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有人生來就懂學習技巧,有人終其一生不得要領。市面上很多關於學習方法的書,這是我讀過最有趣的一本。作者為教育神經科學家,致力於大腦與行為的研究,他以12個章節清晰明確地講述12種學習法,不僅陳述原理,提供腦科學實驗驗證,並以問題、實驗內容引導讀者思考、記憶,讀完本書,很自然地理解並記住這12種方法。
1.文本和口語
「閱讀即是靜默的對談,除此無他。」—查爾斯•蘭姆
作者在每一章節的標題頁引用與主題相關之名言金句,我很喜歡「閱讀即是靜默的對談」這句話,我們以為閱讀是一個人的事,事實上是我們與作者之間的對談。以大腦的運作方式來說,閱讀其實是有聲的,儘管沒張口出聲,腦海中是藉由聲音一字一句讀出來的。看與聽到的內容,進入大腦後由相同的區域進行處理,因此我們不可能同時理解看與聽到的內容。由此推論,學習應該專注,專注於讀或看或聽,擇一進行。而在教學上,應以較少的文字呈現給學習者,讓學習者專注於聆聽。
2.圖像和口語
圖像有助於記憶,人們對圖像的理解程度高於文字,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對動畫(戲劇)的興趣高於漫畫(小說)。所以,在教學上以圖片代替文字可以增進學習、加強記憶。但要慎防「艾登堡效應」,即過於華麗、無關的圖片雖然可以吸引學習者參與,但無助於學習。
3.空間
本章節的編排,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空間」對學習的重要性。閱讀電子版可能會失去這點感受與樂趣。
「空間」指的是學習內容的編排。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求學時代的歷史科考試,題目出現時腦海中浮現課本裡右下角的一段文字,這就是空間帶來的學習成效,藉由位置的記憶帶出記憶裡的內容。
「可預測的空間配置釋出心理資源,有助於增進學習與記憶。」
在教學上,一致性的編排,可固定學習者的視角,增進學習成效。
前三章的教學簡報製作提示,與我同時在閱讀的《矽谷流簡報敘事法則》相輔相成,以圖像代替文字,較少的文字說明及一致性簡約的版面配置,並且不要放置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圖片。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習者注意力更集中,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
4.情境/狀態
情境是學習的所在,學習時所處的位置;狀態是學習時的內心感受。學習到的內容若保留在特殊的情境中,則無法在其他情境裡取用,必須擺脫這份依賴才能隨時提取資訊,亦即將情節記憶轉變為語義記憶才能長久。情節記憶是語義記憶的基礎,指的是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發生的事情。以語言學習來說,若總在書桌前背單字、文法,也許能在考試時獲得不錯的成績,但可能考完試就忘了,若能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情境中運用這個語言,那麼這些單字、文法就能轉變為長久的記憶。學習要轉換不同的情境/狀態才能使記憶長存!
5.多工能力
研究指出,人類無法多工,我們以為的多工其實是「作業轉換」,即在兩件事情之間可以進行快速轉換,但這樣的作業轉換是必須付出代價的, 代價是時間、準確性與記憶。
在這資訊紛飛,工具容易取得的時代,為了爭取時間趁空檔多做點事。但在大腦切換時不知不覺間已形成時間浪費,並且降低事件的準確性,在學習上更會防礙記憶的形成。
數位時代「專注」遠比以前重要得多,而專注也變成了需要訓練的技能之一。
6.交錯
交錯最容易懂的例子是運動技能的訓練,本書以網球為例:
【正拍、反拍、截擊依序各練習30次】VS【正拍、反拍、截擊交錯,每練習10次換下一個技能,重複三回合】
哪一項訓練的效果佳?
前者為「刻意練習」:針對個別技能可達到高度機械化的程度;
後者為「交錯練習」:使多項技能得以在不同情境中提取與遷移。
在學科方面,以語言學習為例,單字、句型、文法等交錯練習,在聽說讀寫間交錯練習更能增進大腦的靈活性,形成更廣泛的應用與深層理解。
7.錯誤
經歷過求學與考試的我們都知道,訂正錯誤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我們並沒有瞭解其真正的用意,也沒有使用正確的方式去訂正錯誤,一般就是抄上正確解答。若是能花時間去分析錯誤,知道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如何不再犯錯…等,對學習與記憶都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學習如此,人生何嘗不是!
