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莉
我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我對「問世間情是何物」這句話有種獨特的情懷。不知不覺,這個話題已經伴我多年,成為交流會、課程討論的核心之一。或許,對於一個太陽神經叢完全開放的我來說,這將是一輩子的探尋之旅:感情、情緒、情懷——這些看似無形,卻深深影響人類能量場的存在,有時對我而言無比重要,有時卻又遙不可及(全開放的中心就是這樣)。情字這條路上的起伏與碰撞讓我逐漸意識到,也許我人生中某條隱藏的支線任務,就是探索人類情感的運作機制。而當這個念頭不斷浮現,我開始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為何在面對緊張情境與正負面激情時,總是習慣性逃避。
如今,我們手中都有各種「人生智慧工具組合包」——無論是人類圖,還是各類結合科學、心理學與玄學的系統——都是在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它們讓我們意識到,情感是如何由內而外地投射,又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當我們駐足於感情的場景,望著對面的那個誰,內心又何嘗不曾閃過這樣的疑問:他是命定的靈魂伴侶,還是旅途中短暫的過客?亦或,這一切只是宇宙大導演的一場愛情悲喜劇?
情感、愛戀這些深植於人類 DNA 的設計,究竟承載著什麼更深層的意義?它們是否帶著我們邁向某個特定的方向?在尋找答案之前,或許先讓我們回到起點,思考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喜歡上一個人」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人類情感中「喜歡」的產生,往往交織著生物本能、社會需求與心理共鳴等多種因素。這種複雜的情感機制大致涵蓋以下幾個層面:
資源與歸屬
如果我們將生活情境拉回「原始部落」的脈絡場,就會發現「喜歡上一個人」這件事與資源的獲取和分配密切相關。在早期人類社會中,選擇伴侶不僅關乎個人生存,更影響整個群體的穩定。這不僅涉及物質層面(如食物、庇護),更關乎情感支持與社群關係的建立。透過「喜歡」特定對象,個體能夠在社群中尋求聯盟,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
即使到了現代社會,這種機制依舊潛藏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常常無意識地「情傾」那些能夠提供情緒價值或物質資源的人。這是一種深植於基因的生存策略,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人類「傾慕強者」的擇偶傾向。無論是對智慧、能力或社會地位的欣賞,都可能源自這種演化本能。因此,若想要讓對方喜歡你,首先要激發的,就是對方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頻率共鳴
當兩人的互動進入個體性(Individuality)層次,「喜歡」會源於「個體性」頻率同步。Edgar Cayce 說:「我們在靈魂層面上被另一個人吸引,並不是因為那個人是我們獨特的補遺,而是因為透過與那個人在一起,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一種動力,使自己變得完整。」因此,當兩個人在酒酣耳熱的聚會中,在談話間發現彼此對生命的理解不謀而合,就會產生「價值觀共振」;談話時無意識地同步聲調與語速,甚至肢體語言也開始互相呼應時(彼此學習對方的姿勢),就會達到「表達節奏同步」;當一方感受到某種情緒時,另一方能夠立即感同身受,並自然地感覺到對方的感受時,就會產生「情緒波共振」。
研究發現:兩人產生高度共鳴時,他們的大腦活動甚至會出現同步現象。這種同步可能帶來一種難以形容的「靈魂契合」感,並且讓人忍不住心中閃過一絲疑惑:「咦?不是說沒有靈魂伴侶這種東西嗎?那麼對面這位會是什麼呢?」
生物電磁場
替代醫學領域提出「人體生物場(Biofield)」的概念,認為人類的電磁波動會影響健康與人際互動。換句話說,吸引力可能不僅來自外在條件或心理需求,也與彼此的「Aura 能量氣場」互動有關。這與動物透過費洛蒙傳遞訊息的本能類似。雖然因為成天滑手機的關係,人類對其相關的感知能力已經退化,但仍可能因此對某些人產生難以言喻的親近感或排斥感。例如,初次見面時的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可能正是人體生物場的外顯表現。
