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Science Alert》報導,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期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指出人類大腦的資訊處理速度僅為每秒10位元,遠低於感官系統每秒接收的數十億位元數據。這一發現挑戰了過去對大腦高效能的假設,並引發了關於人類認知能力本質的深刻討論。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Neuron》,標題為「The Unbearable Slowness of Being: Why do we live at 10 bits/s?」。
研究顯示,人類感官系統每秒能接收並處理海量資訊,例如視覺系統每秒可處理約1000萬位元的數據。然而,這些資訊在進入大腦後,經過過濾與壓縮,最終僅有每秒10位元的數據能被有意識地處理。這種「感官與認知的速度悖論」揭示了人類大腦在資訊處理上的顯著瓶頸。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瓶頸可能是大腦為了提高效率而演化出的機制。通過篩選和壓縮資訊,大腦能夠專注於最關鍵的環境刺激,從而做出快速決策。這種機制在人類祖先的生存環境中尤其重要,因為他們需要迅速應對潛在威脅或機會。
這項研究也解釋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認知現象。例如,大腦的緩慢處理速度使得「多工處理」幾乎不可能,因為我們一次只能專注於一項任務。此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面對複雜決策時,人們容易感到「決策疲勞」,因為大腦的處理能力有限,無法同時應對大量資訊。
研究還指出,大腦的處理速度可能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往往覺得時間過得更快,這可能是因為大腦處理的新資訊減少,導致時間感知的變化。
這項研究不僅對理解人類大腦有重要意義,也為人工智慧(AI)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AI系統在數據處理速度上遠超人類,但在泛化能力和情境理解上仍存在局限。研究團隊認為,未來AI設計可以借鑒人類大腦的「資訊篩選」機制,開發出更高效且具備情境感知能力的系統。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大腦處理速度的神經機制,並研究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提升人類的認知能力。例如,腦機介面(BCI)技術可能成為突破大腦處理速度限制的關鍵。此外,研究也將探討不同年齡、性別和認知能力群體在大腦處理速度上的差異,以提供更個性化的認知增強方案。
這項研究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許多人驚訝於大腦處理速度的緩慢,但也有人認為這解釋了人類在創造力、情感處理和社會互動上的獨特優勢。學術界則認為,這項研究填補了過去對大腦處理能力定量研究的空白,並為未來的神經科學和AI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加州理工學院的這項研究揭示了人類大腦處理速度的驚人限制,並為理解認知效率、演化適應性以及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隨著未來研究的深入,這項發現可能不僅改變我們對大腦的認知,還將推動教育、醫療和AI等領域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