大腦的恢復其實沒有幫助。
年輕的巴菲特是個不善言辭的人,談起股票跟經濟他總是吸引許多聽眾,一離開這些話題,他就不知如何開口,他也深知人脈對他將來的重要性,所以他決定改善自己的弱點。
這本書說的是有關情緒過度反應的狀況,這種例子我們常常在電視上新聞看到,有的人只因他人無心的一個行為就暴怒甚至大打出手,作者在書中解說了憤怒的背後所隱藏的情緒及心理狀況
作者是大衛·艾許,現在作者是全職投資人,也經營多項房地產投資,作者在十八歲時立志要成為有錢人,二十八歲宣告破產,當時他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本書「巴比倫最富有的人」,決定與當時的伴侶開始依照書中建議規劃存錢、投資花了十五年實現財務獨立
這本書以前逛書店就常常看到,似乎是很長賣的一本書,想說該是來看看這本書了,作者是華倫·巴菲特在股東會上寫的股東信,由勞倫斯·康寧漢整理分門別類,匯集成一本書,這本書可以看到巴菲特對於公司管理、投資、會計、各種方面的看法。
本書的內容就是介紹關於失敗這件事,失敗固然可恨,有的失敗不該發生,也有的失敗是一定會發生,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失敗的種類,在認識失敗的種類之後,我們就不會對所有失敗卻步,反倒是樂見某些失敗出現,這些都是提供我們學習的機會,當然也有的失敗是不可以讓它出現的,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將這些失敗降到最低。
  這本書是我平常在Podcast聽的節目:「哇賽心理學」的兩位主持人共同著作的,作者是蔡宇哲博士以及蔡佳璇心理師,兩位專注於睡眠研究、心理學,也經營Youtube、Podcast頻道,分享各種心理學知識。 這本書說明休息對人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平常認為的休息方式對大腦的恢復其實沒有幫助。
年輕的巴菲特是個不善言辭的人,談起股票跟經濟他總是吸引許多聽眾,一離開這些話題,他就不知如何開口,他也深知人脈對他將來的重要性,所以他決定改善自己的弱點。
這本書說的是有關情緒過度反應的狀況,這種例子我們常常在電視上新聞看到,有的人只因他人無心的一個行為就暴怒甚至大打出手,作者在書中解說了憤怒的背後所隱藏的情緒及心理狀況
作者是大衛·艾許,現在作者是全職投資人,也經營多項房地產投資,作者在十八歲時立志要成為有錢人,二十八歲宣告破產,當時他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本書「巴比倫最富有的人」,決定與當時的伴侶開始依照書中建議規劃存錢、投資花了十五年實現財務獨立
這本書以前逛書店就常常看到,似乎是很長賣的一本書,想說該是來看看這本書了,作者是華倫·巴菲特在股東會上寫的股東信,由勞倫斯·康寧漢整理分門別類,匯集成一本書,這本書可以看到巴菲特對於公司管理、投資、會計、各種方面的看法。
本書的內容就是介紹關於失敗這件事,失敗固然可恨,有的失敗不該發生,也有的失敗是一定會發生,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失敗的種類,在認識失敗的種類之後,我們就不會對所有失敗卻步,反倒是樂見某些失敗出現,這些都是提供我們學習的機會,當然也有的失敗是不可以讓它出現的,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將這些失敗降到最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因為你會老,因為你愛的人會老,因為你愛的人身旁的人會老。」 之前曾在法扶基金會出版的《讓我們安心變老》一書中讀到這句話,頗有感觸的。 「老」一直以來在社會大眾眼中通常是較負面、黑暗的詞,尤其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人就是固執、守舊、很「歡」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身旁愛我們的人、我們愛的人終究有一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推薦給關心父母晚年生活品質、社區關懷與長照機構工作的讀者,說明生命回顧的概念和益處、增進理解和陪伴長輩的動機、提供與長輩互動的建議。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因為你會老,因為你愛的人會老,因為你愛的人身旁的人會老。」 之前曾在法扶基金會出版的《讓我們安心變老》一書中讀到這句話,頗有感觸的。 「老」一直以來在社會大眾眼中通常是較負面、黑暗的詞,尤其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人就是固執、守舊、很「歡」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身旁愛我們的人、我們愛的人終究有一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推薦給關心父母晚年生活品質、社區關懷與長照機構工作的讀者,說明生命回顧的概念和益處、增進理解和陪伴長輩的動機、提供與長輩互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