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廟看歷史系列2:Wat Meh Liew, Kuala Lumpur,二】暹羅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葉玉柳女士(Meh Liew)將吉隆坡環路和彭亨路交接一帶的土地開闢,並建設暹寺和村莊後,不僅是僧人,英屬馬來亞的暹羅籍人也開始相繼遷入。於是,該地段也成爲了雪蘭莪州(當時吉隆坡仍隸屬雪蘭莪州,為雪州的首府)最早的暹人聚居地,漸漸地人們便順其自然,將此地稱之為“暹羅村”(Kampung Siam)。

但Kampung Siam正式確立為一法定標準地名,已是日治時代後英殖民主再次回歸統治之時。根據‘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Kampung Siam,Kuala Lumpur’一文,最初“暹羅村”只有約50人,1930年代以後當地的暹人人口已上升至300至500人之多。

葉女士安葬於吉隆坡錫蘭佛教徒墓地的墓園。-攝於2024年8月8日

葉女士安葬於吉隆坡錫蘭佛教徒墓地的墓園。-攝於2024年8月8日


除了葉女士積極投入暹羅村的發展,其錫蘭人夫婿德·阿維斯先生(A.Augustine Gelis de Alwis a.k.a Gelis Appu)亦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也同樣致力於吉隆坡的錫蘭籍僧伽羅人(Sinhalese)和南傳佛教事務。

位於吉隆坡“小印度”十五碑(Brickfields)柏哈拉路(Jalan Berhala,舊稱Temple Road)的十五碑錫蘭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舊稱“Brickfields Buddhist Temple”),早年原本是由英屬錫蘭的僧伽羅人佛教徒工、商人士於1895年所建竣的一間小寺,一度曾面臨年久失修和破損的局面。德·阿維斯先生舉家遷至吉隆坡後,自身作爲錫蘭人組織“佛陀教義弘揚協會”(Sasana Abhiwurdhi Wardhana Society (SAWS)主席而不忍見狀,決定投入寺廟的修繕工程。


葉女士夫婿A.A.G de Alwis先生的墓園,與葉女士之墓比鄰相依。-攝於2024年8月8日

葉女士夫婿A.A.G de Alwis先生的墓園,與葉女士之墓比鄰相依。-攝於2024年8月8日


原位於佛殿右前方的鐘樓,銅鐘為德·阿維斯先生在1926年時出資從海外購入,歷經二度調動,目前重新樹立於大殿左前方的無障礙坡道旁。此外,德·阿維斯也從英屬緬甸所鑄造的大型佛像,引入佛寺的大殿。

葉女士夫婦一家生前居住在巴生路(Klang Road;今舊巴生路,Jalan Klang Lama)76號。德·阿維斯先生於1941年11月9日逝世,享年82歲;同年12月8日,日軍借道泰南邊境大舉南下進攻英屬馬來亞,於次年1月11日淪陷吉隆坡。葉女士在日軍占領馬來亞並設立軍政統治後不久,也於1942年6月18日撒手離世,享年65歲。


吉隆坡暹羅村一帶的今昔對照圖。-"Kuala Lumpur"Map,1957,Survey Department,Federation of Malaya;Google Map,2024,Airbus Maxar Technologies

吉隆坡暹羅村一帶的今昔對照圖。-"Kuala Lumpur"Map,1957,Survey Department,Federation of Malaya;Google Map,2024,Airbus Maxar Technologies


由於當時由鑾披汶(Plaek Phibunsongkhram)主政的泰國(暹羅王國於1939年更名為泰王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與日本帝國締結爲盟友並宣戰。於是英殖民政府憤而將吉隆坡暹羅村的暹籍青年和僧人等逮捕,並押送到英屬印度馬德拉斯市(Madras,今印度清奈,Chennai)拘留,直至戰後才被釋放。

至於其他剩餘的當地暹人,也由於日泰同盟之故,待遇雖不至於比其他族群糟糕,但也因日治時代的戰時物資短缺,不少人亦因此營養不良或病弱而死亡,村民甚至被日軍强迫種植蔬菜以供應糧食。

