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願君心似我心 山櫻啊 唯花知我意
但願與君共眷戀 山櫻啊 唯你曉我心
——百人一首
《海中沉睡的鑽石》(海に眠るダイヤモンド)是日本TBS系「日曜劇場」、於2024年10至12月間播出的一齣電視劇。劇情內容主要以1955至1964年間的長崎端島為背景,四個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間的情感故事,故事後段並提到1974年的閉山,端島停止採煤、人員完全撤離而成為無人島。
端島是著名的煤礦島,因為其外觀常被稱為「軍艦島」。端島原來是一座礁石,經過數次填海造陸後擴大面積;煤礦開採始於明治初年(1870年代),1890年之後,成為三菱財閥旗下的事業(劇中叫做「鷹羽鑛業」)。
因以端島為背景,所以劇情交代了端島的一般生活狀況,與煤礦的運作情形。端島擴大後的規模,南北長約480公尺、東西寬約160公尺,面積約6.3公頃;居住人口最多時在1960年、達到5,26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3,600人,是當時東京市區的九倍多,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因為土地狹小,住宅必須往上發展,日本第一棟鋼筋混凝土公寓出現在端島、是建於1916年的30號棟,後來建成的社宅(會社住宅、礦工宿舍),最高達到九層樓。端島已經荒廢許久,劇組是以特效及搭景的方式呈現當年的盛況。
就煤礦場運作來說,跟台灣常見的斜坑不同,端島煤礦前後共挖過四座大豎坑,後來持續使用的是第二及第四豎坑,捲揚機不是在鈄坑口對面拉放台車,而是高聳在豎坑口上方,坑道最深處在海平面底下940公尺,從坑口到坑道最深處,需要一小時的時間。煤礦開採24小時運作,分三班制。
礦區住宅的階序位置
劇中的四名青梅竹馬,家庭出身各有不同:主角鐵平是礦工領袖之子,大學畢業後成為職員、是勤勞課外勤;朝子是食堂的看板娘,然食堂不是會社直接經營,屬於「社外者」(協力廠商的意思);百合子是職員之女;賢將是炭鑛長之子,後來也成為幹部職員。
四名青梅竹馬在不同階段互有愛戀,情感關係有一番折騰。我在搜尋資料時,看到日本有研究過端島歷史的人表示,對於劇中不同家庭出身的人能夠結為摯友,感到質疑。雖然說作為通俗劇,編劇為了表現「一島一家」的共同體氣氛,營造了角色間不同出身、不同立場的相互理解,但劇本終究是有寫實基礎,四名青梅竹馬間的情感關係,是鑲嵌在煤礦產業的階級位置與關係中。於是,最後與賢將組成家庭的,是同為職員家庭出身的百合子;而同為鑛山基層的鐵平與朝子互相情投意合,只是因為編劇設計的伏筆,終未結成良緣。
現實上的地位差距,也反映在居住的條件上。島上的住宅是向上發展,鑛業會社內職員職位越高者,其住宅位置也較高,可直接觀海、視野良好;其次就是廣大的礦工,然而要擠在非常狹小的社宅內;至於不受會社直接雇用的社外者,像是食堂就在端島銀座的最低層,颱風來時還會淹水。
現在我們前往金瓜石的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園區參觀,也可以看見類似的格局。被列為文化資產的金瓜石鑛山所長宿舍(俗稱三毛菊次郎宅,目前未開放參觀),雖然不是在最高處,但其位於一片小平台之上,在時雨中學的校舍尚未建成之前,眼前就是一片開闊的海景,可謂「面海第一間」;附近的「四連棟」以及石階更上方的建築,是職員的宿舍;三毛宅下方五號路附近的「三列厝」,則是監工的住所;再往下到溪谷兩旁的祈堂老街,就是基層礦工的工寮了。
端島的黑歷史
1974年4月20日,最後一批人員撤出端島,端島從此成為無人島,其後三菱集團將端島所有權讓渡給當地地方政府,2009年開始開放觀光船登陸,但因建築有崩塌的危險,參觀僅限於幾處廣場。「軍艦島」在台灣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大型廢墟而流傳於坊間。
2015年,端島作為「明治工業革命遺蹟:鋼鐵、造船和煤礦」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端島在日本帝國殖民時期,曾經有自朝鮮半島「強制連行」的「徵用工」,也有來自中國的苦力勞工。以致日本政府申遺期間,遭到來自韓國朝野的抗議,後來日本政府答應在解說詞中加入關於「徵用工」的說明,但並沒有實現。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2024年成為世界遺產的「佐渡金山」。
在台灣有出版中譯本的韓國小說《軍艦島》,後來也曾改編為同名電影,內容就是朝鮮徵用工在軍艦島上的勞動及生活情形。
而其實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金瓜石鑛山,也曾經有來自中國的勞工,也曾有強迫勞動的奴工情形:那就是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有523名盟軍戰俘被關押於金瓜石,同時被帶入礦場進行強迫勞動,以作為鑛山勞動力的補充;因為勞動及生活環境極度惡劣,日本投降時,這一批戰俘僅有89人還活著。詳情可見〈【礦殤紀念碑之三】金瓜石金泉寺與「日據時期金瓜石鑛山溫籍礦殤祭祀碑」:礦業移工的安魂所〉。
除了端島之外,北邊另一個較大的高島,也曾是煤礦產區,甚至在兩者中間的小島中之島(建有端島往生居民的火化場),亦曾產煤,只是產量不多而開採短暫;長崎縣另一個煤礦島是池島,位於更北的海岸。高島與池島都留有礦業遺跡,都還有居民,可以登島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