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分類,機器人依應用類型可分為工業型機器人與服務型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兩大類。其中,服務型機器人進一步細分為個人(或家用)型與專業型,應用場景多元。目前,工業型機器人技術較為成熟;然而,具備處理未知與複雜任務能力的服務型機器人市場正快速成長,未來更可能朝向通用型機器人的方向發展,跨足多領域應用。
多間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例如特斯拉計劃在2025年至2027年間量產其人型機器人Optimus。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先前指出:「真正的人型機器人最快應於2027年問世,並在2030年達到成熟階段。」未來十年將是機器人產業的重要發展期。
根據TrendForce於2024年11月公布的研究數據,預估至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將超越20億美元,並在2024年至2027年間實現154%的年複合成長率。其中,服務型機器人受惠於生成式AI技術的加持,市場吸引力將顯著提升。
全球高齡化現象持續加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至2050年,老年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總數將超越20億。美國則預估 2035 年時國內 65 歲以上者將首度超越兒童人口數,而且屆時美國將面臨每天有 10,000 人轉為 65 歲。
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壓力使得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進一步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未來,機器人不僅能應用於傳統工業生產線與照護服務,還能有效處理3K(危險、辛苦、骯髒)工作,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能降低意外事故的發生率,成為解決人力短缺的重要助力。
在人口結構變化與AI技術進步的雙重驅動下,機器人產業將持續迎來增長契機。從工業型機器人的成熟應用到服務型機器人的快速崛起,人型機器人有望成為未來技術創新的核心領域。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與成本的逐步下降,機器人將以更高的效率與多樣性服務人類社會,開啟全新的未來篇章。
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多自由度的操作設備,能自動定位與程式化執行工作,具備替代人力的能力,適合在危險環境中操作,提升生產效率。工業機器人主要成本結構包括減速器(30-35%)、伺服馬達(20-25%)、控制器(10-20%)以及手臂本體(25-30%),這些零組件直接影響機器人的效率與穩定性。其中,減速器負責關節精度的調節,是最重要的零件,依組成結構可分為RV、諧波、行星等三大類減速器;伺服馬達負責準確執行運動軌跡;而控制器則是機器人的大腦,負責數據處理與運動指令發送。
工業機器人分為傳統型與協作型兩大類。傳統型主要應用於工廠中的大規模生產與危險性工作;而協作型則專注於輔助勞工,適用於半自動化生產線,並且在中小企業中滲透率逐漸提升,預計2025年滲透率將由2017年的2%提高至12%。
2030年全球運行中的工業機器人將突破千萬台,市場規模由2025年的455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12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21.4%。
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產業研究報告,全球協作機器人產值將從2024的11億美金,成長至2028年24億美金,換算台幣是2024年360億,2028年來到780億,4個年度產值增加2倍多,每年成長率高達20%。
目前工業機器人市場由「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Fanuc、日本安川電機及德國KUKA主導,市占率約58%。
協作機器人方面,Universal Robots佔據領先地位,其他競爭者如AUBO Robotics、ABB、達明機器人與Fanuc緊追其後。隨著中小企業自動化需求的提升,協作機器人市場滲透率預計在2032年突破3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多多按個♡愛心♡喲!非常感恩◡̈
2025年,自動化產業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以下五大因素:
綜合來看,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未來將持續受惠於政策支持、技術革新及成本下降的多重因素,成為推動自動化產業的重要驅動力。
人形機器人的構成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控制系統:扮演大腦的角色,佔人形機器人成本45%,包含演算法和晶片,負責決策和協調機器人的所有行為。控制系統是人形機器人智慧的核心,也是決定機器人效能的關鍵。
感知系統:模擬人類的感官神經,佔人形機器人成本30%,使用各種感測器 來獲取環境資訊,例如視覺、聽覺、觸覺等,使機器人能「看見」、「聽見」並「感覺」周遭的世界。
執行系統:佔人形機器人成本25%,負責執行控制系統發出的運動指令,透過各類執行器,如馬達和減速機,使機器人能進行各種動作。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多多按個♡愛心♡喲!非常感恩◡̈
人型機器人硬體零組件包括:精密減速器 (諧波、RV、行星減速器),伺服馬達(無框力矩、中空馬達),螺桿,及感測器。
