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先生(1902-1990)是著名文學家與文學史家,他的一生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歷了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腳於台灣。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二十餘年。寫書法是臺先生自修功課,也是抒懷解鬱之良方。
臺先生曾自序:「戰後臺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
臺先生一生治學,晚年潛心研究金石、澆注書墨,成就斐然,各家墨跡、篆、隸、草、楷各種書體皆精通,並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臺式各人書風。
我在臺靜農人文會館開幕後的隔週日傍晚前往參觀,正巧遇到前臺大中文系主任李隆獻教授在場解說,有幸窺得展出作品背後的故事二三,機會難逢,特地紀錄了幾幅重要展品。
此次展出的掛軸作品,悉數為一比一的複製作。雖為複製品,但無損臺先生作品精神。如對原作有興趣,部分珍藏於台大圖書館之原作亦可申請鑑賞。
大廣間走廊側的展件,皆為臺先生早期作品。
左邊這一幅是臺先生送給施淑教授(※註一)的作品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內容主要是在讚揚施淑教授用人唯才,也展現臺先生對整個台灣知識界發展的關心與重視。
這幅作品由施淑教授捐給台大圖書館珍藏,是臺教授較早期的作品。
右側這一幅是臺先生家人的珍藏品之一。
兩句都是取自蘇東坡的詩:
"相逢握手一大笑"
"故人風物兩依然"
第一首是講蘇東坡五年沒跟朋友見面,久違重逢,兩人見面握手一大笑。(最後一字「笑」為異體字)
另一首則是送另一位朋友的。故人風物兩依然,指好友及風景事物都依然健在沒有改變。表示非常可貴。
臺先生更以小楷字提上款"此情此境如何可得"這樣的境界哪裡能夠再得到呢?
臺先生透過詩詞,感慨與許多好友都分手,無法再相見,感嘆人生無常。
這一幅揮灑自如的作品,在寫好之後被媳婦看見,媳婦就詢問可否贈與她?臺教授說:「妳拿走吧!」,媳婦因而收藏了不少臺先生的好字。
這對字是贈送給臺先生的好友,中文系第一代教授王叔岷教授。王叔岷教授是校讎學專家(※註二),也是一位詩人。
"詩束牛腰藏舊稿"
"書訛馬尾辨新讎"
大意是你常常攜帶一些舊稿詩作,沒事就在那邊研究考證。這首詩不是臺先生自己寫的,是取自宋代詩人潘大臨的詞,有點在揶揄王叔岷的意思,但其實也是對他執著研究的肯定。
這幅字是臺先生於除夕前書寫,他常常在除夕前有感而發,寫字贈送好友。
※註:王叔岷教授故居位於溫州街52巷8號,現址仍有住戶。
接下來這一幅是本次展覽的主視覺,一進門就可以看見的大氣魄作品。
寫的是杜甫的《閣夜》詩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處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這首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後所作,描寫戰亂的悲慘,是讓人感概的一首詩。
杜甫當年曾懷抱著改革社會的理想,但連諸葛亮都無法成功了,所以只好作詩感嘆。在這件作品上,臺先生還蓋了一個很特別的印章【身處艱難氣若虹】,意思是在困境中也不要失志,等於是對自己的鼓勵。
所以雖然有些悲傷,但仍有一股氣魄在,是寫得非常好的一幅行楷字,用筆運墨略有不同,此時他的字體已有傾斜,已經成為他的一個特色,也是臺先生早期的代表作品。
這一件作品是臺先生寫了送給施淑女教授的,但沒有落款。李隆獻教授說:「這幅字由施淑教授珍藏至民國100年,當時我剛當上系主任,有一天施教授說要來看我,我非常歡喜的與他會面,結果施教授竟然帶了這幅作品來說要送給我。」李教授說:「這幅作品太貴重了,我不能收,我只能代表中文系珍藏」。所以這一幅原件現在掛在中文系的辦公室,是鎮系之寶!
