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美食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續上篇,2025年1月9日前往碧湖與大湖公園欣賞落羽松美景之餘,也拍到了大小白鷺、蒼鷺、綠頭鴨、夜鷺與紅冠水雞在天空飛翔,在湖面上覓食與嬉游,只是大湖公園因為整治荷花池抽乾池水,減少了水鳥覓食的機會,當天在錦帶橋兩側的湖面上,所拍到的大小白鷺、蒼鷺、綠頭鴨感覺都有點偏瘦 ;
首先拍到的是在大湖公園拍到的這隻在天空飛翔的大白鷺,牠看起來似乎是受傷,在湖面飛翔時飛不高,飛一會兒海在停在水上休息片刻,應該跟風強不強無關,有點擔心牠的安危,影片最後還潘拍到了在弱不禁風的蒼鷺,羽毛長得也不齊全,不知道是餓到營養不夠,還是其他原因導致?
根據維基百科簡介,大白鷺(Ardea alba),別名白鷺鷥、鷺鷥、風漂公子、白漂鳥、冬莊。鷺科蒼鷺屬的一種。
其種加詞「alba」意為「白色的」, 分布地域在非洲、歐洲、亞洲及大洋洲,大都在稻田、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出現,以魚、甲殼動物和昆蟲為食物,偶爾也會捕食鼠類與其他水鳥一起在樹枝於樹上築巢,繁殖期為3-9月。
大白鷺體長90cm,全身體羽白色,繁殖期間背部有飾羽;黑腳,黑腿,腿上部份帶綠或紅;細長黃喙,繁殖期間全部或部份會變成黑色;叫聲-於繁殖巢群中發出呱呱叫聲。
大白鷺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科: 鷺科 Ardeidae
屬: 蒼鷺屬 Ardea
種: 大白鷺 A. alba
二名法 Ardea alba Linnaeus, 1758 異名 Casmerodius albus (Linnaeus, 1758) Egretta alba (Linnaeus, 1758)。
大湖公園大白鷺飛翔,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HPKE8tWrw
接著走到了錦帶橋的右邊大湖,看到一隻小白鷺在湖岸旁邊散步,接著走過錦帶橋,來到了左邊的大湖,靠近九曲橋的大湖岸邊,看到了小白鷺,這隻小白鷺沿著湖岸的泥灘上漫行,像是在尋找食物,然後慢慢地走上了一處石頭上,牠的全身被冬羽覆蓋,風一拂過,全身的羽毛隨風飄揚,根據維基百科簡介,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又稱白鷺,是鷺科中的一種小型鷺。牠是一種白色的鳥,具有細長的黑色喙、長黑腿,以及在西部種群中有黃色的腳。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9%BD%E9%B9%AD
作為一種水鳥,牠在淺水和陸地上覓食,食用各種小型生物。繁殖有群居習性,常與其他水鳥一起,在樹、灌木或蘆葦灘上用樹枝搭建巢穴。每窩產下三到五枚藍綠色的蛋,由雙親共同孵育約三週。幼鳥大約在六週大時長出成鳥羽毛。
牠的繁殖區分佈在溫暖的溫帶到熱帶的亞洲、非洲、澳洲和歐洲的濕地。作為一個成功的外來物種,其分佈範圍逐漸向北擴展,目前在英國已有穩定且能持續的種群。 在較溫暖的地區,大多數小白鷺是留鳥;北方的種群,包括許多歐洲的個體,會遷徙到非洲和南亞過冬。 繁殖季節結束後,這些鳥在夏末可能也會向北流浪,牠們的分散傾向可能有助於最近分佈範圍的擴大。
曾經是西歐的常見物種,於19世紀因大量獵捕來裝飾帽子的羽毛而在西北歐當地滅絕,在南部變得稀少。 大約在1950年,南歐開始引入保護法來保護這個物種,其數量開始增加。到21世紀初,再次在法國、荷蘭、愛爾蘭和英國繁殖。其分佈範圍持續向西擴展,並開始擴散到新大陸;1954年首次在巴貝多被發現,並於1994年首次在該地有繁殖紀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估其全球保護狀況為「無危」。
大湖公園右邊大湖沿岸小白鷺覓食 3-1 ,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IGOllgGIs
大湖公園右邊大湖沿岸小白鷺覓食 3-2 ,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2tJir2J0mtI
大湖公園右邊大湖沿岸小白鷺覓食 3- 3,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WCNvkRaBm8k
循著大湖橋畔再繼續往前走,看到兩隻綠頭鴨,其中右邊這一隻是去年在荷花池裡拍到翅膀長得畸形,被同儕霸凌雌的綠頭鴨,很高興看到牠還活得好好的,游泳覓食也難不倒牠,另一隻雌的綠頭鴨一直不斷重複將頭沉入水中,然後又抬起頭來呼吸,看起來不像在覓食,不知道這動作代表甚麼?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B%BF%E5%A4%B4%E9%B8%AD