精密減速器:主要功能為降低馬達的輸出轉速並提高輸出扭矩,以增加負載能力,使機器人能執行精確且有力的動作。
減速器可分為諧波、RV、行星減速器三大種類。
諧波減速器:以其體積小、精度高且重量輕 的優勢,成為機器人手臂的首選。市場主要由日本Harmonic 佔據 (約82%),其次為日本新寶,和中國綠的諧波。
RV減速器:適用於高扭矩、高負載 的應用,常見於重負載機器人和搬運系統。
行星減速器:具有高精度、高傳送效率和高負載能力,適用於高階工具機和自動化設備。
(註:RV減速機具備強度高、耐磨損之特性,且成本較高;行星式減速機精密度不及諧波減速機,但價格僅諧波減速機的30~40%)
根據日商環球訊息(GII)研究報告資料預估,全球精密減速機市場規模在2023年至2029年,年平均複合成長率8.33%
伺服馬達:包括無框力矩馬達和中空馬達,負責提供精確的運動控制。
根據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2024年12月報告,全球伺服馬達和驅動器市場在2023年的市場規模為145.07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增長至188.77億美元,年增長率在2023至2028年將在5.0%至5.8%之間,顯示穩定增長趨勢。
螺桿:包括滾珠 螺桿和滾柱 螺桿。
滾柱 螺桿在線性運動中具有高乘載能力、長壽命、高速度、小體積和高效率 等優勢,使其成為線性運動的最佳解決方案。
滾柱 螺桿市場目前市場規模較小,主要廠商為瑞典SKF、瑞士Rollvis、德國INA 和日本NTN。
(註:與滾珠螺桿相較,滾柱螺桿重點有:運行平穩度高,剛性高,耐衝擊性高
但是,由於結構及工藝均較複雜,滾珠螺桿缺點亦有:外型尺寸較大, 可靠度較差,傳動效率較差)
根據日商環球訊息(GII)2024年3月報告, 全球滾珠螺桿市場規模預計將從 2023 年的 21.1 億美元增長到 2030 年的 31.3 億美元,預測期內複合年增長率為 6.05%。目前主要廠商包括日本的 NSK 和 THK,以及瑞典的 SKF,這些廠商市佔率約達50%。
感測器:用於感知環境變化,是機器人與環境互動的基礎,例如力感測器、視覺感測器等。根據日商環球訊息(GII)2024年2月報告, 機器人感測器市場規模預計到 2024 年為 6.7 億美元,預計到 2029 年將達到 10.1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 8.66%。
NVIDIA:
於2024年3月GTC發表了軟硬體整合產品「Project GR00T」,強調這是「創建人形機器人所需的技術」。 2024年11月日本 AI 高峰會上黃仁勳強調,AI分成數位AI、實體AI兩種類型,其中,實體 AI 是以機器人的方式呈現。
2025年1月CES展發表 NVIDIA Cosmos 世界基礎模型(WFM),可讓使用者產生大量逼真又符合物理原則的合成資料,以訓練和評估其現有模型,快速生成具備物理交互能力的合成數據來訓練機器人、自駕車模型。
TESLA:
Optimus人形機器人預計將在家中執行各種任務,如倒飲料、除草、照顧小孩和購買雜貨。Optimus的關鍵零組件為自製,預計售價在2.8萬至3萬美元之間。另外,Tesla將於自家工廠導入Optimus Gen2,並計劃在2025年量產上市。
Boston Dynamics:
美國新創公司,以開發高擬真度機器人聞名,其人形機器人Atlas能夠準確地拿取和移動不同物體,並且同時保持平衡。
Figure AI:
美國新創公司,開發可在各種環境中運作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與Open AI合作開發了Figure 01和Figure 02,其中Figure 02採用了ChatGPT的大語言模型技術。
APPTRONIK:
美國新創公司,其Apollo人形機器人已獲得美國政府和國防部的訂單,並以其靈巧的雙手為特色。
挪威1X Technologies:
開發可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協作的機器人,如EVE和NEO,具備擬真外觀和仿生電機系統。
中國宇樹科技:
機器狗Go1和人形機器人H1。H1的特點是運動穩定性和靈活度高,並採用自製的伺服馬達、減速機和控制器。
根據Market Research Future® (MRFR)2025年1月研究顯示,2024年台灣機器人市場規模為 2.4 億美元,預計於 2034 年達到 3.7 億美元,2025 至 2034 年複合成長率(CAGR)4.5%。
台灣廠商主要專注於零組件製造,在機器人產業鏈中屬於上游供應商的角色,提供中游的系統整合商(如機器人四大家族)關鍵零組件,例如控制器、伺服馬達、滾珠螺桿、行星減速機、HD減速機、機器視覺、感測IC、軟硬體模組等。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多多按個♡愛心♡喲!非常感恩◡̈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雖然目前仍面臨硬體成本高昂、缺乏剛性應用等挑戰,但隨著AI、機器學習與電腦視覺技術的進步,其應用範圍將逐步擴展至精密工業、醫療與服務業。此外,政府推動智慧製造與自動化轉型,也將進一步促進市場成長。預計到 2030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 20 億美元,並進一步拓展至智慧城市、工業 4.0 及無人機技術等領域,長期發展潛力深遠,將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推動力。
📝 資料參考來源:
福邦/中信/群益/外資報告 等
🎀 免責聲明:以上僅為知識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
🎀 以上皆為多多小編獨自製作完成,若有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 以上為小編自行搜集資料統整制作而成,
如承蒙引用, 煩請知會,非常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