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學習是釋放我們生活中各方面潛能的關鍵。

最高自主學習法
本書主要教你:
- 抓重點
- 做筆記
- 集中注意力
- 反思提問
- 提高學習意願
我自己看過很多提升學習、提升效率、時間管理的書籍,總希望能不斷學習到各種專家厲害的方法,才能讓我更有效率、擠出時間作自己喜歡的事(笑)。這本「最高自主學習法」講到的幾個關鍵方法還不錯,簡單分享大家:
自主學習的四大支柱
📌(1)轉換和整合資訊:
作者強調「筆記」的重要性,有太多書籍都強調「做筆記」的重要,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筆記,有些人寫的筆記人家看不懂,有些人的筆記還可以在蝦皮上大賣幾十萬,這就是會不會做筆記的差異。
無論是學生或上班族,作者教大家用「結構化分析」,目的就是要一一拆解你所寫下的筆記。舉例來說,當你在做會議紀錄時,你把筆記本中間畫一條線,左邊如實寫下你聽到的,右邊則是寫下「評論」,所謂的評論就是你聽到的這些資訊是什麼意思?背後想表達什麼?重要訊息有哪些?
我自己將作者的方法再變形一下,我會把筆記分成3欄:
- 左邊欄寫下「老闆說了什麼?」
- 中間欄寫下「這些話代表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 右邊欄寫下「Next Step」也就是我下一步要採取的行動是什麼?
我發現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很清楚地整理脈絡,一邊寫一邊想清楚,甚至把行動方案都列好了。
👉延伸推薦:好書推薦 | 學霸筆記術(不只是筆記,還教你讀書的方法與心態。)
📌(2)透過例子和類別,將概念與知識連結
這邊強調的是,為了加強記憶與效果,你要練習用具體例子,把新舊資訊結合起來,或是把概念抽象的東西與知識連結,就能提升學習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舉一反三,你一定要徹底了解了,你才有辦法舉例,所以訓練自己「舉例」是很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
📌(3)自我提取/自我評估
這是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自我提取就是你要從大腦中提取知識出來,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教自己」或「自己考自己」的意思。這概念好比大家都聽過的「你要學到能教別人,就表示你真的學會了。」甚至大家可以練習,如何把你學會的東西講給5歲小孩聽得懂、或如何把你會的東西講給老人家聽得懂;例如以「區塊鏈」為例,你要講給小孩或老人聽得懂,這是要用不同的解說方式或解說功力才辦得到的,這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很好的練習。
作者說:
做一個提問專家,你才能把平面的資訊變立體!
我自己對「自我提取」有另一種解讀:「自我提取」就是「輸出」
!我們每天接收大量訊息或是學生在學校聽一整天的課(甚至晚上還要補習),這些都是一直在「輸入」;把你學會的講給別人聽或是寫出來分享給別人,這才是「輸出」。當你永遠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時,這種學習效果不會深入,唯有帶著「輸出」的角度去讀或是去學習,你才能真的吸收進去。
上次看了一本北一女學霸的「學霸筆記術」,她則是教大家要「帶著問題去讀」也是這個道理!例如:
- 多問自己「為什麼」?
- 問問自己A和B有何不同?
- A和B的關連什麼?
透過這樣的邊讀邊問自己,絕對能徹底吸收!
👉延伸推薦:好書推薦 | 學霸筆記術(不只是筆記,還教你讀書的方法與心態。)
📌(4)給予吸收的空間與精力
作者強調,吸收也需要空間消化!好比人的胃,一次吃太多一定不消化,一天複習10分鐘,絕對勝過一週只複習一次,即便這一次是60分鐘,也比不上一天吸收一點。精力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口氣複習60分鐘,或是臨時抱佛腳一口氣讀了好幾個小時,一次耗費太多精力的效果都不如一天複習一點的「專注」。
很多書本也教過,每個人應該要試著去找出自己在一天之內「最佳狀況
」的時段!比方說上午是你的最佳狀況?還是中午抑或是晚上?做不同事情也有不同的「最佳時段」,以我自己而言,上午9:30前比較不會受到各種訊息的打擾,我就能全神專注,或是有人喜歡下班後才能安靜的寫企畫、思考,也是這個道理。至於比較容易分心的時段,則應該拿來作一些比較不需要專注的事務,好比打電話聯繫瑣碎的事。
除了上述四大支柱外,作者書中也提到一些方法,例如「塗鴉效果」,運用視覺畫面👉啟動大腦,用生動圖像創造故事,幫助記憶,或是「心智圖」👉也都一種幫助學習的好方法。
最後,分享作者提到的「50:50法則」,簡單來說就是「一半閱讀、一半思考與消化資訊
」, 不管是閱讀、不管是做筆記、不管是開會,事後的思考與消化同等重要,大家下次不妨試試看,希望大家都能從學習中找到快樂啊!!!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