在人類圖的知識體系中,這種現象被稱為「電磁連結(Electro-magnetics)」。當一個人擁有某條通道(尤其是愛的通道)的一端閘門,而另一個人擁有另一端時,兩者相遇便會產生強烈的吸引或排斥。這也解釋了,為何吸引我們靠近某些人的因素,往往也是讓我們逃離某些人的原因。由此可知,「愛與恨」並非出於理性判斷,而大部分是來自身體能量場的感應。這就是「說不上原因,就是感覺對了」或「我就是不喜歡這個人」的神秘體驗。
「喜歡」與「愛」常被混為一談,但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次元的產物。如果將「喜歡」比喻成二次元,那麼「愛」就是多維時空的生命體驗。
「喜歡」通常源於群體關係,我們會因為共同興趣、價值觀或相似的生活方式而與某人親近,這種情感帶來歸屬感與安全感。然而,它往往是可替代的——我們可以找到相似的新朋友、新夥伴,甚至是火辣的新戀人。這種情感像是多巴胺驅動的短暫火花,容易受到外在條件的影響。一項研究指出,65% 的人會因環境變化而降低對一個人的喜歡程度。
愛,則是另一回事。 它深植於「與一切合一」。當兩個人達到頻率共鳴,他們的情緒、思維,甚至神經活動都可能開始同步,形成一種不可取代的共鳴。這不只是相處融洽,而是一種量子糾纏般的深層連結,讓彼此成為對方生命中獨特的座標。
愛不只是一切的答案,愛還是一種人與人,甚至是人與萬物深層的「連結」。這種連結蘊含著各種互動模式,如支配、吸引、妥協——愛不只是個人內在的感受,而是在與他人、與世界的互動中展現出來。真正的愛,其實是超越個人層面的:例如愛人類、愛生命、愛存在本身。它是一種整體意識的融合。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或許很難完全體悟這種合一狀態——因為人生一瞬,實在短暫啊!因此,只有當我們真正了解自己,並明白生命如何運作,才可能接近愛的真正樣貌,以及——愛還可以是什麼。
由於電磁連結的作用,愛往往伴隨著吸引與排斥。這種互動來自於彼此的能量場(Aura)設計,並非自己能夠控制。然而,當我們那顆聰明無比的頭腦介入,試圖用邏輯理解這種吸引與排斥時,就會「生成」千古流傳、被歌頌的「愛情」。
我們習慣說:「那兩個人是真愛」,但卻很少聽到「那兩個人是真愛情」。事實上,愛情與愛是不同的東西。愛情的本質,是「愛你越深,恨你越深」——你越愛一個人,就越可能因他受傷。愛情中,雙方經常無法在短時間內理解彼此的吸引與排斥,於是演變成控制與妥協,這正是靈魂設計層面的吸引與排斥交錯所造成的結果。
「非自己」狀態,則是我們的頭腦試圖去展示外來制約的結果。當一個人沒有依照自己內在權威來生活時,頭腦會「以為自己是主宰」;這會使人偏離真相,並將自己活在外界的期望之中。當「愛」從純粹的連結降格為「愛情」時,我們便會開始在關係中面對各種「非自己」的現象,例如:
我們對愛情的想像,往往受電影與文學作品影響,造作出許多浪漫的情節。這些故事通常都是頭腦「想」出來的,多半源於開放能量中心的投射與渴望,它們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非自己」狀態下的愛情。
那麼,在哪裡最容易產生「非自己」?答案當然是:開放的能量中心。
開放中心是我們最容易受到制約的地方,因為它們會渴望體驗自己所缺乏的特質。而這些渴望,往往讓我們陷入「非自己」的愛情模式。例如,一個開放情緒中心的人,會在愛情中不斷尋求情緒刺激的強度;而開放Ego中心的人,則可能會在關係裡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無意識地被開放中心的渴望驅動時,我們容易誤以為這就是愛。但其實,這只是對「愛情幻象」的追逐。我們在這裡對這些開放中心所生成的愛情幻象,
致上最高的感謝,因為有他們,我們才有這麼多情歌可以聽。
真正的愛,不來自匱乏,而是來自內在的完整。當我們能夠覺察自身的開放中心,理解自己為何會被某些人吸引、又為何會與某些人產生衝突,我們才能穿越愛情迷霧,看見愛的真實面貌。愛,不只是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更是一種對彼此設計的接納與連結。當我們真正理解這一點時,才能從愛情的潮水中抽離,進入愛的廣闊境界。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九大能量中心如何影響愛情中的「非自己」,並幫助你在愛與關係中成為一個醒著的人。
(下一篇見唷!)