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金融公司是一家專注於數位支付的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近期準備參與一項大型銀行合作案。然而,在合約審查時,對方銀行資安稽核團隊要求:「貴公司是否有完整的資訊安全教育訓練機制?如何確保員工確實理解資安規範?」這讓創辦人 Jason 面露難色—3C 金融是一家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沒有像大型銀行那樣完備的內部資安訓練制度,該如何應對?
這時,他想起《服務隨創:少力設計的邏輯思維》中提到的:「遭遇制約時,先不急著去『解決』,而需著力於『解讀』。」Jason 開始思考:- 資訊安全教育訓練真的要「大而全」嗎?
- 能否用少量資源,創造高效的教育訓練機制?
- 如何確保資安意識內化,而不只是讓員工「應付考試」?
這些問題正好呼應了 CNS 27002:2023 6.3 條文 的核心精神:「確保人員及相關關注方認知,並履行其資訊安全責任。」Jason 於是決定,利用「少力設計」的方法,讓資安教育訓練變得簡單、有效、可持續。
1. 從「填鴨式課程」轉向「體驗式學習」
傳統的資安訓練,往往是 IT 部門或外聘講師進行制式講解,員工坐在會議室裡聽講,最後考一張選擇題測驗。問題是,這樣的學習方式沒有實戰感,員工很快就忘記了。
Jason 決定,利用 行為心理學的「情境學習法」,讓員工親身體驗資安風險:
- 「駭客來了!」桌遊演練
讓員工分組,模擬駭客如何利用社交工程攻擊企業,例如釣魚郵件、假冒客服詐騙等。這種方式比單純上課更能讓員工理解攻擊手法。 - 「30秒決策挑戰」
設計日常工作中的資安抉擇題,例如「某高層主管透過私人LINE帳號請求匯款,你會怎麼做?」透過短時間內的決策模擬,強化員工風險意識。
結果,這些活動大受歡迎,員工開始自發性地討論資安問題,而不是覺得資安培訓只是例行公事。
2. 以「逆強論」打造分級資安訓練機制
蕭瑞麟在《服務隨創》中提到:「以弱之強,攻強之弱。」3C 金融沒有大企業的培訓資源,但能夠利用敏捷策略,設計出適合中小企業的資安教育訓練機制:
- 「新手、進階、專家」三級制
- 新手級(所有員工):基礎資安認知,如強密碼設定、釣魚郵件辨識。
- 進階級(IT 員工、主管):學習 API 安全管理、數據保護機制。
- 專家級(資安管理人員):參加國際資安論壇、攻防演練。
- 「每月 5 分鐘,累積資安意識」
- 透過 短影片、內部 Podcast、遊戲測驗,讓員工用零碎時間學習資安,降低學習負擔。
- 「滾動式課程更新,融入最新資安趨勢」
- 例如 2023 年 ChatGPT 興起,公司立即製作「AI 駭客詐騙指南」,提醒員工新型態的社交工程風險。
3. 溝通心理學應用:讓資安意識真正內化
Jason 了解,教育訓練的真正目標不是「通過測驗」,而是讓員工把資安意識變成習慣。根據研究,員工對資訊安全的接受度,取決於訓練是否與日常工作產生聯繫。
為此,3C 金融導入:
- 「主管帶頭示範文化」
- 讓高層主管主動參與資安訓練,強化組織對資訊安全的重視。
- 「資安大使計畫」
- 選出內部資安倡導者,每月分享一個「資安案例」,讓員工能從身邊同事學到安全知識。
這些策略讓資安意識不再是 IT 部門的責任,而是整個組織的文化。
結論:資訊安全教育訓練,不只是「學習」,更是「實踐」
透過 CNS 27002:2023 6.3 條文的指引,3C 金融重新思考資訊安全教育訓練的真正目的,並應用「少力設計」的理念,設計出更具彈性、實戰感的學習方式。Jason 最後總結:
- 資安培訓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組織韌性的一部分。
- 與其強制學習,不如讓員工親身體驗,內化安全習慣。
- 資訊安全不該只是 IT 部門的事,而是全公司共同的責任。
這套新的資安教育訓練方案,不僅讓 3C 金融順利通過銀行審查,也大幅提升了員工的資安意識,為公司長期發展奠定了更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