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近期傳出要在港口附近填海造陸,蓋一座全新國際機場的想法。而其中的原因相當容易理解、卻又難以解決,那就是小港國際機場本身的硬體限制,還有營運期間連帶出現的噪音、禁限建與宵禁問題。
尤其在1990年代,其實就有出現「要不要把機場移到其他地方」的討論,甚至當時還出現許多候選地點,但從現狀就知道,這個計畫最終並沒有成功。究竟1990年代的遷移計畫是甚麼?近期出現的蓋新國際機場呼聲,現階段有哪些消息?還有正在興建中的新航廈建設工程,目前進度到哪裡了?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2gO3UOX1BbU
其實高雄要興建一座新機場,從199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但沒有成功後直到現在,這個議題在某些時候就會浮出水面,之後又再度下沉,所以有些人就調侃說,看來這是一座會潛水的機場。好啦,講正經的。
這項議題近期浮出來的契機,是來自於2024年11月,在行政院院長視察小港機場的時候,由高雄市市長所拋出的「希望興建24小時營運的高雄國際機場」。並且在同年11月底的市政總質詢,也提到市政府目前初步的規劃地點,是希望把南星計畫擴大,如果最終成真,就代表高雄這座新機場,會如同日本關西、香港赤鱲角一樣,是一座由填海造陸而成、台灣南部地區全新的國際機場。
那從地圖來看,剛剛提到的南星計畫,是位在大林蒲跟鳳鼻頭漁港附近,目前是把這塊地,跟旁邊的大林蒲地區納入後,提供給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使用,近期正在環評階段,也是先前遊艇專區的位置。
而根據眾多新聞報導,新的國際機場是預計設在高屏溪出海口外海、靠近林園的位置,面積約為1000~1100公頃,同時不排除連通高雄捷運小港林園線。另外很有趣的是,相較於大家比較在意的客運量,市政府則是特別點出貨運的需求增長,理由是考量南部地區現在跟未來,有不少半導體大廠進駐,因此認為高雄對於24小時貨機起降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
而針對這個提議,中央政府則是回應還在初步討論階段,目前還是以小港國際機場,正在進行的新航廈建設計畫為主軸,算是正規版的官方回答,同時也代表不管後續有沒有要蓋、要蓋在哪個位置、總建設經費、建設時間的概略預估,目前沒有半個已經確定的答案,也就是我自己認為可以把這項消息,視為促進社會跟政府單位展開討論、或是一項政策採取某個立場的傳達,尤其後面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討論,尚未真正定案。
不過在數字方面,可以用近期一些建設稍微推估一下,像是高雄港洲際二期貨櫃中心,總共興建總長6810公尺的外廓堤、填築新生地面積來到422.5公頃,總計畫經費來到約1125億元,耗時9年。其他則是還有桃園機場第三航廈興建工程,主體航廈從2021年開工,預估2027下半年完工啟用,總建設經費約1283億元,而第三跑道總建設經費則是暫估約375億元。當然這個只是非常概略的對比,不過如果這座新國際機場,要以填海造陸的方式興建,一定是個3、4000億起跳的超大型公共建設,同時也會對台灣航空發展,還有小港地區的都市計畫,帶來相當深遠的影響,尤其假設後續新國際機場蓋起來後,光是原本機場要保留還是廢除,廢除後做甚麼,肯定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想法。
不過儘管還沒有確切答案出現,對於高雄要蓋新機場這件事,應該很多人會出現許多疑問,像是究竟之前做過哪些評估?結果是什麼?以及既然有遷移或是蓋新機場的想法,為什麼現在還有擴建計畫在進行呢?
