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生的我,不至於討厭瓊瑤;我討厭的,是她的代言人們。
國中時期(2002-2005年),國文老師一直說瓊瑤的作品多好看,多有文學素養。那時,受到《神劍闖江湖》的影響,我開始著迷日本時代文學小說,包括:五味康祐寫的小說《柳生連也齋》、池波正太郎的《斬人試刀》、司馬遼太郎的《燃燒吧!劍》。
先不說這些內容如何細膩刻劃江戶至幕末時期的道館文化、飲食文化、政權更迭,還有那代入感十足的刀光劍影。光是裡面的用字跟邏輯敘事,足以影響我至今。
然而,有天我在台南新營金石堂站著看《斬人試刀》這本書,正巧遇到這位國文老師。那時,我跟老師四目交接、點了點頭,把書帶著,直接拿去結帳。
隔天,老師在課堂上就說,昨天有看到本班的學生在金石堂。她說,看書是好事,但不要看一些打打殺殺,沒營養的書。要看比較輕鬆,又比較有文學素養的書,可以看看瓊瑤的小說啊,可以增加你的文學涵養。
因為這樣,所以我去酷客漫畫館借了幾本瓊瑤的小說來看。
看了之後,不討厭。雖然有些情感刻劃得很病態,以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但不到拒看的程度。
反而是,一想到這樣的筆觸被拿來跟日本時代文學相比,甚至置放在更高的位階,我怎麼樣都不服氣,索性拒絕任何瓊瑤寫的、執導的媒介作品。
瓊瑤輕生辭世之刻,是以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