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的衝突,該怎麼解? 最近看到O3( openAI最新AI代理人)的新聞,讓我感到百感交集,AI將電力的價值不斷的提升,政府仍不得不壓制電力的價格(因為民生必須),那麼這個衝突必然不斷擴大,畢竟同一資源卻必須區隔定價的狀況,歷史上太多失敗的案例,特別是當錨定價格與實際價值落差越大的時候,雖然奧特曼認為,AI應該全球人民受惠,但是隨著需求越來越高,如果AI不擔起附加價值的守門員,附加價值會轉移到電力上,屆時電力衝擊將會大到無法控制。
然而如果將附加價值鎖定在AI,那麼便會因為利益龐大,開發者眾,AI必然會突飛猛進,過度競爭的結果,必然還是會造成價格的崩壞。結果的結果,電力依然首當其衝…
儘管技術與政策能短期緩解電力與AI之間的矛盾,但兩者的需求本質上是一場「零和博弈」:
因為電力的有限性,即使可再生能源增加,全球的電力仍有其極限,尤其在高峰需求時,民生與AI之間電力的爭奪無法避免。加上價格與價值不適配,政府必然介入調控電價,以保障民生需求,然而這種硬調控的歷史,從來就不陌生,當價格與價值嚴重偏離時,資源分配的問題,必然會發生重大衝擊。進而破壞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而這種零和博弈最終將可能導致電力資源的「階級化」。經濟能力較強的AI企業與科技巨頭能優先獲取電力,而弱勢社群甚至是普通民生需求將遭到邊緣化。
電力價格的漲跌傳導效應:隨著AI對電力需求的急劇增加,供應方必然會試圖反映價值提升,這將帶動整體電力價格上漲。儘管政府可能對民生用電進行補貼,但長期來看,這種補貼將無法覆蓋持續擴大的差距。地緣政治的電力霸權化:具備高電力生產能力(或新能源技術)的國家將進一步壟斷全球AI發展。例如,低電價國家可能成為AI訓練的「算力中心」,而高電價國家則被排擠出核心技術競爭,這將加劇全球資源與科技的不平等。
AI價值的轉移將讓電力成為新的「能源霸權」核心。具有低價電力資源的國家,將有機會改變經濟結構,就如同20世紀的石油一般。而電力潰泛的國家將承擔更高的能源成本,而科技巨頭則進一步鞏固既得利益,最終形成全球範圍內的數據與資源不平等「雙循環」。
雖然許多解決方案(如可再生能源、動態定價等)聽起來有效,但它們背後隱藏著巨大成本與不可預見的風險:
技術解決的滯後性:新能源技術雖有潛力,但其規模化應用往往需要數十年,遠遠落後於AI發展的需求速度。這意味著在過渡期內,電力短缺將愈加嚴峻。
政策干預的副作用:壓制電價可能導致電力公司利潤下降,進而影響對新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長期來看,這反而會讓供應側更加脆弱。
AI運算效率的增益悖論:即使開發出更高效的AI硬體或模型架構,總體算力需求仍會持續上升(類似「傑文斯悖論」)。這意味著技術進步並不能真正緩解電力需求增長。
解決方案往往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卻可能加劇未來的結構性危機。例如,新能源短期內無法彌補需求缺口,而壓制電價的政策可能進一步削弱長期電力供應的穩定性。
AI領域的競爭已經進入軍備競賽模式:
大型科技公司為了保持領先地位,不斷投入巨量資金與電力資源進行更大規模的模型訓練,這將進一步推高電力需求。現有政策難以規範AI開發中的資源使用行為,導致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的資源浪費與社會成本轉嫁。過度競爭只會讓算力需求成為「無底洞」,電力資源的浪費與內耗也將進一步加劇,而真正需要AI技術的基層社會可能被排擠在外。
如果這種衝突持續無法解決,可能引發各種系統性風險,像是:
社會分化加劇:當AI技術變得無處不在,但普通民眾卻無法負擔基本電力需求時,社會矛盾將不可避免地加劇,甚至引發大規模的不滿與抗議。
能源供應的崩潰:隨著電力需求遠超供應能力,能源系統可能面臨大規模崩潰,導致全面的經濟危機。
AI信任危機:如果AI被視為造成能源危機的罪魁禍首,這可能引發社會對AI的信任危機,進一步限制其發展與應用。
雖然這些都是老調重彈,但這場價值衝突如果不加以妥善管理,可能演變成新一輪的全球性危機,從經濟層面到社會穩定都將受到深遠影響。
其實電力的問題,讓我想到前幾年,台灣因為缺水問題,而引發的事件。台積電便因此開發出水資源回收技術,借此緩解與民爭水的難題。雖然說技術並非萬能解藥,許多解決方案只是在延後問題的爆發。但是如果能夠找出對症下藥的方法,我相信這個問題依然有解,雖然道路依然漫長…
質能不滅,如果運算中的所使用的電力,能夠有效的"回收",那麼相信衝擊便會大符度的下降,而電力使用後去哪了呢?廢熱,而廢熱目前是最難以利用的低品位能源,卻是目前最迫切需要發展的技術。人類目前使用大量的能源,而產生大量的廢熱,當這個規模越來越大之後,對環境的衝擊,有沒有可能超越溫室效應問題?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