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損的勝算:世界撲克冠軍教你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贏更多
Quit: The Power of Knowing When to Walk Away
作者:安妮.杜克
出版日期:2024/06/27
你是否曾注意過,從求學時期到出社會工作,周遭的環境裡總是不乏對「堅持不懈」的讚頌—努力讀書才能像他一樣考上好學校、認真工作才有辦法跟他一樣賺大錢、永不放棄才可以像他一樣打動心儀對象…等等;反之,我們通常不會把「在該放棄的時候放棄」視為圓滿的結局,甚至嘲笑或批評做出這些選擇的人,因為我們習慣將放棄看作失敗,難以去注意到這些選擇的圓滿。
我們可能會認為堅持與放棄是天秤的兩端,實際上它們卻是同一個選擇的一體兩面。
作者以登山為例,堅持挑戰攻頂聖母峰、卻在發現無法即時抵達的時候選擇折返,許多人會認為這樣是半途而廢,然而實際上,正是因為折返的選項存在,你才可以決定上山。
在你考慮是否放棄的時候,你也同時在考慮是否堅持。
計程車司機時常誤判何時要繼續工作。他們不會在客人充足的時候延長工時,縮短生意差的時間,反而在許多人需要計程車的時候,他們會更可能提早收工;而客人寥寥無幾時,他們反而會十二小時都工作,為了蠅頭小利四處奔波、累壞自己。
人在本能上厭惡損失,在面對劣勢的時候,比起終止當前的做法、會期盼情況好轉而堅持下去,因為若選擇放棄、便永遠只能好奇「撐到底的話會怎樣」—因此,在適當的時機放棄,通常都會覺得太早。
我們需要學習從預期價值的角度去釐清自己的路線:繼續這麼做,在長久的生活中是否能使我的健康、時間、自我滿足…等,歸於我想要的結局?
沈默成本效應,使人在考慮要不要繼續做一件事的時候,將之前已經投入的資源與心力也納入考量,在這樣的認知錯覺之下,人時常堅守應該放棄的事情—用掉的成本讓你不甘願放棄,於是付出更多,放棄的可能性越降越低,陷入無法抽身卻失去更多的惡性循環。
想像你要訓練一隻猴子站在公園的基座上用火把表演雜耍,要是你做得到這麼驚人的演出,你便有一個賺錢的節目。
這是Google實驗室X的執行長阿斯特羅·泰勒為員工擬定的心理模型—在這個任務裡你需要做到訓練猴子跟打造基座兩件事,你可以在家具店或是五金行便宜買到一個基座,但訓練猴子用火把表演雜耍卻是艱難的。
如果你訓練不出一隻這樣的猴子,便沒有打造基座的意義,正是這個心理模型給員工的提醒:你應該先處理一個問題最棘手的部分,如果做不到一件事情裡艱難的部分,這個方案便不值得嘗試。
「要是我們找到致命弱點,那就幸好是花了兩百萬美元就找到了,而不是兩千萬元。」
越快察覺到自己應該走人,便能越快投向更好的事物。擬定一套「終止條件」是很重要的,這能夠使你在苗頭不對的時候盡早停損。
你可以在內心為自己設定一個狀態或時間。
假如你的目標是結婚,若對象沒有在「這個時間」之前確定與你建立長期關係的意願,你便應該重新開始另一段關係;假如你的目標是升遷,若在「這個時間」之前沒有達到某個職位,你就應該放棄。
所有權會干擾我們放棄的能力,對我們親手打造的事物尤其,我們會賦予價值的不只有擁有的物品,也包括自己的想法、決定和信念。
書中以IKEA為例,親手組裝的家具在我們心目中的價值、會遠遠超過預先組裝好的家具;在商業層面,由自己創辦的公司或是由自己發起的專案,都會在我們心目中極具價值、因而不願意接受改變或是投資新的方案,因為這些想法、信念、行動同時也構成了我們的身分,新的資訊有可能與原有的認知衝突,這會使人感到被抵觸—然而卻有可能在之後發現它們並不如我們認為的美好。
當你的身分便是你在做的事,放棄這件事就會變得困難,因為那等於在放棄自己。
在群體生活中,我們容易將自己的存在意義與職位或身分綁定,例如「如果我再不是國立大學的學生,我就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卻在拘泥於堅持前者的時候、錯失了更多成就後者的機會;我們也時常會想像別人對我們的觀感,例如「如果辭職的話,同事會覺得我能力不足所以逃避。」,然而這些想像時常是錯的,有很多時候真正的問題是欠缺溝通,而不是放棄本身。
我們對於自身的決定容易出現無法察覺的盲區,反之旁觀者對於我們的處境通常能夠做出更加理智的判斷,因此,尋找一個「放棄教練」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停止在不值得的事物上浪費時間。
我們在人生中,應該都或多或少自己經歷或是見證他人「放棄早該放棄的東西」—與不合適的對象分手,離開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丟下造成負擔的事物,此時周遭的親友通常會說:「你早該這麼做了!」,但若是回應他們「為什麼不早說?」的時候,他們極有可能會表示:「我不想讓你傷心。」
為此,放棄教練與被輔導者之間要建立成效卓著的關係,關鍵便是「允許對彼此坦白無欺」;最佳的放棄教練會是關心你的人,因為他們會注重你長遠的福祉,而願意點出你可能無法一時接受的真相。
在尋找一個能夠幫助我們停損的放棄教練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試著為重視的人擔任放棄教練,即使我們時常會因為顧及他們的心情而難以表達,但越早看見真相,他們便能越早做出決斷。
放棄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擔心兩件事情:第一是自己失敗了,第二是自己浪費了時間、心力、金錢;然而浪費與否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我們可以嘗試讓自己隨時探索不同的機會,探勘多種興趣、技能,準備至少不只一種備用的可能性。這是使放棄變得容易的基礎,因為若你被迫放棄目前進行或擁有的事物,多元化的選擇不只能夠降低受到對衝擊,還能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作者以自身舉例,她花了五年的時間認真求學、渴望爭取終身職業,然而在研究所的最後一年卻因為健康因素而不得不中輟;然而正是在這段時間,長期待在醫院打她開始打撲克牌,在日後成為了職業撲克牌玩家,甚至後來在世界比賽獲得了冠軍。
為自己設定目標時,盡量使它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選擇,若是在完成目標的路上只有「抵達終點」或是「沒有抵達終點」,一路上的進展便難以評估。
不只是看是否實現目標,留意自己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獲得了什麼,當我們看待「目標」的視角與重點改變的時候,可能會找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