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彼得堡|賞畫心得:列賓與波列諾夫畫筆下的聖經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新年假期這段期間,到了俄羅斯的另外一個大城市,同時在過去也是首都的聖彼得堡Санкт-Питербург獨旅了幾天。旅行的其中一天到了俄羅斯藝術學院美術館(Музей Академии Художеств)參觀,之前就一直很想去看看,這次實際到了之後還剛好遇到俄羅斯畫家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44-1930)的展覽。

在美術館欣賞了分別由列賓(Репин)和另外一位俄國畫家波列諾夫(Васил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Поленов,1844-1927)的畫作:耶穌使厓魯的女兒復活(Воскрешение дочери Иаира/Raising of Jairus' Daughter)。是聖經故事中關於猶太教堂負責人厓魯(Jairus)請求耶穌救救自己女兒,並在最終使其復活的故事。

這幅畫是當時美術學院的競賽題目,由兩位同齡畫家於1871年創作。一邊欣賞的同時一邊想如果自己是當時的評審一定評不出來!沒有美術背景的我看不出畫裡有哪些高超的技巧,但看得見畫家在情感表達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和深度,到底怎麼評啊!!!但最終競賽結果列賓(Репин)獲得了金牌,而波列諾夫(Поленов)獲得了第二名,其他後面還有三、四、五名在展覽沒有被展出。

雖說波列諾夫(Поленов)獲得了第二名,但個人認為其絕不遜色於列賓(Репин)的詮釋哦!

首先先來看看列賓(Репин)的作品:

列賓的少女特別有『屍白』的感覺!呈現了『復活』這個詞。左邊的蠟燭照亮左上角,右邊是暗的,老者木然地瞪著眼,女人十分哀淒。少女既屍白又純潔,中心偏左的耶穌十分立體,亮藏藍色的長袍折子們好像讓祂跳出畫作,有溫度的雙手握著少女的手,連花都是鮮活的,只有臉和手是屍白的,好像下一秒我就要站進畫裡了。

這是當時一邊看一邊在筆記本寫下的感想,有點語句不順但是當下最火熱熱的想法!

И.Е Репин(1844-1930), Воскрешение дочери Иаира, 1871《耶穌使厓魯的女兒復活》列賓,實際拍攝。

И.Е Репин(1844-1930), Воскрешение дочери Иаира, 1871《耶穌使厓魯的女兒復活》列賓,實際拍攝。


第一眼確實我沒有太被這幅畫觸及到,也不曉得最後是什麼契機開始全神貫注在畫中。實際現場看,女孩的臉龐和被耶穌握住的手部以下(以耶穌握住的手腕為界線筆者認為上半部相對溫暖許多,許是畫家的小巧思。)真有林懷民老師提過的那種『屍白』!這種「屍白」我認為正好站在了「復活」的對立面詮釋了『復活』一詞的字義。這是我在看畫的過程中第一個被震懾到的!光是這一點就涉及了繪畫技巧和理解表達再到詮釋的精湛。

整幅畫的右半部呈現相對昏暗,將賞畫人的目光吸引至畫的左半部,而這正巧也讓觀者在賞畫的過程中可以一直處在主題之內 --- 耶穌使厓魯的女兒復活。

看到列賓描繪的耶穌身上,最吸引我的是那襲藍色長袍!在色彩的鮮豔和明亮上列賓所繪製的「藍」使耶穌帶有一種神聖且不容侵犯。一折一折的衣袍,雖然是畫在平面的畫布上,卻隱約的將觀者的視界拉進畫中,一切之所以立體或者說變得真實都是透過這一襲藍色長袍一折又一折的衣折。

右半部的老者,應該就是女孩的父親了,從他一臉呆滯的表情裡似乎看不見任何情緒,彷彿女孩即使復活仍還是會有一種悵然若失;靠近床邊角落的女人或許正是女孩的母親,在列賓的詮釋下比起哀愁我認為更多的是擔心。其他畫中人物被處理的相對平淡。但我認為這也是凸顯主題和主角的一種方式!確實在面對畫的左半部時,那份驚嘆和敬畏是一瞬間油然而生卻一時半會無法泯除的。

另外還想提到在技巧方面我這個門外漢真的也是看得如癡如醉,特別是床和長袍。長袍在前面有提到。如果仔細觀看那張床,會發現畫家究竟用了多少種白色來呈現!雖然是不同種類的白色,但還是算白色,然而,我就問怎麼有辦法讓不同的白,白的那麼自然且各自完美分工!!!真的好厲害!