葉女士夫婦離世後,其子愛德華(Edward de Alwis)開始擔起重要的角色。日本投降後,愛德華受到回歸的英殖民政府器重,委任其為暹羅村村長,繼承衣鉢負責管理當地暹人大小事務,並持續供養佛寺和僧人起居等。不同於父母的是,他是由政府所委任的公務員。尤其是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佈緊急狀態後,愛德華亦須協助政府監督村莊内是否有共黨活動,以確保暹羅村的和平穩定與維持良好秩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境南國的沙龍
4會員
42內容數
無境南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馬來亞緊急狀態在1950和1951年間進入高潮階段,英國政府爲了能徹底將馬共叛亂根除,想有效地徵求訓練適合叢林生存條件、心理堅定和强壯的士兵。於是找來了綽號“瘋子麥克,在當地率先成立”馬來亞偵察兵“,並效仿二戰時英國特種空勤團(SAS)的組織方式,訓練一批在特定地理環境下,能執行特殊任務的作戰單位。
Thumbnail
2025/04/23
馬來亞緊急狀態在1950和1951年間進入高潮階段,英國政府爲了能徹底將馬共叛亂根除,想有效地徵求訓練適合叢林生存條件、心理堅定和强壯的士兵。於是找來了綽號“瘋子麥克,在當地率先成立”馬來亞偵察兵“,並效仿二戰時英國特種空勤團(SAS)的組織方式,訓練一批在特定地理環境下,能執行特殊任務的作戰單位。
Thumbnail
2025/04/22
蕉賴的共和聯邦戰爭公墓所安葬的烈士裏,在為數不少的廓爾喀兵墓群之中,其實也混雜著其他在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於戰鬥或任務中捐殉的非洲籍英軍。只是所能觀察到的墓碑數,數量不甚多,大多是在馬來亞作戰時陣亡的非洲土著和白人將士。
Thumbnail
2025/04/22
蕉賴的共和聯邦戰爭公墓所安葬的烈士裏,在為數不少的廓爾喀兵墓群之中,其實也混雜著其他在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於戰鬥或任務中捐殉的非洲籍英軍。只是所能觀察到的墓碑數,數量不甚多,大多是在馬來亞作戰時陣亡的非洲土著和白人將士。
Thumbnail
2025/04/09
從蕉賴戰爭公墓這些廓爾喀兵的墓碑上來看,都是年輕的士兵,小則不到20歲,最高也僅30歲,雖然是饒勇善戰的英軍傭兵團,卻將他們的生命,犧牲和奉獻給了這片新生的國家。
Thumbnail
2025/04/09
從蕉賴戰爭公墓這些廓爾喀兵的墓碑上來看,都是年輕的士兵,小則不到20歲,最高也僅30歲,雖然是饒勇善戰的英軍傭兵團,卻將他們的生命,犧牲和奉獻給了這片新生的國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説到“西明寺”,必然聯想到的先是中國或日本。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半山芭區的東部邊陲,也有另一個名爲“西明寺”的佛寺。惟這間歷史挺悠久的西明寺,完全與北傳的漢傳佛教完全無關,而是一間暹羅(或泰式)佛寺,屬於南傳的上座部佛教。
Thumbnail
説到“西明寺”,必然聯想到的先是中國或日本。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半山芭區的東部邊陲,也有另一個名爲“西明寺”的佛寺。惟這間歷史挺悠久的西明寺,完全與北傳的漢傳佛教完全無關,而是一間暹羅(或泰式)佛寺,屬於南傳的上座部佛教。
Thumbnail
葉玉柳女士(Meh Liew)將吉隆坡環路和彭亨路交接一帶的土地開闢,並建設暹寺和村莊後,不僅是僧人,英屬馬來亞的暹羅籍人也開始相繼遷入。於是,該地段也成爲了雪蘭莪州最早的暹人聚居地,漸漸地人們便順其自然,將此地稱之為“暹羅村”。
Thumbnail
葉玉柳女士(Meh Liew)將吉隆坡環路和彭亨路交接一帶的土地開闢,並建設暹寺和村莊後,不僅是僧人,英屬馬來亞的暹羅籍人也開始相繼遷入。於是,該地段也成爲了雪蘭莪州最早的暹人聚居地,漸漸地人們便順其自然,將此地稱之為“暹羅村”。
Thumbnail
Wat Meh Liew 是坐落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蒂蒂旺沙區(Titiwangsa)敦拉薩路(Jalan Tun Razak)和彭亨路(Jalan Pahang)交通圈交接處旁的一間小型暹羅(泰式)佛寺,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Thumbnail
Wat Meh Liew 是坐落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蒂蒂旺沙區(Titiwangsa)敦拉薩路(Jalan Tun Razak)和彭亨路(Jalan Pahang)交通圈交接處旁的一間小型暹羅(泰式)佛寺,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Thumbnail
這是一間坐落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鄰近城市八打靈再也(Petaling Jaya)的泰國佛寺,1962年建竣於當時仍是隆市新興衛星市的八打靈。是雪隆區歷史最為悠久,由馬、泰兩國政府携手出資籌建,也是全馬唯一的由前泰皇拉瑪九世皇蒲美蓬陛下主持龍頭升座儀式的皇家佛寺。