這一幅作品也相當珍貴,這是臺先生八十七歲時寫的。(先生八十九歲過世),雖然是晚年所寫的大字隸書,但用筆抖動卻流暢自然。
李獻隆教授說:「老師一直書寫到八十九歲,八十五歲之後的字,已是爐火純青,八十七歲時已達到顛峰。這一幅就是一個代表作。」
這一幅是取自《石門頌》的集聯,是教授很喜歡寫的一個對子。
"西安石上校漢隸,
北海尊前誦楚辭"
"西安石上校漢隸"當中的「西門石」,指的是位於西安的石門摩崖,石門摩崖的漢隸和一般漢隸字體不太一樣,這句的意思是臺先生在臨石門摩崖的漢隸。
"北海尊前誦楚辭"指他在北海書桌前朗讀楚辭。「漢隸、楚辭」是臺先生一輩子所鑽研,《石門頌》更是成就他最有名氣的作品,是世間對臺先生的定評。
這裡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這件作品所使用的宣紙,原本是篆刻家曾紹杰擁有的,上面還打上了格子。原本是曾先生要拿來寫字的,但他卻不幸過世。過世之後,篆刻家陳宏勉因為跟曾紹杰是摯友(甚至有一說是他的入門弟子),陳宏勉到曾紹杰先生家中幫忙整理遺物時,發現了這一疊空白宣紙,其中這一些還打了格子,於是便把它帶回家,想要拿來寫字。
但後來卻遲遲無法動筆,原因是這紙張太大了,沒把握能寫好。於是,陳宏勉就把紙帶去找臺先生,請老師贈字。
臺先生在過年前寫好字之後,跟陳宏勉說:「我寫了一幅今年最得意的字,你趕快來拿吧!」當時陳宏勉正準備回南部過年,接到臺老師電話,二話不說立刻奔到臺老師家。(溫州街18巷舊家)。
臺先生寫了好幾幅一樣的作品,坊間甚至拍賣已達百萬,不過這一幅比在市面流通的作品又更是上乘佳作,是臺靜農晚年的珍貴作品。
大廳裡其他展品。
這幅小件作品是寫在曆紙背面,內容為陶淵明的詩,是臺教授晚年的小件,字非常小,落款甚至寫"今無此目力矣" 表示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眼力了,是非常珍貴的作品。
後方展間,是增建的部分,現有臺先生書法作品與攝影展出。
左側的四幅作品,都是施淑教授捐給台大圖書館的。前三幅是臺老師臨摩的作品,可看出臨不同書體時,所使用的運筆方式完全不同。
臨摹東漢隸書《楊淮表記》
臨摹魏碑《爨龍顏碑》。臺老師非常喜歡這個碑,尤其在寫正式文時,特別喜歡用這種字體,因為看起來較穩重。
臨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字。運筆與石門頌類似,但又比石門頌的動態更誇張。
這幅是臺先生寫張大千的《感懷詩》,行筆走墨也和其他作品有所不同。
"江南鶯亂草如茵,正有觀河面皺人
對此茫茫真百感,當時親見海揚塵"
描寫當時從大陸渡海來台時的感傷心情。臺先生應該是心有戚戚焉,所以寫了這首詩送給施淑。
後面這三幅又另有故事,是臺老師送給交誼很深的學生或晚輩。例如這一幅臺老師晚年八十幾歲時,送給林文月老師的小幅作品。是臺老師自己寫的詩《觀秦始皇墓中兵馬》
"韵幄離橫竟無成、勢去難揮反日戈
若使荊卿決一劍、後來青史又如何"
文月弟試答此問
這是臺先生參觀秦始皇墓中兵馬俑之後,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贈給林文月。大概意思是當年的縱橫家,謀略獻計都沒能打敗秦王,讓秦王獨霸一方。看起來大勢已去無法抗秦了,但其中還是有人想抗秦,也就是荊軻想要刺秦王。如果荊軻這一劍刺成功了,歷史就改寫了,又會怎麼寫呢?他要弟子林文月回答一下。
林文月老師於去年(2023年5月)過世,這幅作品由林文月老師的女兒珍藏。臺先生早年常寫詠史詩,他在抗戰時期在四川白沙當老師時,一聽到有人刺殺日本人沒成功,就寫一首感懷詩,還寫了不少。
這次展覽有臺先生各種書法字體,從擅長的隸書、石門訟體、行楷等,規格有大氣魄的也有小幅作品,而這一幅是他少見的小篆。可見先生各種字體都兼擅。
內容是明朝哲學家呂坤(※註四)在《呻吟語》修身篇裡的一段話: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衿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呂坤認為「擔當、衿度、涵養、識見」是每一個讀書人,甚至是所有人都應該培養的特質,他認為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方向。
底下的小跋更有意思:
"曾於勵耘書屋壁上見東塾先生以篆法書此數語,靜農"