接著轉過頭來看看波列諾夫(Поленов)的作品:

一樣先跟大家分享賞畫的隨筆:

波列諾夫的少女看起來更小,驚恐的看著握著自己手的耶穌。耶穌沒有華貴的形象,反而穿著顏色偏暗淡,少了一份神聖可是多了一份溫暖和平易近人,有種我走了好多路、經歷了好多,可是我仍舊為妳的復活而來。畫中女人應該是母親,她呆滯的目光裡僅剩下希望,也許女兒的離去讓她失去了所有,但從她的目光裡看來她儘管忘了、失去了一切日常,但她沒有忘記祈禱和希望,畫中母親的手袖和女孩為白色,其他都為暗色。
(並在隨筆中畫了簡圖:燭光、女孩和母親的手袖三者剛好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В.Д Поленов(1844-1927), Воскрешение дочери Иаира, 1871|《耶穌使厓魯的女兒復活》波列諾夫,實際拍攝。

В.Д Поленов(1844-1927), Воскрешение дочери Иаира, 1871|《耶穌使厓魯的女兒復活》波列諾夫,實際拍攝。

和列賓的畫相比之下,波列諾夫不止在畫布大小方面已經比列賓小了一點,在用色、架構和呈現上面也沒有列賓那樣的滂薄。

可以看見這裡的少女是已經清醒的,她瞪大的眼睛彷彿是在驚恐的探問:「是誰將我喚醒的?」好像突然之間的甦醒自己也很驚訝且無法言釋。我自己會比較喜歡列賓「屍白-復活」這樣的比較直覺且強烈的詮釋。應該說列賓體現了『復活』一詞,而波列諾夫呈現的是「復活」這件事。(希望讀者可以感受到我想傳達的意思)

再看看波列諾夫所描繪的場景可以看出房間十分整潔、一點也不雜亂,床的旁邊還擺放著茶水,這裡不免就會去想:是誰辛勞的在維持?(請讀者可以稍停思考這個問題再接著看下。)

我認為雖然列賓的耶穌近乎完美,但我個人更喜歡波列諾夫的耶穌。要知道耶穌是人而不是神。再者,既然是人那就有人有會有的不完美。所以我覺得在這點上波列諾夫的耶穌更靠近我自己的看法。所以雖然波列諾夫的耶穌相對列賓不鮮豔明亮,可是我認為多了一份真實和貼近。比對兩者對我這個非基督徒來說,如果列賓的耶穌是高不可攀,那波列諾夫就是平易近人。

讓我們再看回畫中的其他人物,很明顯的床尾雙手合十的女人就是女孩的母親,這和列賓的詮釋十分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在波列諾夫的詮釋下,這位年輕的女子雖然目光呆滯但仍懷抱著希望的感覺,這是我認為兩位畫家之間的差異,我認為波列諾夫在『母親』這個角色的詮釋上,情緒張力比列賓的強。當下我看著這位年輕的母親,心想:自己女兒就這樣離開,那是多麽巨大的悲痛和驚慌!而這種不是親身體驗過不會明白的劇烈情緒首先被隱含在波列諾夫所畫的“呆滯的目光”裡,其次是這個目光中居然含有那麼迫切的渴望和希望!我覺得在這點波列諾夫做到令人嘆為觀止!

再回到我們前面討論的題目:是誰辛勞的在維持?

不曉得各位讀者感覺如何,但我個人是覺得試想自己是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當下肯定所有生活亂了套、有成千上萬種情緒要面對還有生活中的現實要繼續。然而她卻仍舊將一切打理好,等待奇蹟降臨。我認為這之中可貴的是母愛,這份母愛讓她得以繼續所有的一切,也是這份母愛讓我們看見身為母親的堅毅。波列諾夫畫筆下的這位母親目光呆滯彷彿失去了自己,可是一點希望卻沒有消失。在這部分上我認為波列諾夫透過自己的方式向觀者傳達了信仰的力量。

璇話連篇


總合以上,我還是覺得要分高下真的難!兩幅畫各自有我喜歡的呈現,如果有人說「把兩幅畫各自喜歡的部分組合成自己喜歡的這樣不就好了嗎?」我是持完全反對立場的!畢竟就是因為這些部分是屬於這幅畫所以它們才能是這些被我喜歡的部分啊!

