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交換禮物」視為純粹的商業炒作,可就小看了其背後所蘊含的經濟學層面及心理學意義。
在這個聖誕佳節裡,「交換禮物」像是一種流行,家裡的人、學校的同學、公司的同事,每個人都殷殷切切地投入這個我送你、你送我的儀式不可自拔。你可能認為交換禮物充其量不過就是個商人炒作出來的活動,追根究柢將不具任何實質上的意義。
🫱 所以今天我們分成兩部分,一是從經濟學層面、二是從心裡社交層面,來聊聊交換禮物這件事吧
交換禮物最一開始都只是朋友聚會後的一個餘興節目,但最早是沒有設限金額的,大家買的禮物就純粹是看誠意,可想而知,如果禮物買太好可能會造成別人的壓力、禮物買太差你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挺兩難的!
後來就演變成有金額限制,例如禮物價值在 300 元以內、 500 元以內等等的範圍,有意思的是,如何在預算限制內買到理想的商品,卻變成大家非常苦惱的事情,所以舉辦活動的前幾天,大家的問候語不是「吃過午飯了嗎?」,而是「ㄟ,你交換禮物買了沒?」。
但這也衍生出了一些商機,就像一些商店有架設交換禮物專區,什麼「 100 元區」、「 200 元區」、「 300 元區」等等。這隱含兩個資訊,第一個就是交換禮物是一個參與度很高、很熱門的遊戲,讓業者嗅到了商機。第二就是如何挑選禮物還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需要分工出來有人幫你解決。
當然其他的花樣也很多,也演變出一些有創意的活動,例如所謂的「交換『廢物』」,把自己家裡全新或接近全新,但用不著的東西拿出來交換,可以想像這真的是趣味性十足,而且說不定還換回一模一樣的東西咧!再來就是出現評審機制,除了交換禮物之外,還要大家還要票選出眾人禮物中覺得「最好的」以及「最差的」。但同時你也會發現交換禮物這樣的活動已經變得有點為辦而辦,像是例行公事一樣,這樣似乎就沒什麼必要了。
那麼交換禮物有什麼經濟意涵呢?我們來說明兩點。
1️⃣ 交換禮物難以達成「柏拉圖改善」( Pareto improvement ),所謂的柏拉圖改善簡單來說就是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別人交換讓彼此的效用提高,或者是有人的效用保持不變而有些人變得更好。但你應該可以常常聽到交換禮物的結果,好像很難讓每一個人都滿意,甚至每一個人都不滿意,這顯然的就不是一個柏拉圖改善的活動,反而還讓大家森七七,甚至拿到不喜歡的禮物就當場轉贈出去了!
為什麼往往會出現自己會覺得自己買的禮物很好,但抽到的人似乎不怎麼高興?這很容易解釋,因為你不會知道別人的偏好,特別是沒有交易對象的時候,所以你可能會依據自己的偏好去購買禮物或者就是打安全牌,只買一般般的中性禮物,所以就是在相同金額下這種為彼此購買禮物的交換行為,卻無法為自己帶來更高的效用滿足,因此就很難達成所謂的柏拉圖改善。
2️⃣ 在沒有金額限制下的交換禮物,其實就面臨資訊不對稱中的「逆選擇」( adverse selection ),簡單來說就是由於你無法預期交換禮物的回報價值,因此你只會以一個平均價值作為付出的標準,以免換回比你付出還來的差的禮物,不過這個邏輯繼續推演下去,就是大家願意的付出價值將會不斷下修, 所以就會發生逆選擇,總是會選到你最不想選到的結果。就像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有些人說他賣過二手手機,但還真的不敢買二手手機,以為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可是你不知道別人有沒有啊!