小港國際機場從1965年民航局接管後,開始國內航線的營運,並且在1969年升格成高雄國際航空站,之後運量不斷成長,更在1997年,創下全年將近1200萬人次出入境的新高紀錄,但後續就開始下滑,甚至到2011年只剩下約405萬人次,後續則是在2016年到疫情爆發的2019年,穩定的從約650萬、爬升到約750萬人次左右。
不過這邊時空稍微回朔一下,也就是在小港機場創下新高紀錄前,1990年代初期,交通部民航局在看到民航運輸成長快速,但小港機場卻因為面積狹小、跑道容量飽和、宵禁、還有難以增建等等問題下,希望在南部找地方、另建一座新的國際機場,因此開始機場選址作業,連帶讓許多縣市開始建議地點。
像是有省議員建議把機場蓋在台南七股,同時將機場周遭規劃成航空城與製造業重鎮,藉以繁榮當地發展,相關數據則是在1998年,有出現機場規劃在七股潟湖西北側,海底尚未浮出的沙洲,基地長約6公里、寬4公里,面積則是來到2400公頃。
而除了台南七股,前後還有出現台南機場擴建或遷移、嘉義東石、高雄彌陀或岡山、屏東機場等等位置,也成為這幾年提到「南部要蓋新機場」的時候,不少人再度提出的建議選項,同時也能發現當時新機場位置,並不一定落腳在高雄,而是把周遭縣市全部都拉進來,一起做評估。
那除了上面提到的地點,還有從1980年代開始,在高雄大林蒲周遭推動的南星計畫,雖然這個計劃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高雄都會區的建築廢棄物、捷運系統廢土,還有像是爐石跟煤灰等事業廢棄物,有地方可以掩埋,同時解決大林蒲海岸遭到侵蝕,所引發的海水倒灌問題。欸,當然這個計畫,後續是有出現環境汙染的爭議,但在南星計畫執行到一個階段,就出現了希望擴大填海造陸範圍,在附近蓋一座國際機場的構想,也是當時高雄市政府,極力推薦中央的新機場位置。
而從後續的示意圖來看,是位在南星計畫的西南側,面積以洲際二期作對比,則是粗估至少500公頃起跳。甚至為了配合這個構想,捷運紅線還打算從現在的小港站,繼續沿著台17線經過鳳鼻頭後,接到新國際機場,長度大約是10.7公里,做為未來機場落成後的主要交通方式。
而這項「在南星計畫蓋新機場」的提議,一直到2000年代初期,市議會的議員都有陸續提案,或是在質詢時詢問整體規劃進度,但從當時官員的回答,就知道整個計畫並沒有太多實質進展,似乎是跟中央政府一直在評估,究竟南部需不需要設置新的國際機場,以及如果要蓋,究竟要蓋在哪裡有關,畢竟是針對南部地區所做的整體評估,許多地方政府在這個階段,也都強力推薦自家縣市,當中又以台南七股,在2003年獲得相當大的關注度。
除了機場本身的需求跟位置評估,還得考量到一個重要事件的發生,那就是1999年動工,2007年開始營運的台灣高鐵,從現在來看,的確對於當時台灣航空運輸,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像是台北至高雄航線在2006年,搭機旅客大約還有265萬人次,但在2007年就只剩下133.5萬,光是一年就整整少掉快一半,而這條北高航線,現在也只存在於大家的記憶裡。
因此從2004跟2005年,高雄市議會的質詢中,就能看到高鐵開通對於小港機場的影響,以及評估中的新國際機場是否開闢,存在不少討論。而從實際內容來看,可以發現「中央決定20年內,不需要再建一座國際機場」。
以及「交通部初步評估5到10年內,南部國際機場的興建並無迫切性」的回答
似乎就宣告南部新國際機場計畫的暫時結果。而台南七股後來似乎是因為效益考量、跟軍機場空域重疊、以及後續台江國家公園設立,整個計畫也逐漸消失,小港機場則是因為屬於南部主要國際機場,隨後出現多項的擴建跟改善計畫。
不過就算如此,要蓋一座新國際機場的討論,其實並沒有完全不見,像是2009年高雄市政府都發局,有針對南星機場場址規劃,出一份報告書。
交通部民航局則是在2015年,出現「南部地區興建24小時營運國際機場可行性研究」,顯示南部地區已經沒有絕對完美的空域跟空間,可以用來興建24小時營運的國際機場,同時雖然計畫有初步篩選一些,可以進一步評估的場址,不過都涉及空域航管、國防安全跟環境影響評估等等的問題,所以最終結論是「位於高雄的小港機場,是南部唯一的國際機場」。
因此我們後續看到、甚至現在正在進行的新航廈建設計畫,都可以算是基於2015年結論所做出來的延伸,也就是現階段不蓋新國際機場的情況下,把小港機場空間重新規劃,以符合未來運量的成長需求。
所以這邊就能回答前面提到的「既然有蓋新國際機場的構想,為什麼還有新航廈工程正在進行」的疑問,因為新國際機場,是個比新航廈工程更遠期的計畫,尤其到目前為止,這座新機場連要不要蓋都還沒定案,而從確定興建位置、到計畫完成、通過環評、招標施工、驗收啟用,可以說完全沒有時間表,或者悲觀一點也能說是個有生之年系列。而新航廈工程則是相對明確的計畫,最主要就是到2040年,能提供1650萬人次的集中式大航廈,讓機場建設跟上運量成長,所以我自己認為這是兩個不同時間線的計畫。
