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暖陽灑在靜謐街道上,溫州街25號甫修繕完工的黑瓦日式建築,顯得格外淡雅清幽;院內巨大的榕樹,緊密依附在泥裂斑剝的圍牆上,展現傲強的生命力,也見證歲月的軌跡。
這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的故居。雖然在臺教授任教臺灣大學的27年及退休期間,在這棟宿舍中僅短居六個月,但卻是最足以作為紀念臺教授的空間場域。
臺靜農本名傅嚴,後改名靜農。1902年生於中國安徽,早年家裡因為經商致富,自幼到私塾學習,獲得啟蒙,19歲便和同鄉友人創辦《新淮朝》雜誌,提倡白話文、鼓吹新文化運動,1929年考取北京大學國文系,在魯迅的指導下組成「未名社」,倡新文學,短篇創作《地之子》、《建塔者》獲得魯迅讚賞。是魯迅的得意門徒。
1927年開始他的國文教學與寫作生涯。1946年來到台灣,先是應台灣國立編譯館館長許壽裳邀請到該館任職,後來擔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主任長達二十年,期間也擔任過文學院院長。對華語地區現代文學影響深遠,1985年與日本人宇野精一共同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臺靜農一生治學,晚年潛心研究金石、書墨,他的書法寫得極好,「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字體,就是取自臺靜農的書法集字。
臺教授原本住在溫州街18巷6號日式宿舍,後因台大興建學人宿舍而拆除,臺教授因此遷到溫州街25號(現址),雖然只短居數月,卻是臺教授晚年的最後住所。
這棟日式宿舍興建於1932年,原為臺北帝大文政學部教育學講座福島重一助教授的居所。戰後交由臺大管理,臺大醫院會計主任許華振、中文系教授臺靜農、法律系教授賀德芬、復健科教授張權維等,先後住過這間宿舍,至2019年3月歸還校方。
不過因屋舍年久失修,2020年底一度傳出即將拆除。在眾多學者教授、文史工作者的積極搶救下,文化局終於在2020年6月12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將「臺靜農故居」登錄為紀念性建築。
臺靜農故居由孫啟榕建築師主持修繕,整體恢復至1990年代臺教授入住的模樣。整座建築因腐蝕變形嚴重,修復期間歷經拆卸與重組,並以全檜木打造修舊如舊。共費時兩年,於2023年底完成主屋修繕,總修復經費約2700萬元,皆由校友及企業捐贈。
今年初移交文學院管理,經歷半年籌備,11月2日起舉辦開幕紀念展。會館保留日治時期風格,內部除重現當年「龍坡丈室」的風貌外,並設有紀念展示區,具備學術研究室、人文講堂等功能。
這棟日式建築坐東朝西、入母屋造、唐破風玄關,玄關上方的巴瓦,氣派十足。建物外有雨淋板、出格窗等基本構造外,較特別的是正面的六角窗與室內的連子窗,做工細膩,在光線透射下,為空間增添層次之美。
由於故居全面鋪設地板,進入展間必須在玄關處脫鞋子。故居室內由兩個大廣間+書房及附屬建物構成,前後有緣側,門楣與天花板間的欄間,有細膩而簡約的柵格設計,脫俗大方,展顯文人的氣質。順著灰泥牆往天花板看去,粗壯的大樑橫跨在兩個大廣間中央。
兩個大廣間打通使用
刻意打開天花板,可見到粗壯主樑。全室以檜木打造
細膩修復了和室空間裡最具特色的「床之間」以及象徵屋主的「精神柱」。
右方播放臺先生的介紹與故居保存過歷與開幕紀念影片。左側棚架上有溥心畬寫給臺先生的信及臺先生人物肖像畫。
溥心畬寫給臺先生的信函,內容描寫欲商借台大圖書館的藏書
床之間左側小房間是復刻臺先生的書房,現展示臺先生平常愛用的生活器物,如墨硯、茶杯、菸斗,手錶以及擺飾品等等。書桌後方牆上掛著「龍坡丈室」四字。
書房窗台鑲著不同花樣的壓花玻璃,右邊兩片是較早期的冰裂紋、左邊則是常見的海棠花與十字壓花。
出窗鑲崁壓花玻璃,有各種不同的模樣
再回到大廣間。
可見到玄關走廊右側有一道牆,刻意保留「小舞璧」的壁面構造。
清楚可見最內層是以許多竹篾以「井字形」排列,再以麻繩綁紮而成。外面加上夯土,最後再抹上石灰。這個小房間,現做為會館辦公室使用。
後方緣側面向庭園,戶外僅作地坪處理,並無特別的庭園景觀設計,是一個可彈性運用的開放式空間。
後方緣側往南廊道走到底,會銜接一個小房間。一般日式宿舍在修復時,會盡量復原至最原始的樣貌,但臺大及修繕團隊認為未來可能需要更多可以活用的空間,所以保留了增建的小屋,做為多功能展示廳。可兼做展覽室、人文講堂使用。
除了欣賞日式建築的空間美學,感受臺教授在住時的氛圍之外,建築中央的大廣間及後方的增建空間,正展示臺教授的多幅複製墨寶、珍貴史料以及兩支介紹影片,包含臺靜農的生平介紹、故居修復過程的縮時影片等(展期:2024/11/2-2025/1/15)
我於開幕後隔週造訪時,正好遇到前台大中文系主任李獻隆教授,親自解說每一件展品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點閱[下篇],並把握時間前往參觀。(※2025/1/15之後將部分換展)
臺靜農人文會館(臺靜農故居)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25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到下午5時
聯絡電話:02-33664013
※參考資料
紀念建築「臺靜農故居」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