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然的吧陪伴,從家開始

建立全然的吧陪伴,從家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你真的在陪伴孩子,還是只是「在場」?


高鐵回家的路上,曾看到一幕場景:

一個約七歲的小男孩吵著要玩手機,他的媽媽起初堅持不給,想讓他自己安靜坐著。但孩子開始不耐煩,大聲喊叫,甚至扭動身體抗議。最終,媽媽從包包裡拿出一台「備用手機」,小男孩立刻安靜下來,專心盯著螢幕。

車廂瞬間安靜無比,媽媽也終於能放鬆地滑自己的手機。

這讓我想了一下:這樣的「安靜」,真的是陪伴嗎?


📖 什麼是「真正的陪伴」?

美國心理學家 Daniel J. Siegel 在他的著作《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中提到,真正的陪伴 能幫助孩子未來在情緒管理、學習、人際關係、自信心等方面發展得更好。


Siegel 強調,父母的陪伴不只是「待在孩子身邊」,而是做到「安定四要素」,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支持與關愛。


👀 你的陪伴,做到這 4 點了嗎?

🔹 1. 安全感(Safe):讓孩子感到安心

✅ 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

✅ 避免成為孩子的恐懼來源

✅ 不用責罵、暴力來管教

📌 反思:

• 你曾經因為孩子吵鬧,就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讓他閉嘴嗎?

• 你的管教方式,讓孩子覺得你是「可以依靠的人」,還是「會讓他害怕的人」?

🚀 小建議: 用「冷靜的語氣」表達界線,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可以、什麼不行,而不是用恐懼控制他們!


🔹 2. 被看見(Seen):孩子的情緒,你有在乎嗎?

✅ 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 不只是看行為,還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 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直接否定

📌 反思:

• 當孩子哭鬧時,你的第一句話是「不要哭了!」還是「怎麼了?跟我說說看」?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你有試著去理解他的感受嗎?

🚀 小建議: 孩子的情緒,不只是「鬧脾氣」,而是他想傳達的訊息。試著問:「你是不是累了?還是遇到不開心的事?」


🔹 3. 得到安慰(Soothed):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一個人

✅ 當孩子難過時,願意陪伴他

✅ 教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數 1-10)

✅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安撫的能力

📌 反思:

• 當孩子哭泣時,你有耐心地安慰他,還是覺得「沒什麼好哭的」?

• 你有教過孩子「遇到不開心時,該怎麼讓自己冷靜下來」嗎?

🚀 小建議: 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深呼吸遊戲」,用吸氣 4 秒、憋氣 4 秒、吐氣 4 秒的方式,讓他學習如何冷靜!


🔹 4. 安穩感(Secure):孩子能夠信任你,依靠你嗎?

✅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

✅ 讓孩子知道,他無論如何,你都會愛他

✅ 建立「信任存款」,當孩子需要你時,你會在

📌 反思:

• 你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會第一時間跟你說,還是選擇隱瞞?

• 你有時候只在孩子「表現好」時才稱讚他,而在他失敗時責罵他嗎?

🚀 小建議: 告訴孩子:「無論你今天做得好不好,我都一樣愛你。」這句話,比任何獎勵都重要!


🎯 陪伴,不在時間長短,而在用心程度

「我每天都陪孩子寫功課,這樣算是真正的陪伴嗎?」

如果陪孩子寫功課的過程中,你只是不停催促:「快點寫!」、「為什麼這麼慢?」那可能只是「監督」,而不是陪伴。


真正的陪伴是:

✅ 當孩子說話時,你願意放下手機,專心聽他說話

✅ 當孩子有情緒時,你願意理解他,而不是直接批評

✅ 當孩子失敗時,你願意告訴他:「沒關係,我們一起想辦法」


💡 一句話總結: 真正的陪伴,是讓孩子知道:「我懂你,我在這裡,你不孤單。」


🤔 反思題目

1. 為什麼手機不能取代真正的陪伴?

👉 手機只能提供短暫的安靜,但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真正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支持,幫助他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2. 為什麼要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而不只是行為?

👉 孩子的行為背後,通常隱藏著內心的需求。如果只關注行為,而忽略他的感受,孩子可能會覺得「沒有人懂我」,導致親子關係變差。


3. 你覺得「全心陪伴」和「時間長短」哪一個更重要?為什麼?

👉 全心陪伴更重要!就算只有 10 分鐘,只要是真心投入的陪伴,遠比花 1 小時卻在滑手機來得有價值!


📌 給所有父母的提醒

真正的陪伴,不需要花很多錢、不需要做很多事,

只需要用「心」,讓孩子感受到:

✔ 我很安全(你不會傷害我)

✔ 有人懂我(你願意理解我)

✔ 我不孤單(你會陪著我)

✔ 我有依靠(我可以信任你)


✨ 這樣的陪伴,將成為孩子一生的力量! ✨


親子關係 #全心陪伴 #孩子需要的愛 #有效陪伴


avatar-img
Peter 的巷口沙龍
14會員
168內容數
七年北漂寒窗,寄居於木柵邊疆,牧養後山森林,享受獨有的山水景緻,常常在深夜漫山短跑。 學成後,幸運走在心理師的路上,歸隱已七年之久,成為學生的玩伴,歷遍鄉村民情,反璞歸真。 寫作的契機,是想記住與每個生命相逢的激盪、激昂,創造生命勾連生命的漣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ter 的巷口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當代多元科技的時代,父母與孩子在使用科技載體(如手機、平板、電腦)上的衝突確實成為普遍的家庭挑戰。這樣的衝突往往涉及孩子的自由需求與父母的擔憂(如過度使用、影響學習或睡眠),需要更有策略和合作的方式來解決。
運用星座、生肖、紫微斗數或星盤等工具來理解孩子,可以幫助父母更有系統地了解孩子的天生特質,進而更適切地因材施教。然而,這些工具應作為參考,而非唯一的育兒依據,並需結合科學育兒理念。
協調工作與生活,並同時面對孩子的成長挑戰,是許多父母共同的難題。這需要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克服早期創傷與不成熟,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安全的基礎。
當代家庭面臨著多重經濟壓力與關係挑戰,孩子常常成為被忽視的存在。許多父母因忙碌與科技的發達而失去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這篇文章探討了陪伴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強調陪伴不需要華麗的形式,而在於真摯的互動與情感的傳遞,讓孩子在困難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支持。
在當代多元科技的時代,父母與孩子在使用科技載體(如手機、平板、電腦)上的衝突確實成為普遍的家庭挑戰。這樣的衝突往往涉及孩子的自由需求與父母的擔憂(如過度使用、影響學習或睡眠),需要更有策略和合作的方式來解決。
運用星座、生肖、紫微斗數或星盤等工具來理解孩子,可以幫助父母更有系統地了解孩子的天生特質,進而更適切地因材施教。然而,這些工具應作為參考,而非唯一的育兒依據,並需結合科學育兒理念。
協調工作與生活,並同時面對孩子的成長挑戰,是許多父母共同的難題。這需要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克服早期創傷與不成熟,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安全的基礎。
當代家庭面臨著多重經濟壓力與關係挑戰,孩子常常成為被忽視的存在。許多父母因忙碌與科技的發達而失去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這篇文章探討了陪伴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強調陪伴不需要華麗的形式,而在於真摯的互動與情感的傳遞,讓孩子在困難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