根據維基百科簡介,綠頭鴨(學名:Anas platyrhynchos)又名大頭綠(雄)、蒲鴨(雌)、野鴨,古稱鶩,是一種水鴨,在溫帶和亞熱帶的美洲、歐亞大陸和北非繁殖。它被引進到紐西蘭、澳大利亞、秘魯、巴西、烏拉圭、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福克蘭群島和南非。這種鴨屬於鴨亞科的雁形目鴨科。雄鴨(公鴨)有綠色頭部,而雌鴨(母鴨)主要有棕色斑點羽毛。
兩性翅膀上都有一片稱為翼鏡羽的白邊黑色或虹彩紫色或藍色羽毛區域;雄鴨尤其傾向於有藍色翼鏡羽。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B... 綠頭鴨長50—65 cm(20—26英寸),其中身體占約三分之二的長度。翼展為81—98 cm(32—39英寸),喙長為4.4至6.1 cm(1.7至2.4英寸)。它通常比大多數其他水鴨稍重,重達0.7—1.6公斤(1.5—3.5磅)。
綠頭鴨生活在濕地,食用水生植物和小動物,是社會性動物,喜歡成群或大小不一的群體聚集。 雌鴨每隔一天產下8到13枚奶油白色到綠色無斑點的鳥蛋。孵化需時27到28天,出巢需時50到60天。鴨雛是早熟鳥,一孵化就能下水游泳。
大湖公園兩隻綠頭鴨覓食與嬉游 3-1,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H75P-urgA
大湖公園兩隻綠頭鴨覓食與嬉游 3-2,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Mux3wO8PU&t=2s
大湖公園兩隻綠頭鴨覓食與嬉游 3-3,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DkHm_3L0s
而在碧湖公園拍攝當天的天氣陰陰的,風強浪大,在這裡則是拍了紅冠水雞與夜鷺,1月9日去逛碧湖公園拍到了紅冠水雞與夜鷺的身影,風強浪大的湖面上,紅冠水雞游起來很掙扎!
根據維基百科簡介,紅冠水雞(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為秧雞科黑水雞屬的鳥類,又名黑水雞、水鵁鴒(臺灣話:tsuí-ka-līng)、烏水雞(臺灣話:oo-tsuí-ke)、田雞仔(臺灣話:tshân-ke-á)。分佈在古北界的許多地區,從非洲到歐洲和亞洲。該物種遍布世界各地,模式產地在英格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6%B0%B4%E9%B8%A1
紅冠水雞是一種常見的繁殖和留鳥,生活在沼澤環境、河流、植被茂密的湖泊,甚至城市公園中。居住在水體會結冰的地區,例如東歐的種群,會遷徙到較為溫暖的氣候。在中國,紅冠水雞的種群主要定居在長江以南,而北方的種群則在冬季遷徙,因此這些種群具有高度的遺傳多樣性。
秧雞是一種具有獨特特徵的物種,主要呈黑色和棕色羽毛,尾下部為白色,側面有白色條紋,腿為黃色,額盾為紅色。喙為紅色,尖端為黃色。幼鳥更為棕色,且沒有紅色額盾。成鳥的額盾頂部呈圓形,側面相對平行;紅色無羽毛區域的尾部邊緣呈平滑的波浪狀。紅冠水雞生活在植被茂密的沼澤、池塘、運河和其他濕地附近。
紅冠水雞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其《自然系統》第十版中正式描述。自然系統 他將其歸入骨頂屬並創造了雙名法Fulica chloropus。 紅冠水雞現在是屬於法國動物學家馬蒂蘭·雅克·布里松於1760年引入的水雞屬(Gallinula)中的五個現存物種之一。屬名來自拉丁語,意為「小母雞」或「小雞」。具體種小名chloropus由古希臘語khlōros的χλωρός(意為「綠色」)和pous(πούς)意為「腳」組成。 紅冠水雞的英名common moorhen,該名稱mor-hen自13世紀以來一直被記錄在英語中。此處的單詞moor是一個古老的意思,意為marsh;該物種通常不在沼澤地出現。較舊的名稱「普通水雞(common waterhen)」更能描述這種鳥的棲地。
台北碧湖公園湖景,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5NOhLGGXs
碧湖公園紅冠水雞奮力在水上划行前進,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hL3xAQohI
碧湖公園夜鷺與紅冠水雞,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n2qrvWHz-Hg
大湖公園
營業地址: 114臺北市內湖區成功路5段31號
營業電話 : (02)2585-1430
開放時間: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
碧湖公園
營業地址: 114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175號
營業電話 : (02)2658-6601
開放時間: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
(註)本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用途歡迎載明出處後轉載分享本文,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