8.回想
複習功課是每個學生放學之後必須執行的任務,但純粹的複習對深刻的記憶沒有幫助,再認與回想才能增進記憶的深度。這三個提取的方法是有層次的:
▼複習是粗淺的記憶
▼再認是短暫的記憶,如選擇題,透過提示點可提取記憶。
▼回想能創造深刻的記憶,相當於問答題,能夠真正理解,並且描述出來。
簡而言之,讀完每個章節,閤上書本後能用自己的話正確地說出來,這才是真正理解、讀懂了這個章節。這就是回想帶來的效益。
9.促發
大腦會保留最近期的聯想與新資訊進行連結。
促發最簡單的應用就是預習,課前預習對課程內容有基本的認知,有助於增進課間及課後的學習與記憶。
但促發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本書以一個猜謎遊戲為例,在玩這個遊戲時,其中的關鍵字與我們既有的概念會阻礙思考與判斷。腦筋急轉彎之類的遊戲大概都是運用這樣的方式誤導我們。因此,促發不能完全依賴,只能作為各項學習方法的輔助。
10.故事
人類天生對故事情有獨鍾,總會被引人入勝的情節所吸引。一則好的故事具備起承轉合的基本架構,內容包含實質要旨及心理要旨。實質要旨為故事情節,故事由情節開始,情節的發生由心理或情感驅動。整體情節要先能觸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擁有閱聽者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教學者若能以故事融入課堂,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注力,更能提高學習成效。學生時代曾有位歷史老師,在某次課堂上寫下「卡死羅蘭雅波」六個字,接著他開始講述在美國留學時他的好朋友羅蘭雅波的故事,老師講得口沫橫飛,學生聽得相當專注,故事的結局是羅蘭雅波被卡車撞死了。我們正遺憾老師的朋友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紀迎來終結時,老師很平靜地說:「這六個字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六場重要會議……」一段口訣搭配一則故事,N年後仍記得這個口訣!
11.壓力
有一定人生經驗的人(簡言之:有點年紀的人)都知道,適當的壓力不僅有利於學習,還能夠激發潛能。所以我在讀這一章時,印象深刻的不是壓力,而是對情緒的描寫。
情緒是一種生理現象,基本情緒有六種:喜悅、生氣、哀傷、厭惡、驚訝、恐懼,由這些生理情緒衍生出的心理經驗稱為感受。最近剛看完電影《腦筋急轉彎》一、二部,對照本章的情緒描寫,解了我對電影的疑惑:「為什麼小時候腦中只有樂、憂、怒、厭、驚?」因為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
本章還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專有名詞:「閃光燈記憶」,每個人都有不具意義的閃光燈記憶,至今仍無法解釋成因,重點是他們無助於學習與記憶。
另外有兩段話我很喜歡,不過「一枝獨秀」是不是翻譯有誤,不知道原文是什麼,原意是不是應該是在一片喜悅中,哀傷是孤單無人理睬的?
「在一片哀傷之中,喜悅會突顯出來;但在一片喜悅當中,哀傷一枝獨秀。」
「最有效的課程並非只逗我們笑……而是讓我們又哭又笑,震驚又咆哮。」
12.分散
練習時運用分散有助於保持記憶。
閱讀本書的過程即在進行分散練習。書中每隔幾個章節就出現一張海報,於本章進行一個測驗,測驗對海報的記憶有多少?只出現過一次的海報能夠想出來的記憶點不多,但多次出現的海報在不知不覺中已深植腦海,幾乎可以答出全部的記憶點。
曾經看過一則廣告效益的實驗,在影片中多次閃現炸雞廣告,看完整部影片後會下意識的想吃炸雞。由此可知,分散出現給大腦帶來很大的刺激!
這本書非常值得教學者與學習者閱讀,作者的理論由科學實驗而來,書中的實驗範例也很貼近生活,文字淺顯易懂,而且每一章都有重點整理與應用,並提供教學者具體的教學建議。雖然我不是教學者,但對於還想學點什麼的我來說有相當大的助益。去年初開始使用Duolingo 學日語,它至少使用了本書中的交錯、錯誤、回想及分散等方法。原本有一天沒一天的學習,現在可以在不同情境中打開App就學一段,加上個人的運用,它還包含了情境這個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