這裡面涉及三件事,第一、臺先生曾經在歷耘書屋裡看到這個句子。第二、誰寫的呢?東塾先生,也就是清朝學者陳澧。第三、用小篆的筆法寫了這幾句出自呂坤的話。
「歷耘書屋」是陳垣的書屋,陳垣是一位歷史學家,是臺靜農就讀北大時的老師,臺靜農曾在他老師的書屋裡看到這句話。臺先生來到台灣後就用陳澧的筆法,寫了這幾句話,送給他的學生張亨及彭毅(※註五),彭毅老師專門研究楚辭,當年就是由臺先生指導,是臺先生的得意門生。
張亨、彭毅老師後來均任教於臺大中文系,就住在「大院子」,跟臺先生住得近,經常來拜訪老師,後來這幅字就送給了他們。
張亨、彭毅老師近年先後仙逝,彭毅老師是今年過世的,她生前也捐了一百萬來修復這棟老房子。
從作品中可見到臺先生很懷念他的老師,並且勉勵他的學生。珍貴的師生情誼,讓人動容。這幅作品現由張家後代珍藏。
這一幅是臺先生晚年的楷書。很多人以為臺先生楷書寫得不好,但可以看到八十六歲還能寫出這樣的楷書,轉折運筆從容不迫,沒有一筆敗筆。
旁邊小字寫"張大千集白水張黑女字",這些句子是取自《張黑女墓誌》,由張大千集字。
《張黑女墓誌》是北朝墓誌,有別於一般墓誌粗曠手筆,這幅字的運筆就相當細膩、秀氣。李獻隆教授說:「臺老師很喜歡寫這個對字,系裡有多位老師都曾得到這幅贈字,但都沒有這一幅寫得好。」這是他看過寫得最好的一幅。
為什麼寫得特別好?因為要送給張臨生。張臨生是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是台大中文系梅廣教授的夫人,與中文系的關係至深。"白頭翁寫與張大宗臨生",白頭翁是指他自己(因為他已是86歲老翁),晚年仍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臺老師功力深厚!
展間右側這一面照片牆,精選了幾幅臺先生生前的照片。
首幅照片是攝影師王信的作品,王信以拍攝臺靜農和林文月老師的人像攝影聞名。
王信說,為了抓住先生的神采,他在拍照時請他吸兩口菸,讓畫面呈現煙霧繚繞的模樣。他認為吸著菸斗的樣子,最能夠傳達臺先生的神韻。
臺先生與臺師母,照片拍攝於自家庭院,也就是原本位在溫州街18巷6號的日式宿舍。當時臺老師大概七十幾歲。
張大千、莊嚴(※註三)、臺靜農,三人在莊嚴家共進早餐。
臺靜農先生於溫州街18巷6號書齋
莊嚴在寫字、臺先生在一旁觀看。
書房內有一尊陶俑,是臺先生非常喜歡的工藝品。從這尊陶俑的擺設與窗台,查出照片拍攝地點是在溫州街18巷6號早期宿舍的書房。不過這座陶俑現在並未展出。
臺靜農、張大千切磋畫作。
台大中文系珍貴照片,拍攝地點在台中霧峰北溝。
國立故宮博物院搬來台灣時,早期曾先存於霧峰北溝,到民國54年外雙溪故宮完工,所有文物才移往新館。保護國寶達16年,是深具歷史意義的地方。
這張照片是故宮還未搬來台北之前,民國45年春天,由系主任臺靜農先生帶領台大中文系應屆畢業生,至中南部畢業旅行時的其中一站,台中縣霧峰北溝村,參觀當時暫設置於該地的故宮文物館。
再度回到大廳主展間,幾座玻璃櫃裡有許多珍貴文獻、手稿、書信、篆刻等。
這是民國32年左右臺先生在四川白沙寫的詩,一般稱《白沙草》,這是早期書寫的手稿,後來都送給林文月老師珍藏。
原本這些手稿是收藏起來不給人看的,因為裡面有許多針貶時事與滿腹牢騷,展現一個知識分子感時憂國的情懷。
當時他在國立編譯館擔任編輯,所以使用館方的稿紙,當時的稿紙就只有三行,一首詩寫一張。這些詩作是第二次公開面市,上一次是2021年在臺大圖書館首次展出,在這之前都沒有人看過。
以前臺先生寫詩,也是叫人不要隨便給別人看。因臺先生的左派色彩,讓他一生遭到三次的牢獄之災,即使出獄後也是受到嚴密監控,生命自由都飽受威脅。後來來到台灣就不寫文學創作,單純教書、練書法。
臺先生第一次拿到教授證書,民國三十二年於四川白沙。陳立夫是當時的教育部長。
臺先生受配溫州街18巷6號宿舍的證明(分配單),由第二任台大校長陸志鴻核頒。
溫州街以前叫昭和町,原住戶為日人市村毅。溫州街18巷6號的宿舍現已改建,舊居格局樣式與隔壁巷子的溫州街18巷8號~16號日式宿舍相同。
臺灣大學發給臺靜農的第一張文學院教授聘書。當時校長是陸志鴻
臺先生的印章拓印,上面一排是他自己刻的章,下排是篆刻家送給臺先生的章。可發現臺先生喜歡刻小印章、篆刻家喜歡大印章。
臺先生將版稅捐贈給臺大中文系當作獎學金的證明。
接著是臺先生與學生或友人的往返書信。
這一封是臺先生寫給林文月的書信,當時還住在溫州街18巷6號宿舍,因為身體不舒服,懷疑胃裡長東西,去台大醫院做了檢查,後來檢查出來沒甚麼。友人問他是不是要搬家,所以心情不好?