另外在視線處理上我覺得兩位畫家的詮釋也真的都好不一樣。美術學院這樣將兩幅畫擺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對比但卻可以看得更加深入的氛圍,是我認為十分特別且少有的經驗。

這回就先到這裡結束了,新的學期已經開始又開始忙起來了,趁記憶還稍嫌猶新之際趕緊的記錄一下,之後也會更努力書寫的~

祝大家新的一年一切安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aэ3aloоna|愛書、愛藝術也愛思考的I人
9會員
64內容數
【*..Nanu3alon..*】 喜歡數字 3 。 在這裡寫莫斯科、寫日常, 寫書、寫藝術的美與一點點的哲學。 偶爾還能看見腦中的天馬行空和疑惑成為文字的樣子。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上個月去看了由台南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看展前一直蠻期待的,畢竟這場展覽總共匯集了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從文藝復興巨擘拉斐爾到印象派名家梵谷通通都有,又是200年來首次來台!因此認真看展之餘,也想把這場橫跨400年的藝術盛宴好好記錄下來!
Thumbnail
上個月去看了由台南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看展前一直蠻期待的,畢竟這場展覽總共匯集了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從文藝復興巨擘拉斐爾到印象派名家梵谷通通都有,又是200年來首次來台!因此認真看展之餘,也想把這場橫跨400年的藝術盛宴好好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在《從拉斐爾到梵谷》展間更是,既然是面向「真跡」而來,當然就是為了它的真、它久遠時間外的親手親筆,輾轉而至長遠空間外的親自親眼。忍不住以為祂們的靈大概也穿梭其中,以至於現場時間的流不再均速,才會明明只是50幾幅畫作,卻用了兩個半小時、奇美博物館的閉館音樂響起,都仍難以挪眼抬腳離開。
Thumbnail
在《從拉斐爾到梵谷》展間更是,既然是面向「真跡」而來,當然就是為了它的真、它久遠時間外的親手親筆,輾轉而至長遠空間外的親自親眼。忍不住以為祂們的靈大概也穿梭其中,以至於現場時間的流不再均速,才會明明只是50幾幅畫作,卻用了兩個半小時、奇美博物館的閉館音樂響起,都仍難以挪眼抬腳離開。
Thumbnail
利用5月初出差的時間,去了奇美博物館一趟,此次適逢特展,一開始訊息一出,家人們便紛紛揪團搶票,但...都鍛羽而歸。而我也是在臨行出差之際,才拿到得來不易的票券~ 特展很值得去看,不論你是自認藝術白丁,這些畫本身構圖的美或景緻皆是老嫗能解,但就像諾蘭的電影一樣,如果你自詡為藝術通想繼續挖掘更深層的意
Thumbnail
利用5月初出差的時間,去了奇美博物館一趟,此次適逢特展,一開始訊息一出,家人們便紛紛揪團搶票,但...都鍛羽而歸。而我也是在臨行出差之際,才拿到得來不易的票券~ 特展很值得去看,不論你是自認藝術白丁,這些畫本身構圖的美或景緻皆是老嫗能解,但就像諾蘭的電影一樣,如果你自詡為藝術通想繼續挖掘更深層的意
Thumbnail
這場真的是期待很久且去過以後除了抱怨人太多外都一致好評的展覽。 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也一度懷疑這些畫真的有這麼好看嗎?卻沒想到去過以後,有非常多的想法跟感動想要記錄下來。
Thumbnail
這場真的是期待很久且去過以後除了抱怨人太多外都一致好評的展覽。 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也一度懷疑這些畫真的有這麼好看嗎?卻沒想到去過以後,有非常多的想法跟感動想要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奇美博物館舉行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覽,解說英國國家藝廊藏品在西方藝術的重要地位。也介紹從各時代的宗教、文化等背景如何影響當時的藝術創作,透過比較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至19世紀印象派藝術的作品去突顯各時期的特色。並推薦了宮布利希的《藝術的故事》一書作為藝術史入門。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奇美博物館舉行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覽,解說英國國家藝廊藏品在西方藝術的重要地位。也介紹從各時代的宗教、文化等背景如何影響當時的藝術創作,透過比較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至19世紀印象派藝術的作品去突顯各時期的特色。並推薦了宮布利希的《藝術的故事》一書作為藝術史入門。
Thumbnail
此次展覽適逢英國國家藝廊兩百週年,首次來台展出,展示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珍品。參觀者能近距離欣賞林布蘭、拉斐爾、莫內、梵谷等大師的作品,展覽展示多樣藝術風格。展示400年繪畫歷史,有助於觀眾了解文化脈絡。
Thumbnail
此次展覽適逢英國國家藝廊兩百週年,首次來台展出,展示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珍品。參觀者能近距離欣賞林布蘭、拉斐爾、莫內、梵谷等大師的作品,展覽展示多樣藝術風格。展示400年繪畫歷史,有助於觀眾了解文化脈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