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某種投資方法,但到實際下場後才會發現什麼叫「知易行難」,其實自己懂得太少了。例如你之前學習了某種投資方法,透過下場實操確實賺到錢,那你心中便很容易產生一些想法,認為這個方法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投資賺錢實在太簡單了!於是你開始小幅追加投資,想沿用這個方法繼續賺到更多錢,結果卻發現它居然不靈驗了,「該漲」時總出現「虧損」,但你不放棄,因為始終相信它能賺錢。
於是你開始追加投資,但它還是接著虧,直到相同事情反覆出現,你終於發現之前是自己錯了,只不過市場用「錯誤的答案」讓你產生幻覺罷了。所以很多人無法靠投資賺錢,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很難跨過這個陷阱。
筆者一直建議初學者「要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不要眼裡只有收益,也要看到風險」,就是怕大家陷入自己的投資陷阱,賺小錢虧大錢,最後身陷絕望低谷。因此對於投資,我們要做的不是一知半解地全盤押注,而是持之以恆地學習和投入,透過實踐不斷總結提煉,提升自己的投資認知,相信最終一定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境界,持續獲利。
在實際投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兩類人:一是「專情的笨蛋」,他們常常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某種投資方法或某類投資標的上;另一類是「花心的聰明人」,他們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方法和機會,並進行淺嘗輒止的投資。最後結果往往是「專情的笨蛋」贏得收益,並認為自己要學的還很多;而「花心的聰明人」出現虧損,並宣稱這個投資方法不值得嘗試。
說白了,因為「笨蛋」喜歡偷懶,避開那些不懂的領域,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在一件事情上下的功夫多了,成功的機率自然大;而「聰明人」因為太過勤奮,太過急於求成,滿腦子想的都是「哪裡有機會」、「哪裡能薅羊毛4」,所以依賴市場走勢,一旦市場不好,錯過機會,收益自然不高。
所以在投資實戰中,我們要多當「笨蛋」,少當「聰明人」,在自己的能力圈裡,投資自己看得懂的領域。』
以上僅節錄一部分內容,文章裡還有提到建構交易系統,建構能具體投資的一套交易策略。例如定期定額投資就是一種簡單的交易策略;再例如網格化交易3就是一種「在一定區間內,漲了就賣,跌了就買」的交易策略。投資方式這部分就不進一步討論。
開頭寫到的投資經歷跟我過去一開始投資股市的時候很像,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運氣好小賺了一點點錢,就覺得這個方式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感覺投資賺錢相當容易。
然後開始放大投資金額,繼續沿用原本的方式進行投資/投機,慢慢發現這個方式不靈了。於是開始學習其他方法,不只擴大廣度,也增加深度。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財報分析都嘗試看看,或許是所學不精,這些方法都沒有讓我實際有所獲利,而且多方使用後讓我越來越困惑,總覺得這些方法的侷限與不確定性還滿多的。
最後我捨棄了想要在短時間靠股市大筆獲利翻身的期望,改以長期累積資產的心態,將資金長期且分散的投入股票與債券市場,並將時間與專注力投入到其他領域,捨棄在股市短進短出的方法,才逐漸看到明顯的獲利與資產的成長。
文中有一句話提到,要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不要眼裡只有收益,也要看到風險。過去也不時聽到有人會說投資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自己舒服的投資方式。我想部分認同這種說法,另一部分也想提醒。
在股票市場冒著損失本金的風險投入資金,相信大家為的不是求一個舒服而已,目的應該幾乎都是為了想要賺錢(除非錢很多,只是把股市當賭場或娛樂,或只求一個參與感),所以不管這個方式舒不舒服,前提應該都是先要能真的帶來獲利,才來考慮感受吧。
有些人因為不深入了解投資股市的意涵,又害怕虧損,所以買進股票後只敢短期持有,每天都要觀察股價變化,深怕一不注意就變成虧損,有獲利又怕獲利回吐,抱沒幾天就趕緊賣掉,想將幾千塊、一兩萬塊的獲利落袋為安。
這個因為心理因素,能讓自己感到安全與舒服的方法,常常賺小虧大,根本就無法獲得多大的利益,真的是一個好方法嗎?投資真的只求自己感到舒服就好嗎?投資舒不舒服,不完全只是技術與方法,更多的因素是因為對股市投資的期待與認知。投資心態與目標上的轉變,就可以讓同一個人對同一個方式產生不同的感受。
我想分享的是,不管採用的投資方式有多簡單、多容易、多聰明、多高竿、或是讓你覺得多安心,先不論方法對或錯,只要無法讓我賺錢,無法讓我累積財富,都是一種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方法,我想你應該也會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