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艾美·艾德蒙森,哈佛商學院諾華領導力和管理學教授,在1990年代參與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心裡安全感』對於組織管理的重要性之後投入研究成為『心理安全感』的先驅,在許多專欄都有撰稿,主要是關於領導力、團隊與組織學習方面的文章。
該研究發現醫療團隊檯面上錯誤越多,整體表現越優秀,因為優秀團隊樂於把錯誤拿出來討論,與其說是錯誤比較多不如說他們更願意舉報錯誤,而比較差的團隊會影藏錯誤。
本書的內容就是介紹關於失敗這件事,失敗固然可恨,有的失敗不該發生,也有的失敗是一定會發生,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失敗的種類,在認識失敗的種類之後,我們就不會對所有失敗卻步,反倒是樂見某些失敗出現,這些都是提供我們學習的機會,當然也有的失敗是不可以讓它出現的,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將這些失敗降到最低。
前面說到樂於出現的失敗就是智慧型失敗,這種失敗主要出現於我們在摸索未知領域的時候,像是第一次騎腳踏車、第一次搭捷運,有高機率會出現失敗情況,我想到我之前第一次用捷運的一日通行用的磁卡,卻一直發生感應失敗的狀況,讓我那天每次進出站都被警衛叫過去,在未知領域中沒有範例可以參考,所以我們就像科學家做實驗一樣一直試錯,每一次的錯誤都是寶貴的經驗,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修正自己的方向,直到得出理想中的結果,現在很多人排斥失敗,但這種情況下的失敗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如果怕失敗一直不敢接觸陌生事物,就少了成長的機會,永遠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面。
疏忽大意,臆斷,在我們熟悉的領域的疏失,電器家電不看說明書、客人點餐出餐出錯、忘記關電燈、110V電器插到220V插座,人很容易出錯,有些錯無傷大雅,但也有的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為了預防這種錯誤我們加入一些防呆裝置,像是清單列表逐步確認、SOP等,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加入情境,書中有舉一個飛機失事的例子,機長一如平常起飛前確認各種開關,但平常除冰裝置是預設關閉的,但機長忘記這次飛行是在寒冷的地區飛行,最後因為除冰裝置沒有開啟導致飛機儀器結冰失事。
通常是在熟習的領域中,發生了一些問題,而我們低估了這個問題,因為放著不管也不會馬上有影響,所以通常我們會忽略它,我們這種行為就像是起司上面的一個洞,當起司有很多洞的時候,名為失敗的直線有時候就會穿過這個起司,當大失敗發生了,人習慣去推卸責任找出誰要為這件事負責,可是這種失敗的起因很難歸咎於其中一項,作者書中舉例一位病患因為7種很普通的因素同時發生,以致被注射過量瑪啡呼吸困難,包括負責病患護士是新人、房間照明不佳、老手護士很忙只是分心來幫新人一下、以至於護士設定劑量錯誤,差點讓病患出事,最近新聞也有看到,去做產檢結果醫院搞錯孕婦做成流產手術、開刀切錯腳、開刀開錯病人,這種可能有新人犯錯、老手心不在焉,又或者有人感到疑惑卻又不敢提出疑問,就容易出現這種錯誤。
我們過去解決事情的辦法都是拆解問題,專心解決小部分的狀況,就可以改善問題,但是在一個系統裡,專注提升自己部分的效率,可能會降低整個系統效率,以前的教育是教導我們把問題拆解到最小,然後專注於單一問題上,這也使我們容易忽略整體性,像是修理物品專注於一個零件是正確的,但如果是電腦程式就很常出現電腦程式寫了一個新的代碼,卻跟舊的代碼衝突,生活中有許多龐大的系統,彼此緊密互相影響,書中作者提到的一個啤酒經銷遊戲就是讓參加者體驗的這種狀況,在一個系統中,如果其中一個單位想要做出更有效率而做出改變,勢必會影響到系統中的其他部分,原本的平衡就會被打破,系統整體效率會不如之前,處理問題也是很難只看一部分就做出決策。
我們平常會反思自己犯了什麼錯,確保自己不會再犯,這種行為本質上還是認為失敗是可恥的,我們本能上厭惡失敗,社會環境讓我們對失敗感到恐懼、羞恥,理性上知道失敗是正常的,但情緒跟不上,從以前開始『八卦』就是人類融入群體的交流手段,所以我們更加關注負面消息,談論他人錯誤,但不喜歡自己成為被討論的那個人,所以我們討厭失敗,恐懼也佔用生理資源使大腦部分能力下降,下降的也包括學習能力,這也影響到我們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在團隊當中如果能創造出不畏失敗的氛圍,就不會出現恐懼使人失常的狀況,可以理性的討論失敗原因,如何從失敗中學習,科學家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們充滿好奇心,無法預測結果,這時候出現的失敗就是有意義的。
我們都知道從失敗中學習,但人們又特別不能接受失敗存在,讀了這本書之後理解到,我們可以容許某些失敗,它可以提供我們學習的機會,有些失敗則是不希望發生,得要依靠一些系統流程的預防,也有時候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小瑕疵,在與其他因素重疊之後就會變成可怕的結果,而當我們身處一個巨大系統中,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會過度專注於自身周圍沒注意到整個系統,可能解決問題A導致問題B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