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面臨其政治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隨著2024年12月4日國民議會通過對總理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政府的不信任投票,現任政府正式垮台。這次事件不僅標誌著自1962年以來法國政府首次因不信任投票下台,也使馬克龍的執政合法性和未來政治前景遭到質疑。
馬克龍政府的危機源於2024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失利。執政黨「復興黨」未能有效溝通其政策優勢,尤其是年金改革等爭議政策引發廣泛社會不滿。選舉後,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試圖以提前選舉重獲民意支持。然而,新議會的席位分佈更加分裂,「復興黨」雖成為第一大黨,但未能取得過半數席次,導致政策推動困難重重。
為穩定局勢,馬克龍任命巴尼耶組建中右翼政府。然而,巴尼耶政府在處理社會保險預算草案時,援引憲法第49條第3款強行推動政策,激化了與左翼和極右翼的矛盾,最終引發了不信任動議。
2024年12月4日,國民議會以331票贊成、246票反對,通過了針對巴尼耶政府的不信任動議,超過所需的288票門檻。此次投票中,極右翼的國民聯盟與左翼政黨聯盟意外合作,反對政府的預算案和憲法第49條第3款的使用,認為政府此舉損害了民主程序。
巴尼耶政府成為第五共和國史上任期最短的政府,僅執政三個月便宣告終結。這一結果將法國政治推向新的不確定性,迫使馬克龍必須迅速應對。
根據法國法律,在一次選舉後的一年內不得再次提前選舉,這意味著馬克龍需在國會分裂的局勢下重組政府。他可以選擇讓巴尼耶擔任看守總理,或任命新總理。然而,新政府如何獲得國會支持,並推動政策以穩定局勢,將是巨大的挑戰。
反對派則在危機中加大施壓力度。左翼與極右翼已要求馬克龍承擔責任,部分政治領袖呼籲其辭職。最新民調顯示,約63%的民眾對馬克龍政府的不滿達到高峰。
馬克龍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將履行總統職責直至2027年,並強調會採取措施重建執政合法性。然而,在政治僵局和民眾不滿的背景下,他的政治生涯面臨重重挑戰。
此次政治危機對法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巴尼耶政府倒台後,2025年預算案恐面臨擱淺,影響社會福利、農業援助等政策的執行。投資者對法國經濟前景表達擔憂,債券市場出現資金外流,10年期國債利率一度飆升至新高。
國際上,法國政局的不穩定引發歐盟的擔憂。作為歐盟領導成員,法國的內部混亂可能削弱歐盟在氣候變化、移民政策等全球性議題上的領導力,進一步影響歐洲一體化進程。
馬克龍面臨的政治困境與1962年戴高樂政府的危機相似,但解決方式可能截然不同。戴高樂通過憲法改革強化總統權力,而馬克龍則需在分裂的國會中尋求妥協,以穩定政局。他的政治生涯能否延續,取決於他是否能組建有效政府,並推動政策來回應民眾需求。
此次政府垮台事件,突顯了法國政治體制的脆弱與挑戰,也為未來的政治動向留下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馬克龍如何應對,將成為法國及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