因此,發展到最後的限制金額下的交換禮物,其實很合理。如前面所說交換禮物很難達成柏拉圖改善,所以限制金額等同於降低了這種不快樂的風險;再來評選機制,票選出最差的禮物,其實就是矯正逆選擇發生的一種平衡機制,提醒大家要用心點買禮物來交換。
🫱 在這分享一下經濟學家對於交換禮物最有利的作法:【現金大於任何禮物帶來的價值!!】
心理社交層面,既然要聊到這個,不外乎就是希望送禮送到對方的心坎裡。
🫱 對部分人來說,選禮物並不是個問題,只要跟隨一個黃金準則:以收到禮物的人能罵出越多髒話越好(前提是必須確認活動前採匿名制,或是你的老闆確定沒有時間參與)。
若你自認並不屬於那些將自己的喜悅建立在他人崩潰情緒之上的類型,八成會希望自己送出去的禮物能夠盡善盡美,讓收到的人能因為這份禮物感到真正的驚喜,最好還能讓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及地位大加分。
但是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要在交換活動中準備一項「不敗的禮物」有多不容易,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用得上,想出奇制勝卻又可能不被理解而嫌棄。挑選自己的喜好不簡單,而挑選別人的喜好更可謂難上加難(特別是「別人」可能不只一位)。
在這邊我們就不討論現金這塊,畢竟答案不適合心理學這塊XDDDD
但我們可以用數據及前人累積的智慧來避開地雷:
1️⃣ 實用的東西太普通了,應該送個一拆開就令人印象深刻的禮物?
答:錯。
你在挑選禮物時,可能想像著對方一打開的表情,想著定要讓對方當場就享受到這份驚喜,即便這項很酷的東西未來不一定派得上用場;然而這樣的思維卻可能讓你失敗的機率增加。
為了避免犯下這樣的錯誤,我們可以看看這篇有趣的評論型研究。
作者檢視許多領域內的相關研究,希望能找出送禮者和收禮者之間的共通點及差異。結果發現,送禮物的人對禮物的選擇重點經常包括要讓對方當下可以立即享受,或立即感受到禮物效益,然而這和收禮方的想法卻可能有些出入;根據實驗的結果,收禮物的人對於這項禮物的長期效用及實用程度,可能更有興趣。
因此對於那些希望送出好禮物的人,我們給出的建議如下:挑選禮物時,著重於收禮者可能感到感激,同時又兼具實用性的物品,那你的成功機率將大幅增加。
2️⃣ 大禮混合小禮,多多益善?
答:不對。
選禮物時沒有辦法確定收禮者喜好,保險起見,你可能會想多選幾件來亂槍打鳥;又礙於經濟因素,你大概會選擇一件價值較高的主要禮物,並和其餘幾件小禮物包在一起,希望對方對這件「複合式禮品」的滿意度提升。然而這樣的做法不但錦上添花不成,還可能淪為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這邊要向你介紹的是「送禮者的矛盾定律」(Presenter’s Paradox)。
實驗的內容是這樣:在讓收禮者留下美好印象的前提下,你的送禮選項有兩個:一件奢侈的喀什米爾毛衣,或者在喀什米爾毛衣之外,再加上一張價值400元的禮物卡。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大部分的人選擇了選項二,也就是毛衣加上禮物卡。
但是在收禮者的感知價值裡,卻是那些單獨收到一件毛衣的人,認為送禮者更為慷慨。
多送禮物的原意是希望對方感受到所有禮品價值相加的總和,但在收禮的人眼中,其所認知的禮物價值卻是所有物品的平均結果,因此拉低整體禮物的感受價值,這就是所謂「送禮者的矛盾定律」。
3️⃣ 有沒有包裝有差嗎?
答:有差。
會有差的原因,主要是和禮物的既定印象有關,大部分的人想像中的禮物形象,通常包含著外包裝這個環節。
為了證實大眾對禮物包裝這件事情的觀感,一群澳洲的科學家觀察了聖誕節禮品和攤位、進行訪問調查,還為此舉辦了研討會。經過一連串的努力,這群科學家所得到的結論是甚麼?收禮者重視包裝的程度,遠超過原先的預期。
對於交換禮物這項活動來說,包裝禮物這件事情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所以不要功虧一簣,將你的禮物包起來吧。
當然,大家在玩交換禮物的時候肯定沒有我們聊的那麼複雜,畢竟它的趣味意義大於實用意義,朋友之間這樣的資訊不對稱並沒有像面對陌生人那麼嚴重,而且交換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換回更好的東西,所以在大家心中不認為是一筆交易或買賣,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開心囉!
Y大也在這邊祝福大家聖誕節快樂唷!!
#全民瘋聚匯
歡迎大家跟我在線上一起學習一起努力💪🏻
👉🏻免費線上課程
我們的實戰專業講師團隊聯手提供每日外匯教學分享,幫助您了解線上交易的精髓。
👉🏻每週一至週五免費學習,盡在全民瘋聚匯。奠基您線上投資基礎知識,逐步提升您的技能水平。
👉🏻開始學習:全民瘋聚匯
⚠️進群後 「名字」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