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啃老浪潮

閱讀心得|啃老浪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全名是「啃老浪潮:十年前的心肝寶貝,十年後卻成為啃老累贅」,因為以前看動畫都會看到類似的族群,那時候就有留下一些印象,所以當看到這本電子書的時候就順手點進購物車了。

  作者是最上悠醫師,他以精神科醫師的視角指出啃老族問題常常出在不健康情緒的累積上,這些問題又跟家庭環境息息相關,所以有時候從父母開始改善親子關係,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有可能獲得改善。

書中的概述

問題不全是在孩子身上

  現在有許多人窩在家裡不出門,完全靠著父母生活,這個人數在日本還不斷上升,表面原因可能是經歷挫折之後,變得不再與外界接觸,選擇關在家裡不出門、不工作,大多數旁人都認為是那個孩子自己的問題,但書中提到是不健康的情緒累積導致這種狀況,而家庭也有很大的因素存在。

原始情緒及次級情緒

  作者將情緒分為原始情緒及次級情緒。原始情緒是人最直接感受到的情緒,例如快樂、悲傷、不滿,如果選擇壓抑這些情緒就會感受到次級情緒的發生,像是焦慮、煩躁,甚至心理壓力爆發。

  這讓我想到服務業、客服人員、上班族在面對客人、上司的時候往往選擇把自己的情緒壓抑住,長期下來壓抑無法排解,最終出現偏差行為或是崩潰。

父母的影響

  書中提到案例中許多家庭都是所謂的「精英份子」,父親可能是成功的企業家,或是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對孩子要求過高或是過度干涉,導致孩子從小習慣壓抑自我、順從他人,所以就算成人之後也不太敢表現出自己的意見,在外也是不斷配合他人,不敢順從自己的內心,直到承受不住內心壓力而選擇逃避,如果這時候想要幫助孩子重新振作,父母的體諒就很重要。

父母的幫助

  作者指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傾聽及同理。有許多父母在孩子訴說真心話的時候,不僅沒有展現同理心,還反過來説教,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封閉,相反,只要讓孩子可以自由說出心裡的話,情緒就會獲得抒發,累積的壓力自然會慢慢消失,但這是一條很長的路,剛開始因爲孩子對父母不信任,所以會做出更嚴重的試探行為測試父母,父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與時間去改善親子關係。

總結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原來壓抑自己心中想法會對心理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從以前開始就不敢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不管是體諒父母還是因為說了只會讓自己陷入更糟的處境,長久下來變得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在心中累積壓力,最後做出脫序行為,讀這本可以稍微理解到他們也是缺乏心理安全感,少了一個能夠讓自己說出心中想法的環境,也因為不斷讓自己累積壓力最後崩潰,感覺現在人好像都有壓力過大的情形發生,不時可以看到新聞上有人因為一點小事就情緒失控,我以前會覺得是他們過於自我中心,現在覺得可能是剛好是遇到了壓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avatar-img
阿寶的閱讀路
19會員
68內容數
寫一些文章,大多是閱讀書的心得,偶爾會寫點其他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寶的閱讀路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是我平常在Podcast聽的節目:「哇賽心理學」的兩位主持人共同著作的,作者是蔡宇哲博士以及蔡佳璇心理師,兩位專注於睡眠研究、心理學,也經營Youtube、Podcast頻道,分享各種心理學知識。 這本書說明休息對人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平常認為的休息方式對大腦的恢復其實沒有幫助。
年輕的巴菲特是個不善言辭的人,談起股票跟經濟他總是吸引許多聽眾,一離開這些話題,他就不知如何開口,他也深知人脈對他將來的重要性,所以他決定改善自己的弱點。
這本書說的是有關情緒過度反應的狀況,這種例子我們常常在電視上新聞看到,有的人只因他人無心的一個行為就暴怒甚至大打出手,作者在書中解說了憤怒的背後所隱藏的情緒及心理狀況
作者是大衛·艾許,現在作者是全職投資人,也經營多項房地產投資,作者在十八歲時立志要成為有錢人,二十八歲宣告破產,當時他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本書「巴比倫最富有的人」,決定與當時的伴侶開始依照書中建議規劃存錢、投資花了十五年實現財務獨立
這本書以前逛書店就常常看到,似乎是很長賣的一本書,想說該是來看看這本書了,作者是華倫·巴菲特在股東會上寫的股東信,由勞倫斯·康寧漢整理分門別類,匯集成一本書,這本書可以看到巴菲特對於公司管理、投資、會計、各種方面的看法。
本書的內容就是介紹關於失敗這件事,失敗固然可恨,有的失敗不該發生,也有的失敗是一定會發生,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失敗的種類,在認識失敗的種類之後,我們就不會對所有失敗卻步,反倒是樂見某些失敗出現,這些都是提供我們學習的機會,當然也有的失敗是不可以讓它出現的,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將這些失敗降到最低。
  這本書是我平常在Podcast聽的節目:「哇賽心理學」的兩位主持人共同著作的,作者是蔡宇哲博士以及蔡佳璇心理師,兩位專注於睡眠研究、心理學,也經營Youtube、Podcast頻道,分享各種心理學知識。 這本書說明休息對人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平常認為的休息方式對大腦的恢復其實沒有幫助。
年輕的巴菲特是個不善言辭的人,談起股票跟經濟他總是吸引許多聽眾,一離開這些話題,他就不知如何開口,他也深知人脈對他將來的重要性,所以他決定改善自己的弱點。
這本書說的是有關情緒過度反應的狀況,這種例子我們常常在電視上新聞看到,有的人只因他人無心的一個行為就暴怒甚至大打出手,作者在書中解說了憤怒的背後所隱藏的情緒及心理狀況
作者是大衛·艾許,現在作者是全職投資人,也經營多項房地產投資,作者在十八歲時立志要成為有錢人,二十八歲宣告破產,當時他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本書「巴比倫最富有的人」,決定與當時的伴侶開始依照書中建議規劃存錢、投資花了十五年實現財務獨立
這本書以前逛書店就常常看到,似乎是很長賣的一本書,想說該是來看看這本書了,作者是華倫·巴菲特在股東會上寫的股東信,由勞倫斯·康寧漢整理分門別類,匯集成一本書,這本書可以看到巴菲特對於公司管理、投資、會計、各種方面的看法。
本書的內容就是介紹關於失敗這件事,失敗固然可恨,有的失敗不該發生,也有的失敗是一定會發生,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失敗的種類,在認識失敗的種類之後,我們就不會對所有失敗卻步,反倒是樂見某些失敗出現,這些都是提供我們學習的機會,當然也有的失敗是不可以讓它出現的,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將這些失敗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