臺先生曾自詡被臺大掃地出門,被迫遷到溫州街25號日式宿舍。果然住不到半年便罹病過世。
臺先生寫給張亨先生(前台大教授)的書信。
臺先生以往都是用毛筆寫信,到晚年因為方便而改用鋼筆。像這一封信是寫在航空信紙上的,字很小。
胡適寫給臺先生的信
前臺大校長傅斯年寫給臺先生的信,內容主要是向臺先生推薦一名教授
王叔岷教授寫給臺先生的信。信紙非常雅緻。王教授的字跡秀逸,我好喜歡。
篆刻家王壯為寫給臺先生的信。篆刻家的字就是不一樣,像刻在板子上蒼勁有力、入木三分。
其他書信
最後特別介紹這一封是陳獨秀寫給臺先生的信。
陳獨秀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1915年,他創辦了《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開創人和領袖之一。 他曾經加入共產黨,又因得罪國民黨而被捕入獄,但他是一位相當有志氣的人,和臺先生非常要好,兩人之間有許多書信往來。
後來臺家人將這些信捐給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出書後,又回捐給台大圖書館。
此次展出陳獨秀寫給臺先生的信件,書寫的字形相當特殊,有種拙趣。
李獻隆教授特別解析此信內容:
"靜農兄,十日手示敬悉,館中諒無意將拙稿付印。"
這裡的"館"指國立編譯館,國立編譯館沒有意思要印我的書了。
"弟已不做此想矣"
我不奢望你們會出版了!當時臺靜農雖然在國立編譯館工作,但對出書一事也束手無策。
"這字一条 增寫後 尚望將原稿条寄回"
我補寫了這一條,這一條你看過後,請將原稿還給我。從這段話可看出古人惜字、珍視學術。
"已于處稿一份尚未加入此条也"
我這邊的版本還沒有這一條,所以你這一條要還給我。
"弟于十一日移回鶴山坪,晤瑜兄時,望告知"
我在十一日已經回到老家鶴山坪居住,你碰到瑜兄(※瑜兄不知道是指誰)時,請告訴他我搬回家了。話完家常後,接著聊書法。
"尹默先生住逾何處 弟不知"
上一封書信臺先生可能有問尹默先生住哪?答不知道。(※註六。尹默先生為大陸知名書法家沈尹默,是臺靜農的書法老師。)
"兄如知之 乞將答詩轉去為何"
如果你知道尹默先生住在哪的話,就拜託你把我的詩給他,以此來往。講完此事之後,他開始評論沈尹默的字。
"尹默字素來工力甚深 非眼面前朋友所可及 "
這是在肯定尹默很用功、誇獎他字寫得很好。
"然其字外無字 視三十年前無大異也"
可惜他字外無字,只看到字的表面沒有更深層的東西。這是很嚴厲的批評,老師常會拿這來講,寫字就是要有內涵。何況還跟三十年一樣,表示毫無長進。
這段話是在勉勵臺靜農,要他力求進步。因陳獨秀和臺靜農是介於師長與朋友間的好關係。
講完沈尹默,接著再談歷代書法。
"存世三王字 獻之數種近真
羲之字多為米南宮臨本
神韻猶在歐褚所臨蘭亭之下"
王羲之、王獻之的字,以王獻之的字比較接近真實,王羲之被臨壞了。他認為羲之的字都是宋朝米南宮(※註七)臨的,神韻還在唐代歐陽詢、褚遂良之下,表示不如唐代。
緊接著又說:
"即刻意學之 字品終在唐賢以下 尊見以為如何?"
表示你即使刻意學米南宮臨的字體,終究還是不如唐朝。勉勵臺先生要正規習字。
受到激勵的臺靜農,臨了各種字體,仿古創今、逐漸自成一家。世界各地推崇的書法家,臺靜農絕對是第一人。
◎感謝前台大中文系主任李慶隆教授作品導讀
臺靜農人文會館
台北市溫州街25號
營運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到下午5時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