既然提到高雄機場,正在進行的新航廈建設工程,這邊還是得順便關心一下,整體進度目前大概走到哪邊。簡單來說,現在才剛進入整體計畫的初期階段,也就是1-1期工程才剛剛啟動。
而1-1期工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完成新航廈建設前的準備,不過施工項目跟之前的影片內容做比較,有些地方不太一樣,主要是在2024年有進行變更,而第一個更動項是東側立體停車場,從地上7層建築,改成地上6層與地下1層,原因是根據相關規定增設防空避難設備,同時也把排程往前挪、提早開工。
第二個改動是原本設計以共同管溝,來放置電力與資訊類纜線,還有自來水與汙來水管線,不過因為部分路段施工難度高,而且經過評估,可能會造成機場營運風險提升,所以改成纜線管路的方式。那其餘項目包括A滑行道往北移動,藉以讓出新航廈的建設空間,則是沒有改變,計畫時程則是從2024年到2027年。換句話說在2027年的時候,肉眼還不會看到高雄機場有甚麼明顯改變。
不過後續工程就是新航廈出現的時候了,首先是1-2期工程,主要是在這個時候,還不用動到現有的國際跟國內航廈,只利用現有兩個航廈的中間空地,就能動工興建,所以這邊分別會出現新航廈的東側建築、與捷運站聯通的轉運中心、地下停車場以及C指廊。時程則是預計1-1期完工的2027年開始,一直到2032年底完成,而這個階段完成後,就會讓高雄機場的容量,提升到約1250萬人次,也宣告第一期工程順利完成。
接下來就是進入第2期工程,這邊跟1期一樣分成兩階段。前面的2-1期,因為要完成整個新航廈的建設,所以會先讓國際線搬入新航廈,然後把現有國際航廈拆除,與此同時A跟B指廊,也會隨著新航廈一起蓋起來,也代表只要2-1期工程完成,就能看到整個高雄國際機場新航廈的完整樣貌,時程則是預估從2033年到2039年。
而最後一步的2-2期,就相對簡單許多,也就是在整座航廈完成後,緊接著把現有國內航廈拆除,同時還有其他像是匝道、道路跟景觀工程,也會安排在這個階段,時程是預計從2039年到2040年,進度相當快速,以上就是新航廈工程的4個階段,總興建費用來到約880億元,時程從2024年起算,則是約16年左右。
那當然,如果單純看一個新航廈要蓋16年,時間真的是蠻久的,不過考量到施工期間要保持機場運作不中斷,以及高雄機場新航廈容量是1650萬人次,而從未來運量預估來看,到2040年的一般情境預估,會來到約1427萬人次,代表成長速度沒有這麼快,我自己認為是不用加速施工,照目前預定進度走、不要往後延長其實就已經足夠了。
高雄國際機場在2024年1月到11月的運量,大約來到534萬人次左右,距離疫情前2019年約750萬人次,存在一定差距,不過後續一些新航線加入後,2025年應該是有機會,可以恢復到2019年的水準,放眼台灣則是繼桃園機場後,運量排名第二的機場。
不過做為南部主要的國際機場,有不少人認為跑道長度、宵禁、本身位置距離民宅與市中心過近等等因素,都成為機場未來發展的多項阻礙,以及新航線不願意在高雄機場開闢的原因。因此從199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都能聽到許多希望把機場遷移、找地方蓋一座新國際機場的呼聲。
而從中央政府做出的評估來看,從1993年的南部國際機場發展計畫跟場址評估報告、2003年的臺灣南部發展新國際機場之整體評估、2015年的南部地區興建24小時營運國際機場可行性研究,還有眾多沒提到的報告,都能看到這項議題在不同年代,其實已經經歷過多次的衡量評估。
同時上面說到的計畫,都是一次性把整個南部地區,眾多縣市都一併納入考量,也讓當時高雄提出南星計畫這個候選地點後,其他縣市也不斷跟進、力推自家縣市的情況,直到2015年確立高雄小港,是南部唯一國際機場,這個「新國際機場爭奪戰」才逐漸消失匿跡,掐指一算也能發現這項議題,其實已經討論超過30年了。
而從前面評估報告的年份,有些人應該可以感覺到一個頻率,就是差不多間隔10年上下,就會出現一份新的評估報告,因此從2015年起算,來到2025年,欸,好像似乎又到了可以再次進行評估的時間了。沒有啦,純粹開個玩笑,不過一座城市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每個時期的狀況跟需求都大不相同,以現狀進行評估「這個時期的南部地區,有沒有需要新蓋一座國際機場、如果需要要蓋在哪裡」,我自己是抱持有討論有評估、總比沒有好的想法,只不過要有確切答案出來,真的要等上一段時間,畢竟蓋一座全新機場不管是影響範圍、興建成本都相當可觀,更會對高雄發展帶來龐大影響,同時也關乎到國土計畫的整體規劃,看來這項議題在未來幾年,還得持續關注下去了。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2gO3UOX1B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