Thumbnail
這是一間坐落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鄰近城市八打靈再也(Petaling Jaya)的泰國佛寺,1962年建竣於當時仍是隆市新興衛星市的八打靈。是雪隆區歷史最為悠久,由馬、泰兩國政府携手出資籌建,也是全馬唯一的由前泰皇拉瑪九世皇蒲美蓬陛下主持龍頭升座儀式的皇家佛寺。
Thumbnail
喬治教堂的旁邊就是中華總商會的大樓,可以看到這個大樓有多高,也顯示華人在檳城的力量有多強大。樓下也在維修,蓋有段時間了。 檳城椰腳街觀音亭,又名廣福宮,是位於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椰角街的一座大乘佛教寺廟。該寺建於1728年,是檳城州最古老的佛寺。歷史檳城椰腳街觀音亭最初由福建移民於1728年建立,
Thumbnail
喬治教堂的旁邊就是中華總商會的大樓,可以看到這個大樓有多高,也顯示華人在檳城的力量有多強大。樓下也在維修,蓋有段時間了。 檳城椰腳街觀音亭,又名廣福宮,是位於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椰角街的一座大乘佛教寺廟。該寺建於1728年,是檳城州最古老的佛寺。歷史檳城椰腳街觀音亭最初由福建移民於1728年建立,
Thumbnail
松山慈祐宮,舊稱錫口媽祖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松山區慈祐里、饒河街夜市旁的媽祖廟,其媽祖稱為「松山媽祖」,為今涵蓋松山、信義、大安、南港、內湖的錫口十三街庄的信仰中心,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還分靈至福建省興化府仙遊縣。 建立由來[編輯] 廟方宮誌記載,行腳僧林守義在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堪輿當地
Thumbnail
松山慈祐宮,舊稱錫口媽祖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松山區慈祐里、饒河街夜市旁的媽祖廟,其媽祖稱為「松山媽祖」,為今涵蓋松山、信義、大安、南港、內湖的錫口十三街庄的信仰中心,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還分靈至福建省興化府仙遊縣。 建立由來[編輯] 廟方宮誌記載,行腳僧林守義在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堪輿當地
Thumbnail
  慈雲巖位於山頂,艋舺地區泉州人每晚望見山上燈火,非常不滿,認為漳州人建的這間廟會破壞艋舺風水,希望能遷移,根據維基百科說法,泉州人甚至願意補貼遷移費用,但漳州人不願意,械鬥因此而起,慈雲巖被毀,這也才有了後來的接雲寺。
Thumbnail
  慈雲巖位於山頂,艋舺地區泉州人每晚望見山上燈火,非常不滿,認為漳州人建的這間廟會破壞艋舺風水,希望能遷移,根據維基百科說法,泉州人甚至願意補貼遷移費用,但漳州人不願意,械鬥因此而起,慈雲巖被毀,這也才有了後來的接雲寺。
Thumbnail
冬日寒風刺骨,即使早早就見到路牌上標示「新城鄉」三個大字,我們還是騎了約莫半小時的機車,才終於抵達厚雲堆積下的新城村。 女友想去練習曲書店看看,店內的書籍只借不賣,而她也有朋友時常在店裡擔任課後輔導的老師,我們把車停靠在店旁大樹下⋯⋯
Thumbnail
冬日寒風刺骨,即使早早就見到路牌上標示「新城鄉」三個大字,我們還是騎了約莫半小時的機車,才終於抵達厚雲堆積下的新城村。 女友想去練習曲書店看看,店內的書籍只借不賣,而她也有朋友時常在店裡擔任課後輔導的老師,我們把車停靠在店旁大樹下⋯⋯
Thumbnail
因為鹿港黃昏太美,本想繼續騎行的腳停駐下來 一早與小幫手婷狂聊了3小時 聽她娓娓道來從應用外語專業,轉到軟體工程師的經歷 滿滿活力的她在工作轉換中停駐在慢城,並一邊查找適合自己的專業 有趣的是她到泰國學習泰文的那一年,成為她在職場上讓人第一印象深刻的印記 看著一旁街屋改造的咖啡館-小巷七貳
Thumbnail
因為鹿港黃昏太美,本想繼續騎行的腳停駐下來 一早與小幫手婷狂聊了3小時 聽她娓娓道來從應用外語專業,轉到軟體工程師的經歷 滿滿活力的她在工作轉換中停駐在慢城,並一邊查找適合自己的專業 有趣的是她到泰國學習泰文的那一年,成為她在職場上讓人第一印象深刻的印記 看著一旁街屋改造的咖啡館-小巷七貳
Thumbnail
比起 19 世紀各式訪客的短暫停留,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此長期耕耘,他們推動的醫療、教育等貢獻亦為後人所知。然而,在當地人民對外國人抱持高度敵意的狀態下,如何獲得信賴、甚至達成「改變信仰」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
Thumbnail
比起 19 世紀各式訪客的短暫停留,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此長期耕耘,他們推動的醫療、教育等貢獻亦為後人所知。然而,在當地人民對外國人抱持高度敵意的狀態下,如何獲得信賴、甚至達成「改變信仰」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